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把燕尾帽戴在頭上,把誓言記在心裏,把微笑掛在臉上,用心做好每一個細節,以真誠贏得衆多患者與家屬的信賴。就是這樣的一個羣體,她們常常面對瑣碎、勞苦、艱辛的工作,爲了堅守這樣的一份責任,她們用行動詮釋着南丁格爾的誓言 ,這就是新時期的提燈女神——護士。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只要她在,就沒有打不進的靜脈針

曹慧娜是浦南醫院神經外科的護士長,20年來始終如一日地奮鬥在她最愛的護理崗位上。她每天堅持到病房查房,收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然後有針對性地改進,力爭把工作做得更細更紮實。

有一次,曹慧娜巡視病房,發現原本開朗多話的10牀患者張某娣愁眉不展,而且放在旁邊的早飯也沒有喫。在交談中得知,原來患者的丈夫在來院看她的途中也不幸遇到交通事故,被撞斷了兩根肋骨,張林娣心急如焚。她既擔心自己丈夫的病情,又擔心沒人照料他。

曹慧娜聽後,她先是安慰了患者本人,她知道患者最擔心自己老公沒人照顧,於是她提議讓張林娣的老公住院到自己科室而且安排患者和其丈夫一間病房,這樣既能治病又能相互照顧,一舉兩得。介於兩人都是病人,護士長又爲他們請了一名護工,照顧他們的生活。這看似小事,可是體現了曹慧娜時時刻刻關心病人,從病人的角度出發,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打針是護士的一項基本技能,隨着理念的轉變,中心靜脈輸液技術越來越重視,她認真把握了這個前沿思想,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外出學習,成爲醫院第一個擁有市護理協會頒發的PICC(經外周靜脈植入的中心靜脈導管)適認證,並在醫院首次開展超聲引導下的PICC穿刺技術,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之後她又組織成立了醫院的“靜脈輸液”小組,力求培養更多的“靜脈輸液治療”專科護士。小組成員也如火如荼地開展這項新技術,如今已成功穿刺300餘例。

腎內科醫生曾爲一位晚期尿毒症患者因無法找到能夠埋置臨時血透管的靜脈,而一籌莫展,曹慧娜知曉後,大膽利用超聲下PICC穿刺的技術爲患者成功埋置了血透臨時導管,因此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除此之外由她組建的世博醫療聯合體“靜療組”,針對社區9家基層醫院進行疑難會診。針對PICC穿刺患者,她又發明了PICC彈力固定套,減少了置管患者的併發症,從而爲更多患者帶去了福音。

看到她在,就像喫了顆定心丸

張建華護士長在浦南醫院的護理崗位上已工作了20餘年,她相信只要心中有愛,才能做好護理工作,病人也會理解你、配合你。

她在腫瘤科擔任護士長5年間,面對那些受到軀體和心理雙重煎熬的晚期癌症病人,在做好科室管理工作的同時,更多的是堅持在每一個工作日的早上,走進病房,傾聽病人的“呼聲”。哪怕是開心的、訴求的、牢騷的、痛苦的,不良情緒發泄出來了,病人的痛苦也減輕了。

巡視中,她還會輕輕蓋好病人的衣被,噓寒問暖,握握他們的手,拍拍他們的背,舉動雖然平常,但一言一行透露着關愛和親切。在巡視病房的同時,她還見縫插針地爲病人、家屬進行健康指導,止痛藥該怎麼喫、病人該怎麼翻身、拍背、怎樣預防跌倒等等。病人都說:有護士長在,就感覺像喫了定心丸。

病房收治了一位乳腺癌晚期皮膚嚴重潰爛的患者,剛收入病房時,整個病區都能聞到特殊的惡臭,讓人“敬而遠之”。病人忍受着疼痛、滲血滲液和異味等的多重影響,痛不欲生。見此,張建華護士長很快與醫生及醫院設備庫房聯繫,爲病人加急調配了特殊的抗菌敷料,不畏惡臭,主動承擔起爲她換藥的任務。每天俯着腰,一點一點清洗消毒、保護創面、控制滲液等,每次一換一個多小時,換完藥後,腰都直不起來了,但病人的身心得到很大的改善和舒緩,三週後,病人在沒有痛苦的情況下閉上了雙眼。兒子在母親離世後,專程送來了錦旗,感謝護士長讓他母親有尊嚴地離開。

還有位年輕的晚期胃癌患者,因“皮革胃”無法進食普通的飯菜,家屬因要支撐家庭負擔而無法爲其準備“病號餐”,每次進餐時,他都要花上一個多小時“啃完”一個饅頭,張建華護士長看到後,就利用每天早晨上班前的空隙,爲他從家帶來打磨好的果泥、米糊等......

2016年張建華經過努力獲得了國際造口師資格,作爲浦南醫院這方面的“第一人”,她沒把擁有這個資格當成榮耀,而是當做爲患者解除痛苦又掌握了一項新的武器。

有一位外院多發顱腦外傷、腹部肝脾破裂複合傷的患者,轉入醫院NICU後,發現腹部手術切口裂開、大量滲液。當求助張建華後,經過她一系列清創、滲液管理、膠布拉合固定等專業處理,患者的腹部傷口很快癒合,從而免除了病患再次進行手術的痛苦。

