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差被3千萬工程款拖垮 他握麻省劍橋技術“問診”青島地鐵騰訊大廈 收入700萬

“雲,縹緲舒適;廬,房屋建築”,王長欣介紹公司的名字如是說。此外,“雲”也暗合了公司的雲計算平臺。

作者 | 鉛筆道記者 楊博宇

從資金鍊斷裂,到燒完最後200萬研發經費;從掌握清華、麻省和劍橋三校合作開發的核心技術,到迎來創業的當頭一棒。王長欣的創業之路沒有一帆風順,甚至頗爲坎坷。

痛定思痛,他放棄了淺層地熱能源合同管理的項目,掉轉頭又殺進工程健康監測領域。一年半時間的潛心開發,換來青島地鐵、蘇州體育中心、騰訊大廈等多個項目的合作邀請。又將建築物變形(位移)監測精度,做到了亞毫米級水平。

去年9月至今年5月,王長欣簽下了10餘家客戶,入賬700餘萬元,並和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中國鐵路科學研究院、北京建工集團研究院等機構建立合作。

——他已經度過了“至暗時刻”。

注:王長欣承諾文中數據無誤,爲內容真實性負責。鉛筆道作客觀真實記錄,已備份速記錄音。

壯士斷腕

資金鍊斷裂——王長欣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2015年年初,湖南的兩個項目共計3000餘萬工程款遲遲難以收回。公司的資金鍊處於奔潰的邊緣。

而在創業之初,王長欣並非對建築行業的“頑疾”一無所知:工程款雖然一單上千萬,但是回收週期卻很長,通常2年以上時間才能收回不到80%的款項。但是王長欣還是和同伴們扎進了能源合同管理的項目中。他們試圖通過“淺層地熱分析設計軟件”的技術優勢,克服潛在的風險。

王長欣的工作是通過“多物理場耦合力學仿真平臺”(以下簡稱“力學仿真平臺”),幫助開發商利用淺層地熱,獲取供樓宇使用的綠色能源。

其核心技術前期由清華大學、麻省理工和劍橋大學聯合研發,後被團隊用作商用。團隊原計劃通過同時服務多個客戶,克服單個項目回款週期長的缺陷,讓資金滾動起來。

但是事與願違。王長欣進入行業後才發現,雖然在技術上中國僅有此一家,但是對於大多數開發商而言,開發淺層地熱能作爲建築物綠色能源並非剛需。“僅有部分大企業的標杆工程纔會選用這種做法,其餘項目更多是將其當做宣傳噱頭”。

錯位的市場結果,遲遲給不了的3000萬,還有不斷流逝的決策時間。麻煩蜂擁而至,在王長欣的腦中熬成了一鍋粥。

“痛定思痛,壯士斷腕。”王長欣回憶當時的情形,吐出8個字。他和公司核心團隊決定:放棄當時的能源合同管理項目,主攻工程健康監測雲平臺。

5年建築行業創業,讓他看清了行業現狀:綠色能源並非剛需,但是質量與安全卻是建築業的重中之重。在工程建設期間,國家監管機構、開發商、監理、總承包商等都會對質量進行管控。但在建設完成之後,隨着建築物老化、不均勻沉降等原因,也會出現質量問題,卻很少有相應的機構或公司提供實時在線監測服務。

而少數對建築物做健康監測的機構,是高校、科研單位、總承包商和部分傳感器廠商。據王長欣介紹,這些機構或企業,目前仍停留在數據收集階段,尚不能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對數據進行有效的分析。

但是依託力學仿真平臺,王長欣及其團隊可以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力學分析和大數據處理,得出建築物健康監測結果,並對建築物安全性能進行預測和反演。

2015年底,王長欣帶着核心團隊開始了業務調整,併成立新公司雲廬科技。

拿下青島地鐵1號線項目

工程健康監測的原理是通過各類傳感器,實時採集建築物數據,傳輸到雲平臺,通過力學仿真分析和大數據分析等手段,提供建築物的性能評估和結構安全隱患預測。

彼時,雲廬科技的技術優勢集中在力學仿真算法,但要將深度學習和力學仿真相結合仍然需要進一步開發。另外,由於需要實時收集建築物數據,用於監測的傳感器每年可產生數T數據,而一個建築物一般安裝10個以上這類傳感器,一年產生數據量多達幾十T。

