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从某种程度说,是一个热点支撑起来的中国,各领风骚一瞬间的人和事着实不少。

世纪之初,中国历史热、国学热、解读热大兴,那情形,大概只能用后羿当年的遭遇来形容:十个大日头当空而照,热浪翻滚,大地崩裂。

解读热催生了许多大咖、明星,这当中,当然尤以易中天和于丹最为红火,说他们曾是明星中的战斗机,大明星,这一点都不为过。

这情形,又仿佛猴哥当年出生,地动山摇,石破天惊。

易中天、于丹都是教授,都有学养,都有多年讲课的经历,条件得天独厚,当然大不同。

但是相比于其他教授,他们最厉害之处,却还在他们是教授中最会说书的,说书人中最有学问的,所以他们的火,就更有道理,直如真理一般。

然而,易中天和于丹,到底还有不同,他们的不同,虽然不至于像他们的性别那样显著,但肯定也很算得是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梁。

2

先说易中天。

易中天是2005年火的,这一年真跟猴哥一样,可真了不得。

2005年,大牌导演陈凯歌一不小心,跟在张艺谋、冯小刚后面玩了一把商业片,结果玩砸了。

一时间全民都在恶搞《无极》,就连他前妻,那个大名鼎鼎的洪晃,也因为大家“都带着讽刺和嘲笑的语气,来点拨我对男人的判断能力和品味”,担心“再憋着会得癌的”,出来猛砸了一阵黑石头。

前夫啊,你不该跟一个馒头过不去,“连个馒头都装不下,不就明显变成小肚鸡肠了嘛”。

“我再怎么努力这辈子也不会有人把我当淑女”的洪晃,料想那时候真快意。

2005年,我们还娶妻当娶《大长今》了,大概只有张国立同志不大高兴。

针灸明明是中国发明的啊,怎么到这变成韩国的了?

2005年,我们也爱上米帅了,大家都在《越狱》,心一颤一颤的,就像雨打芭蕉一般。

2005年,更是一个选秀年,李宇春横空而出,许多人为之痴狂。

而至于中性的李宇春为什么这么好,为什么这么好,大家却全不讲道理,反正就一句,就是好,就是好,爱咋的咋的。

这么一讲,大家应该就知道2005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了,那时候的大家,心中小怪兽成群,都像是要憋成癌的样子,所以就干脆娱乐至死,疯狂恶搞了。

于是乎,老易来得正是时候。

那时候谁知道历史还可以这样讲啊:

个子矮的曹操,与诸葛亮相比,算是不合格的残次品,袁绍等终日饮酒作乐,那是大军在玩电子游戏……

历史庄严的面具被打落,变得像邻家二大爷,英雄们被拉下神坛,就仿佛是演小品的赵本山,大家忽然发现,自己原来是可以这么放松、优越的,因此那一阵子就都像鲁镇的人碰到孔乙己一样,过得相当快活。

自易中天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那期间,可说是想做枭雄,攻城略地的如过江之鲫,然而,只可惜,同样是戏说,大多数跟风者不过是学人皮毛而已,不免流于油滑,论亦庄亦谐,那终究还得认人家老易为正宗。

人家到底学养深厚,是文学、历史、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多专多能的。

他尽管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病伤,但到底在戏说之下,提供了诸多新颖视角,独特发现,人性挖掘,小儿并不易模仿。

易中天蹦出来如猴哥,戏说如猴哥,他本人其实也颇有猴气,属孤高不驯,顽皮好斗型的。

易中天当年,是直接考研,进入武汉大学的,而后就留校任教了。只不过,那时候,很可能是因为他性格的原因,他是直到45岁,还以一个讲师的身份,住在学校的鸳鸯楼里的。

易中天之后跳槽到厦门大学,据说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被安排上课。料想,他如果没上百家讲坛的话,那身本事是根本无法施展的,更别说成为大明星。

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是话语权造明星,还是明星造话语权,这一点,易中天肯定比谁都明白。

