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最髒 咖啡致癌 這些事兒你也敢信?

——4月朋友圈謠言盤點

闢謠

咖啡含有致癌物;草莓是“最髒蔬果”;老鼠食用轉基因作物後變碩鼠;跳拉丁舞能導致性早熟……在過去的一個月裏,仍有各種謠言在網上傳得“風生水起”。然而闢謠戰士怎能讓謠言當道,所以現在就讓我們把這些謠言放在科學的陽光下曬一曬吧。

咖啡致癌草莓是“最髒”蔬果 4月朋友圈謠言你信了嗎?

謠言一

星巴克咖啡致癌

最近,無論你喝不喝咖啡,可能都聽過所謂“星巴克咖啡致癌”這件事。原因是美國加州洛杉磯高等法院的判決結果顯示:咖啡含有致癌物丙烯酰胺,並要求所有咖啡產品加貼“致癌”警告標籤。

真相:食品安全領域資深媒體人洪廣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加州法院要求本州銷售的咖啡標註致癌警示,理由是咖啡內所含的丙烯酰胺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爲2A類“較可能致癌物”,而其完整含義應該是“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且IARC所列的致癌物清單參考的是證據強度,並非指該物質“致癌的危險性”。

洪廣玉解釋說,丙烯酰胺是咖啡豆在烘焙時自然形成的,是形成咖啡香味的關鍵,其在咖啡中的含量極低。丙烯酰胺確實有對動物致癌的明確證據,但當它在食品中作爲食品中的一種成分被攝入後會否致癌並沒有科學證據,也沒有流行病學調查證明它致癌。

有專家進行了估算,當人體每日每千克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丙烯酰胺時,就會有罹患癌症的風險。按此計算,一位體重55公斤的咖啡愛好者,每日丙烯酰胺耐受量爲143微克。一杯160毫升黑咖啡,丙烯酰胺平均含量爲0.45微克。他每天要喝至少318杯黑咖啡,纔可能有致癌風險。所以,普通人每天喝幾杯咖啡,遠不足以達到致癌劑量。

“因此,加州法院的判決僅僅是‘按照法律需要這麼做’,並不代表現實中喝咖啡會致癌。”洪廣玉說。

謠言二

草莓是“最髒蔬果”

近日,美國環保機構環境工作組織(EWG)根據美國農業部對常規種植的農產品農藥殘留量檢測結果,列出12種最“髒”及15種最“乾淨”蔬果名單,在最“髒”蔬果名單中,草苺連續3年居榜首位置。

真相:多年從事草莓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研究的阜陽師範學院研究員蘭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稱草莓是“最髒蔬果”這種說法有很大的片面性。“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農藥殘留不等於一定有危害。我們平時食用的瓜果蔬菜難免都有一些低毒、微毒的農藥殘留。傳統大棚栽培草莓的過程中,會施用一些抗病的高效低毒生物農藥和一些極易分解的農藥,但主要在開花前期施用,在果期施用較少,而這些農藥噴施5—6天后,分解非常快,在果品的殘留濃度極少。”

食品工程專業博士雲無心也表示,EWG是美國的一個環保組織,他們既不是政府管理部門,也不是學術機構,只是一個倡導環境保護的民間機構。決定蔬果是否安全的標準不是“是否檢測到農殘”,也不是“檢測到多少種農殘”,而是“是否檢測到農殘超標”。檢測到農殘並不意味着這些食物就有害健康,離開了農殘量和控制標準談危害,完全沒有意義。

所以,別被“最髒蔬果榜單”誤導。日常生活中需要記住,不管是“打農藥”還是“不打農藥”,充分清洗、注意衛生,都是必要的食品安全習慣。

謠言三

老鼠喫轉基因作物後變碩鼠

近日,網上熱傳的一段視頻顯示,某農場出現一隻30多斤的巨大碩鼠,4條中型犬與之搏鬥,好不容易纔將它制服。與視頻一同轉發的文字稱:“這事發生在黑龍江853農場,經查是因爲老鼠喫了轉基因大豆和玉米,太可怕了!”

真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姜韜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視頻中的動物並不是老鼠,從大致的身形和模糊的尾巴看,很像是旱獺,也稱土撥鼠、地松鼠,在農業和畜牧業上是典型的有害動物。可以確認的是,這種動物和“老鼠成精”“轉基因食品”沒有任何關係。食用轉基因作物不會發生基因突變,這是科學研究的結論。

“基因本身的性質,比如在什麼物種裏表達、表達多少,主要由基因非編碼區的DNA序列決定。這類信息具有‘方言’特徵,不同物種之間有很大不同,是物種間遺傳信息表達的一個天然屏障。”姜韜解釋說,轉基因植物的基因具有植物屬性,若不經過體外適當修飾、將其轉變爲動物屬性的基因,即使特意將其轉入動物細胞內,也不會有任何活性。因此,食用轉基因作物是不會發生基因突變的。

謠言四

跳拉丁舞導致性早熟

近日,一篇名爲《9歲女孩性早熟喫藥無效,醫生問:有沒有在學拉丁舞?》的文章在社交媒體平臺被廣泛傳播。文章指出,跳拉丁舞與小朋友性早熟之間有一定的聯繫。文章解釋,拉丁舞是一個社交舞種,它需要舞者之間有很強的互動性。青春期前後,身體對性別信息是非常敏感的,可能一個在成年人看來健康、平常的動作或眼神,在青春期都會啓動大腦中的開關。

真相: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內分泌科吳晞副教授指出,文中的觀點可能存在觀察偏移,目前學術界還沒有科學研究證明跳拉丁舞和性早熟有直接關聯,不能通過片面問詢或個例說明跳拉丁舞會導致性早熟。目前,醫學上並沒有發現,通過視覺、聽覺或者嗅覺,能夠啓動性發育這個“開關”,兩者之間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

根據原衛生部2010年發佈的《性早熟診療指南(試行)》的定義,性早熟是指男童在9歲前出現第二性徵,女童在8歲前呈現第二性徵或10歲前月經來潮。

吳晞指出,防止性早熟,家長除了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攝入過多能量外,還要注意別讓孩子誤食避孕藥。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上述徵兆,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