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以後,出現了不依附權臣,敢於批評內閣輔臣和部院大臣爲清高的風氣。其中,以東林書院爲基地的東林黨更是以清流自命,作爲在野派的他們不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場,甚至敢於批評皇帝,與統治階層內以籍貫爲紐帶的其他黨派形成了激烈的黨爭。在文官集團黨爭激烈的同時,太監魏忠賢利用明熹宗的信任,趁勢而起,掌握了內廷的巨大權力,然後大肆鎮壓東林黨人,形成了明末最後一次宦官專權。

明朝後期東林黨爭和魏忠賢專權

東林黨爭

從萬曆十四年到四十二年(1586-1614),萬曆朝圍繞確立太子的“爭國本”鬥爭歷時近30年。東林黨就是在這場黨爭中湧現出來的地主階級內部的反對派。萬曆二十二年(1594),吏部郎中顧憲成(1550-1612,字叔時,號涇陽,無錫人)力主冊立朱常洛爲太子,因此頗遭神宗嫉恨。

在推舉閣臣時,顧憲成又推舉因擁立朱常洛而被解職的原首輔王家屏,最後被神宗削職罷官。顧憲成被削職罷官後,回到原籍無錫(今屬江蘇),和弟弟顧允成將家鄉的東林書院重新整修,集合志同道合的朋友高攀龍、錢一本等在這裏講學,形成了一個利益相關的政治團體,顧、高等八人也被稱爲“東林八君子”。

顧、高等人重視社會政治,以天下爲己任,敢於批評執政大臣,以清流自居。這時正值明末社會矛盾日趨激化,政治腐化。東林人士要求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贓枉法,提出反對礦監稅吏掠奪、減輕賦役負擔、發展東南地區經濟等主張,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各種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

萬曆三十六年(1608),顧憲成被任命爲南京光祿寺少卿,他與江西吉水人鄒元標、北直隸人趙南星並稱爲“海內三君”。這時,東林黨人的範圍也逐漸擴大,凡是敢於批評朝政,在國本之爭中敢於批評神宗和鄭貴妃,在明宮三大案中敢於力爭的,都被視爲東林黨人。

反之,或爲東林黨人攻擊,或不被東林黨人所接受的官員,按照地域劃分,互相結爲黨派,與東林黨相對抗。其中最大的三個黨派分別是由山東籍官員組成的齊黨、由湖廣籍官員組成的楚黨和由浙江籍官員組成的浙黨。

明朝後期東林黨爭和魏忠賢專權

天啓初年,東林黨由於在“移宮案”中扶持熹宗即位有功,一大批黨人被重新起用,從在野的反對派變爲了執政的在朝派。

天啓三年(1623),吏部尚書趙南星利用“京察”的機會,罷免齊、楚、浙三黨的官員,大力提拔東林黨人,一時間首輔劉一燝、次輔葉向高、吏部尚書趙南星、禮部尚書孫慎行、兵部尚書熊廷弼,都是東林黨人或東林黨的支持者,成爲主持朝政的主要力量。《明史》記述此時也說:“東林勢盛,衆正盈朝”。

而黨爭中失利的其他三黨既不見容於東林黨,便紛紛投靠了掌握大權的太監魏忠賢,後來被人們稱爲“閹黨”。此後,文官集團內部的黨爭逐漸變爲東林黨人與“閹黨”之間的鬥爭。

魏忠賢專權

魏忠賢,河間肅寧(今河北肅寧)人,是個慣於喫喝嫖賭的市井無賴,二十多歲時因爲欠下賭債,走投無路,自行閹割進宮當了太監。進宮後,他投在太監魏朝門下,改姓李,名進忠。他以花言巧語討得了魏朝的喜歡,恢復原姓“魏”。

後來魏朝把他推薦給皇孫朱由校的母親王才人,負責管理伙食,魏忠賢利用這層關係不時接近朱由校。朱由校當時還只是太子朱常洛的長子,因爲朱常洛並不得神宗的喜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受人冷落,賭徒出身的魏忠賢卻把賭注壓在了朱由校的身上。他看到朱由校對乳母客氏的感情十分深厚,就千方百計地去向客氏獻殷勤,和客氏結爲“對食”(太監與宮女結成的假夫妻),客氏也經常在朱由校母子面前不斷替他說好話。

天啓元年(1621),朱由校即位稱帝,是爲明熹宗。魏忠賢倚仗皇帝的寵信,和客氏串通一氣,將曾經提拔過他的太監王安、魏朝兩人排擠出宮廷,自己出任了內廷最重要的司禮監太監。