易中天成名之后,自然也曾遭到无数怼,但他采取的却是,“不理睬、不回应、不在乎”的三不主义。

易中天一面在执行三不主义,说“骂我的人都是假清高”,一面却又怼起别人来非常起劲,毫不留情,这是他更有意思的一件事。

学界指出的硬伤,他一般都会立刻改正,形式无关宏旨,戏说无伤大雅,这或许就是他的底气。

3

再说于丹。

于丹是2006年火的,他们两个正是一前一后。

要说2006,那则是一块《疯狂的石头》,笑死人不偿命的《武林外传》,和正气凛然的《士兵突击》同时热播,这绝对是要把人搞晕的节奏。

偏偏这时候超男也来凑热闹,那“背后的故事”一茬一茬,层出不穷,直泡得人泪腺都要化掉,所以这气候,也同样适合善煲汤的于丹出场。

于丹的底子跟易中天可不一样,她年纪轻轻,却很早就是副教授、电视策划人、学校领导,有着许许多多的头衔和成就。

当然,这些在之前都还只是圈里的事,人只有被大众普遍认可才能成为大明星。

于丹一上百家讲坛,那可比易中天厉害多了,她熟悉新闻,熟悉电视传播,伶牙俐齿,说书应答全不用草稿,一下子就征服了无数中国人,而成为一个现象。

那之后,全国各地的文化讲坛,甚至外国的,全国各种晚会,甚至于中小企业峰会,就都纷纷前来争抢了。

古典大热,国学高大上,于丹还尤其能够把那么厚重的《论语》读成一张薄纸,再煲成一锅那么温暖人心、香气馥郁的鸡汤,这怎能不让人爱死?

所以那一年,送温暖的于丹,就很快和搞趣味的易中天一样,也登上作家富豪榜了。

只可惜,人怕出名猪怕壮,好景不长,比易中天收获更丰的于丹,很快失去的也多。

很多人认为于丹的解读硬伤太多,比易中天差远了,质疑声一起,就再也没有停止过,有很多人甚至还紧抓不放,竟完全摆出了一副痛打落水狗,踩不死决不罢休的架势。

只不过质疑者,在起初更多是那些学者,和一些自以为有点功底的人而已,一般人也还是爱。

也难怪,易中天的另类,和于丹的煲汤,那都不过是顺应了时代的需求罢了,让经典走出殿堂,并高谈生命价值、人生态度、道德情操、理想境界,这可是大家一直以来最热爱的事。

再次的鸡汤,我们不也都在痛饮?命中缺鸡汤的人,哪还会管你下的什么佐料。

当然,公道点说,易中天在这里是占了点便宜的,同样是经典,但三国是故事,是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三国,有时候怎么玩都行,而《论语》和《庄子》,可就不那么简单了。

《论语》是传承2000多年的思想武器,历朝历代都有深刻解读,你新瓶装旧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贩卖二手货,这还可以,但你若突然将它包装成心灵鸡汤,生拉硬靠,这就难免会有些塞牙了。

而《庄子》,那则是玄而又玄,当年国学大师刘文典是专讲《庄子》的,都动不动要说我不懂庄子,这样一个东西,你把它烙成大饼都很难过关,何况还是熬成稀汤?所以如此搞法的于丹,是再也不能不让人挑出更多硬伤的。

鸡汤早就为人反感,陈丹青那一句你就像共青团辅导员,足以道出很深层的一个原因。

三国你易中天再怎么讲,我大体也只能批评你不雅,再从几处真正的硬伤着手,而《论语》和《庄子》,我则几乎是可以找你百病的。

于丹本来就有病,她又那么年轻,突然间那么“成功”,这当然也令人很不爽。

于是这所有的一切相加,于丹就更加无路可逃。

她这里最有意思的却是:

如今的情形大不相同,捧与骂,都可能使人红,甚至越骂会越红,所以于丹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倒越发成为一大热点,赚得盆满钵满,而那些骂她的人,到最终,却只能是瞎忙活一场,没人能记得住一个。