另有一位結腸癌患者的術後傷口,出現了嚴重的脂肪液化,腹部張着一個“大嘴巴”,經過她一個多月不間斷的悉心換藥完全癒合了。

類似這樣的傷口處理,已不計其數,在平時的工作中,大家經常可以看到她忙碌穿梭在醫院的各個科室,鑑別處理、指導換藥。

他在崗,只爲讓每一個生命更好地延續

倪彬是一名畢業於贛南醫學院護理學的男性本科生,他是一名血透室專科護士。在血透室工作中需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因爲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只能靠“機器”維持。長期的病痛折磨使透析病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往往變得情緒激動、脾氣暴躁,需要護理人員付出更多的耐心和關愛。於是在工作中,他耐心爲患者講解透析中常見的飲食、內瘻維護保養、透析相關注意事項。指導大家管理飲食,爲病人答疑解惑,提高生活質量,從而得到患者及家屬的一致好評。

48歲的趙女士去年不幸被查出急性腎衰竭,來到血透室進行血透治療。倪彬則是爲她進行首次透析的護士,通過交流,他深切地感受到了趙女士的絕望與悲觀,甚至已經有了輕生的念頭,於是,倪彬耐心地開解她:“您現在的這些不適症狀都是由於體內的毒素和廢物不能自行排除而引起的,只要您現在開始規律透析了,毒素逐漸清除您就會好起來,您現在該做的就是好好配合治療,讓我們來幫您一起對抗疾病。”

接着,倪彬又耐心地向趙女士講解了血透的注意事項、飲食護理、內瘻的保養。經過幾次規律的透析,在倪彬幾次細心的心理疏導下,趙女士緊握着他的手,激動地說:“是你給了我重生的希望,感謝你們的照顧和鼓勵,我會好好地活下去”。

由於科室的特殊性,血液淨化中心的醫務人員每天清晨六點半到科室做好準備,午飯也是匆匆解決。每位病人平均一週透析3次,病人不會因爲節假日停止透析,所以這裏的醫護人員既沒有雙休日,也沒節假日。

記得有一天,本該在家休息的他接到護士長的一個電話說:“急診收治了一位藥物中毒的患者需要緊急血透治療”。他掛斷電話後並迅速地趕到醫院瞭解病人情況。在醫生下達血透治療方案後,他便熟練地準備好用物品將機器準備好並推至病人牀旁進行CRRT治療。對藥物中毒的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他不能怠懈。最終病人經過CRRT治療和急診醫護人員的搶救逐漸甦醒直至康復出院。在病人出院時他也同科主任、護士長一起看望了患者並送上祝福,或許這就是他在的價值。

有她在,什麼樣的矛盾都能化解

每年國定假日休息幾乎爲零!雙休日休息幾乎爲零!曾連續加班十四天!這就是年輕護士範麗羣用一連串數字詮釋了她在急診科工作的特點。

急診又是危重患者救治的第一站,患者發病急驟、來勢兇險。這就要求急診護士必須有豐富的臨牀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除此,還應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豁達的心態。

深夜“120”送來了一位劇烈腹痛的年輕姑娘,範麗羣在接診時發現患者面色蒼白,全身冷汗,血壓也低於正常範圍,詢問病史時姑娘卻吱吱唔唔不願多說。她立即安排患者進入搶救室,再讓陪同來的父母前去掛號。可家屬一看病例本上“急診婦產科”幾個字,立即火冒三丈“我們小姑娘肚子疼,你讓我們看婦產科,你到底懂不懂啊?”順手將病歷本劈頭蓋臉向她扔去。

範麗羣沒有爭辯一句,根據以往的經驗,火頭上的家屬是什麼都聽不進去的。於是她飛快地爲患者監測生命體徵,開放靜脈通路,聯繫專科醫生,後穹隆穿刺出不凝血液,住院診斷“宮外孕破裂大出血”……如果時間延誤患者就會有生命的危險。家屬事後向她表示了歉意與感謝。

“其實在工作中不被理解在急診室經常發生,尤其是在現有的醫療環境下,可我們只要認真做事對得起自己的這份工作和良心就行了。”她笑着說道。

護理工作是平凡的,每天需要重複相同的內容:通過一次次晨間護理,瞭解患者的睡眠,早餐進食情況;通過幫助患者翻身,瞭解其皮膚狀況,有沒有褥瘡發生;通過一次次爲患者留取大小便,觀察其排泄物的情況,打針,發藥,鋪牀,輸液,她在平凡與重複中呵護着生命。

一次她在巡視病房時發現一位神志不清的患者,因爲肺部感染痰液特別多,可又無法自行咳出。她立即協助其翻身、叩擊背部,然後動作嫺熟地爲其吸痰。可患者煩躁不配合,不經意間痰液濺到了她身上,家屬連聲說“對不起”,可她連眉頭也沒有皺一下,繼續爲患者做吸痰護理,贏得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和尊重。

還有一次一位心衰的患者醫囑要求其絕對臥牀,可患者不習慣在牀上解小便,臉憋得通紅卻怎麼也解不出。範麗羣一邊安慰她一邊讓她聽手機裏錄着的流水的聲音。同時用毛巾熱敷她的腹部並輕輕地按摩。患者緊緊抓住她的雙臂終於解出了小便,免除了導尿的痛苦。

在急診的大家庭中她又是護士姐妹的“知心姐姐”,姑娘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什麼煩心事總愛向她傾訴。她們來自全國各地,到了春節大家都想回家喫一頓團圓飯,可崗位不能缺人,且越是節假日急診的工作越是忙碌。她主動向護士長提出加班,去年春節連續上班十三天,今年春節連續上班十四天,沒有時間走親訪友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搶救完成往往已是一身的汗水。匆匆扒了兩口放涼了的飯菜,“120”又送來了需要急救的病人。監護儀器此起彼伏的“滴滴滴”報警聲,聽來令人倍感壓抑,她卻說:“習慣了就好”。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迎來送往了多少病人已經記不清了,她就是這樣,用自己的工作一點一滴弘揚南丁格爾精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