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創傷不存在?!

對學習心理學多年的我來說,心理創傷是統計學中零假設般的存在,因爲種種心理創傷的存在,纔有了治癒與治療的說法。

當有人向我傾訴他的難過時,我也會不自覺的帶領他追溯到創傷形成的起點。尤其是在我們弱小之時,不小心受到的傷害,那個地方的傷口一直疼到現在,在時光中又層層疊疊累積上新的傷口。

弗洛伊德強調過去的創傷,而阿德勒作爲一種反叛,徹底推翻了創傷理論。“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爲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所有的意義,都是我們自己賦予的,我們可以令它變爲傷害,也可以變爲一次成長,關鍵在於,是否有勇氣去面對不完美的自己。

過去的事情的確會影響現在的我們,我們無法擦除既定的事實,但是,我們可以書寫過去對現在的影響,因爲,很多時候,連記憶都不是那麼的可靠。事情已經發生了,要怎樣去感受卻由我們自己來決定。由於我們評價自己的方式不同,同一件事對自己產生的影響也各異。比如一個男生對一個女生說:“哦,你喫的好多啊!”她並不胖,而他也僅僅覺得她喫飯的樣子很可愛,而女生卻有可能以爲他在批評自己,從此每次喫飯都小心翼翼,不敢多喫。

這句原本無心甚至善意的話,在女生那裏變成了越鎖越緊的枷鎖。如果說過去無法改變,如果我們一直着眼於過去的痛苦和傷害,那麼現在就是無數次的傷害與痛苦累計而成的地獄。如果堅定不移的認爲人無法改變,那麼每一個明天都沉澱着無數個昨天的負擔。翅膀那麼重,要怎麼飛翔到夢想中。

阿德勒說,是你主動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要讓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條總是浸泡在污水中的抹布,水仙心態的人大有人在,喜歡在夜裏一遍遍舔舐自己的傷口,在朋友圈秀可憐秀傷痛。所以這也是爲什麼心靈雞湯可以大行其道的原因。有些暢銷書標題神似,象是《乖,摸摸頭》,《你的孤獨,雖敗猶榮》,《誰的青春不迷茫》,《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好像都在說“哦,親愛的,我知道你迷茫你痛苦你悲傷你無助你流離失所,來看我吧,這裏有懂你的人,我與你同在!”

雖然阿德勒完全否定了創傷學說,但我認爲其還是有一定道理,畢竟生活不是離散型彼此毫不相關的點。記憶是過去的痕跡,有美好,也有悲傷。在老的得走不動的時候,坐在搖椅上回憶混亂的青春成長不失爲一種樂趣。

我有一位朋友,和ex在一起的時光佔據了她活過的三分之二,然而彼此最終還是成爲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有時,在天還未明或夜深人靜的時候,她會在朋友圈寫三兩句話,句與句間寫滿了忘不了的曾經也無法回頭的過去,以逞強的姿態。她有了新歡,可這個城市每一個角落,所有的紀念日卻和另一個人有關。她不是走不出來,而是不願走出來,寧願沉湎過去而不肯面對現在。

有時候,我們以爲悲劇會增加人生的厚重感,可是生活不是演給觀衆的戲,只要吸引些注意,賺一些眼淚和嘆息就可以光榮謝幕。所以我也非常認同阿德勒的說法,獲得真正的勇氣,站出來爲自己承擔,人人皆可改變,世界也可以很簡單,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幸福。

你要堅信如此。

我把這本書當做一本小說來看,不過是一本只有對話沒有情節的小說,我也曾經思考過青年向哲人提問的那些問題,諸如“我們的煩惱來自於哪裏”,“我爲什麼會討厭自己”,“我想追尋的自由到底是什麼”,“如何處理各種人際關係”。而且我也曾經自憐過自己不值一提的傷,推卸責任,不願意改變。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曾經給過我很多的啓發。但說起心理學時,大家熟知弗洛伊德、馬斯洛,可能不太熟悉阿德勒,其實在心理學發展過程中,阿德勒可以說是承上啓下的關鍵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是後來人本主義思想的萌芽。而他的一生也是不斷戰勝自己,追求卓越的一生。學了這麼多年的心理學,終於看到一本書以這樣通俗有趣的方式來專門介紹阿德勒的思想。熱愛心理學的朋友不妨讀一讀,也許你苦苦尋找的答案就在這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