4

易中天、于丹大火的时候,那是寻常请不到的,当初崔永元请易中天,据他自己说,是走了易中天老婆的后门的。

易中天的事,你跟他说完全没用,但只要他老婆点头了,就是开天大的会议,他也会推掉。

崔永元有一次还曾亲眼看到易中天因为一个茶叶蛋,被老婆痛骂呢,但易中天却完全是一副幸福、温暖的样子。

易中天2009年参加《非常网络》访谈,那真是牛。他动不动发飙,弄得主持人跟孙子一样。

要不干脆开个主持人训练班算了,现在的媒体都是弱智。

你们完不成任务了吧?主要怪你们领导是弱智。

我拒绝回答蠢问题。

不要什么事都来问动机,你来人间走一遭,是什么动机?你想干什么?

这,都是易中天那时跟主持人怼的话。

以前的主持节目多温馨啊,大家都像亲人一般,主持人哪见过这种人,这种场面,他那一天可真是被易中天打蒙了,尴尬万分。

然而易中天2007年接受崔永元采访的时候,却没有这样,这完全不知道是时间早的关系,还是小崔有点猛,不大好对付的原因。

这肯定不是因为小崔不蠢,因为他当初比那主持人还想干点什么,竟一连问过易中天三个蠢问题。

读书有什么用?

读书有什么用?

读书用什么用?

易中天却是沉默了二次,到最后才答上来的:麻蛋,大用无用晓得不?

这弄得小崔好失望:

“为什么我要反复问,因为现在的中国就是这样,干一件事如果不告诉大家有用是没有人去做的。

所以那天我特别希望易中天先生能实话实说,告诉我们读书读好了可以讲书,讲书讲好了就可以挣钱,挣钱就可以买大房子。

谁说读书无用呢?”

小崔坏死了,而他再采访于丹的时候,就更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他先就曾说:

“我觉得今天她到来的原因就是一个,就是因为卖得太火,300万册啊。如果这本书只卖了5000册,我估计不会来。这本书仔细看看确实有问题。”

而后更曾说:“你把我们的高层论坛变成了百家讲坛。”

但是他后面却仍旧还要问,读书有什么用?就仿佛这是必修课一样。

不过这一点于丹显然比易中天厉害,她没有犹豫,话就脱口而出。

“读书可以使我们安定的生活锦上添花,惶惑的时候给我们雪中送炭。”

“有句话说得好,山坡上开满鲜花,在牛羊的眼中是饲料。这句话好笑,但很多人看书就是这样的。”

知道不?我们的辅导员于丹老师可是很反对功用性读书的。

小崔最促狭之处,却还在这里。

当记者问如果只让你带一本书去荒岛,你会带什么书时,于丹让大家先来说,估计很期待,然而小崔却直接来了一句,带什么书啊,谁带书谁就有毛病,有这个力气和空间,我一定多带一包方便面。

于是这弄得于丹只好说,那我也不说了,我说了,我就有毛病了。

当小崔与于丹在重庆书市这场“高层论坛”上,进行最后一个环节,每人推荐一本书时,小崔又说道,我给大家推荐《论语心得》。为什么要看,我不知道,反正别人都在看。

这家伙半真半假,一脸坏笑,真不知道他到底要干什么。

而他最毒的一句话,却一定还是这一句:易中天和于丹真难请,“因为正是最红的时候嘛。”

正当红,也就必然将不红,他这话显然就跟鲁迅先生说的那个孩子的故事一样可恨了,孩子将来会死,那当然是一定的,但大喜的日子,你说这干嘛呢?

没办法,小崔可以咒,不能随便揍,于是这鸟气人家也就只好咽下了。

娱乐时代,大众的口味是多变的,明星的光彩是会被稀释的,再新奇的东西也会被看腻,再美味的鸡汤也会被喝够,再烫人的热点也很难持续,于是易中天和于丹的相继下课,终于也证明了小崔的正确。

可是话又说回来,谁又会一直当红呢?毕竟他们这类还算是文化的,这比很多人追的某些明星,可强多了。

而且他们更多是应运而生,代表了一种追求,一种风尚,是我们大家一起帮扶起来的,造的痕迹几乎一抹就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