明朝後期東林黨爭和魏忠賢專權

天啓三年(1623),魏忠賢提督東廠,掌握了明代最重要的特務機關東廠和錦衣衛。魏忠賢攫取要職之後,先是儘量博取皇帝的歡心,引導皇帝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不理朝政。明熹宗有一個特殊的嗜好,他特別喜歡做木工活,不但會用斧鋸,會蓋房、上漆,尤其精於雕琢製作小型器件。他做這些事時總是聚精會神,如果有人來奏報國家大事,他會很不耐煩。魏忠賢便故意趁熹宗幹木工活時送上奏章,這時熹宗往往就讓魏忠賢自己看着去辦。這樣一來許多事都可以不奏報,魏忠賢的意志便成爲皇帝的旨意,羣臣明知如此,也只好照辦。

控制了皇帝之後,魏忠賢便大力結交朝臣,安插親信,迫害異己。在魏忠賢的淫威之下,一些趨炎附勢之徒紛紛投在魏忠賢門下,形成了臭名遠播的“閹黨”。其中以文臣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夔龍、倪文煥5人組成的“五虎”,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崔應元5位武將組成的“五彪”爲死黨,另外還有尚書周應秋、太僕寺少卿曹欽程等組成的“十狗”以及“十孩兒”“四十孫”等。這些走狗門下的爪牙更是不可勝數。

魏忠賢曾想籠絡東林黨人,遭到嚴厲拒絕,從此魏忠賢便與東林黨形同水火。天啓四年(1624),東林黨人楊漣首先發難,上疏魏忠賢“專權亂政,欺君藐法”等二十四大罪被捕,與左光斗、魏大中等數十人同被殺害。

魏忠賢杖死工部郎中萬燝,先後罷斥大學士葉向高、吏部尚書趙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龍、吏部侍郎陳於廷等人,又在中央內閣、六部以至地方遍置死黨。他向全國頒示《東林黨人榜》,公開逮捕迫害大批東林黨人士。

明朝後期東林黨爭和魏忠賢專權

天啓六年(1626),魏忠賢殺害了高攀龍、周起元、周順昌、繆昌期、周宗建、黃尊素、李應升等七人,又借紅丸、梃擊、移宮三案,打擊東林黨。魏忠賢還指使黨羽新都御史王紹徽編纂《東林點將錄》,仿照水滸故事中的“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盡列東林黨名單。魏忠賢又遷怒於講學,矯旨拆毀全國各地書院,禁止講學活動。

曾經掌握朝政的東林黨,僅三年時間內,幾乎被趕盡殺絕。被殘酷殺害的有數十人,下獄遣戍者達數百人,其他被革職、蒙冤、株連、打擊者有幾千人。

魏忠賢通過大清洗,實現了朝臣的大換班,他實際上變成了天下的主宰。魏忠賢的爪牙們想方設法取悅他,因爲只要能博得他歡心,便可以一步登天。

天啓六年(1626),浙江巡撫潘汝楨竟然提出爲魏忠賢建生祠。此奏一上,正中魏忠賢的下懷,立刻以熹宗的名義批准。潘汝楨便下令聚資營建,弄得百姓傾家蕩產。此風一起,各地爭相仿效,甚至還有一名國子監監生竟然主張在國子監旁給魏忠賢立生祠,讓目不識丁的魏忠賢配祭孔子,可謂荒唐至極。當時各地互相攀比,生祠建得越來越大,每修建一座生祠至少也要花掉數萬兩銀子,多者則達數十萬兩。

僅開封一地,因修建生祠就拆毀了2000多間民房。這種禍國殃民的做法遭到正派官員的反對,但是,反對者無一逃過魏忠賢及其爪牙的毒手。

正當魏忠賢權勢熏天之時,他的靠山忽然坍塌。做了七年皇帝的熹宗突然去世,只活了23歲。熹宗無子,遺命由其弟信王朱由檢(即明思宗)繼位,年號崇禎。

明朝後期東林黨爭和魏忠賢專權

崇禎帝繼位後不到兩個月,首先罷免了崔呈秀兵部尚書一職,爲魏忠賢始立生祠的浙江巡撫潘汝楨也被罷官。接着兵部主事錢元愨、嘉興貢生錢嘉徵上書彈劾魏忠賢,要求清除閹黨。

天啓七年(1627)十一月,崇禎帝將魏忠賢貶謫至鳳陽祖陵司香,不久,又下令將其逮捕。正走到阜城(今屬河北)的魏忠賢得知後,慌忙上吊自殺。隨後,朝廷“定逆案”,對“閹黨”進行了清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