如此龐大的數據量,需要構建強大而穩健的大型數據庫平臺。團隊必須開發輕量化的BIM平臺,結合GIS系統,才能對監測數據進行直觀的三維展示。

就在團隊埋首研發的時候,團隊前期200萬元的投入已經燒完。而其他公司“虎視眈眈”,“曾有公司開價150萬元年薪,挖我們創始團隊成員”。不過高薪並沒有打動團隊。

去年8月,公司將結構健康監測與大數據結合,終於上線“雲結構健康監測平臺”。該平臺功能有三:

其一,通過各類傳感器採集到的結構和環境監測數據,完整和準確地傳輸到雲上,存儲在專門的數據庫系統。

其二:在力學仿真的基礎上,通過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對結構進行長期和全局性的實時分析。

其三:根據分析結果,綜合評估結構健康狀況,預判重要構件的損傷累積過程及臨界工作狀態,實現預測預警功能。

青島地鐵1號線08標段監測平臺界面截圖。

一個月後,公司接到第一個訂單,爲青島地鐵1號線08標段進行結構健康監測。該標段包括兩座車站和500m隧道區間。圍巖爲全岩石,於市區繁華地段地下30m處,採用爆破法施工。施工期間需避免振動及隧道襯砌變形。

團隊對施工過程全流程採用信息化監測,在三維展現監測方案的基礎上,結合大數據分析預判變化趨勢,並能通過結構反演受力分佈情況。

這個項目讓團隊入賬153萬,並讓雲廬科技和中國鐵路科學研究院建立了合作關係。項目結束之後,公司還獲得蘇州體育中心、騰訊總部大樓等多個項目訂單。

與此同時,公司的另外兩款產品:高精度衛星定位解算系統和便攜式超聲相控陣和TOFD檢測儀的核心算法也開發完成。

亞毫米級精度

傳統的力學傳感器,只能收集建築物“微觀”的形變數據。而對於最能反應建築物性能的“宏觀”變形,卻束手無策。

王長欣所指的建築物的“宏觀“變形,是指受荷載或不均勻沉降等影響,建築物整體變形。比如,在交通領域,高鐵軌道的變形極有可能造成高速列車的出軌;而數以萬計的公路橋,承受重載車輛反覆碾壓,變形則會影響壽命。

雲廬科技團隊通過優化衛星接收天線、接收機等硬件設備,採用改進的“整週模糊度”和“雙差分並行數據處理算法”,利用GPS和北斗衛星,來監測建築物變形。其精度已經實現了亞毫米級(實時數據處理精度2cm以內,準實時處理精度在1mm以內)的監測水平。

該解算系統可實現定位、導航、授時、短報文通信服務功能,可應用於中小比例尺測繪、靜動態數據採集、水文地質測繪、礦山變形監測、滑坡位移監測等多種場景和領域。

目前,該設備已部署在內蒙古某露天礦場。該礦坑寬10餘公里、長約20公里、深100~200米。王長欣及其團隊在礦坑內部署了10餘臺設備,對礦坑進行高精度的監測預警,防止發生垮塌事故。

王長欣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使用國外技術,1臺設備10餘萬,整個礦坑需要近800萬才能完成。但是,按照雲廬科技單臺設備5萬計算,整個露天礦工程訂單在300餘萬,成本不到國外產品的40%。

從去年9月開始,截至今年5月初,雲廬科技訂單合同額已有700多萬元,合作項目10餘個。今年下半年,王長欣及其團隊將在鐵路、公路、建築物(高層及超高層建築和大型體育館)、礦山這4個領域繼續拓展。同時將“雲結構健康監測平臺”和“亞毫米級高精度衛星定位解算系統”相結合,提供更多增值服務。

在團隊方面,雲廬科技副總經理化彬博士,曾任教於清華大學,曾任探索者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技術總監劉韶鵬博士,畢業於中科院數學所,曾先後擔任飛箭軟件和元計算公司的技術總監。

目前,雲廬科技正尋求1000萬元的天使輪投資,主要用於硬件研發、平臺完善和市場開拓。

/The End/

編輯 付文學 校對 武旭升

優質項目"融資首發綠色通道":創業者請加微信wenxue-600,務必註明項目名稱;或發送BP至[email protected]

如需轉載文章請聯繫鉛筆道微信客服號鉛筆道大芯芯(微信id:qianbidao2017)獲取授權資質,否則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責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