原標題:中國十年突飛猛進甩開印度 印媒反思:原來我們輸在這兒

參考消息網1月22日報道 印度《經濟時報》網站1月20日發表印度著名經濟記者斯瓦米納坦·艾亞爾的文章稱,中國在過去十年間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而印度則被遠遠甩開,其主要原因來自兩國教育制度的差異。

文章稱,十年前,印度被視爲一個潛在的超級大國,有能力對抗中國的崛起。如今,中國的崛起速度之快已使它能挑戰美國的科技軍事實力。印度則落後太多,已經到了無足輕重的地步。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印度糟糕的教育制度,這一制度下培養的大學畢業生和在校生實質上近乎文盲,難以爲僱主所用。

最新的印度《年度教育狀況報告》顯示,五年級和八年級的學生中分別只有50%和73%能讀懂二年級的課文。只有44%的八年級孩子能做簡單的除法。這樣一個國家如何成爲超級大國?

文章指出,十年前,中國仍主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產品是僱用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工廠生產的。當時,印度已經成爲一個舉足輕重的計算機軟件出口國,在這一高科技領域領先於中國。印度還迅速崛起爲世界頂級的仿製藥、小型汽車和精煉石油產品出口國。

如今,中國不僅領先於印度,而且誕生了一些高科技領域的世界領軍企業,比如5G電信領域的華爲和生產電池的比亞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鋁和鋼鐵生產國。與此同時,印度過去十年中沒有誕生一個全球領軍企業,也沒有在任何一個新領域成爲一個全球大國。由於越來越依賴中國的原料藥,印度在仿製藥領域的地位受到削弱。印度的軟件業也在苦苦掙扎。

文章稱,正如專欄作家古爾恰蘭·達斯指出的那樣,中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它對英才教育的重視。高質量的教育體系令其不屈不撓地追趕西方,如今又產生了世界級的學術成果。2016年,中國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量超過了美國,儘管在質量上遠遠落後。中國的研發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1%,低於美國,但高於歐洲的平均水平。二十年來,印度的研發支出一直徘徊在GDP的0.65%左右。印度不僅缺乏資金,而且缺少從事科研的優秀科學家。

文章稱,在最近舉行的印度科學大會上,一些支持印度人民黨的科學家聲稱,印度在摩訶婆羅多時代就有試管嬰兒,在羅摩衍那時代就有飛機。一位科學家駁斥了愛因斯坦和霍金的理論,提出了“莫迪波”(該學者稱如果其理論成立,就要將引力波改名爲“莫迪波”——本網注)。如果這是政治推動科學發展的方向,印度就沒有未來。

印度有一支不能解僱的教師大軍,他們有一半時間都不教書。印度還有100萬個教學崗位空着,各邦政府更願意在福利和能拿回扣的項目上投入資金。不顧一切的窮苦人家正把孩子從免費的公立學校轉到費用高昂的私立學校——儘管私立學校的教職員工經常不夠格。

文章稱,中國幾乎所有省份都有不錯的大學。中國決心在技術和經濟影響力上成爲世界第一,因此中國不斷提高大學的教學和研究標準。幾十年前,中國每年就輸送數以萬計的學生到國外學習,不顧人才外流的擔憂,堅信許多人會回國,爲這個國家帶來大量世界頂級的人力資本。2008年起,中國又開始用世界頂級的設施和薪水吸引海外頂尖學者回國。這極大地增強了人力資本並支撐了中國的高科技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