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爲何日軍和德軍鼻子下會留“衛生胡”?雖不美觀卻有大講究

什麼是“衛生胡”?我相信看過抗日戰爭電影的朋友都應該知道,對日本士兵來說,最難忘的印象是他們鼻子下面的衛生胡。這曾經是我軍嘲笑的對象,也是區分日軍的最佳方式。然而,很多人都很好奇。留鬍子有什麼用?事實上,它不是由日本創造的,而是由德國創造的。早期,德國人通常留鬍子,這很難清理乾淨。爲了配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戴防毒面具,德國將鬍鬚剃成了衛生胡。即便如此,歐洲還是成爲了一種新趨勢。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大力研究西方的技術、思想和文化觀念。它還派了一批人到西方進行深入研究,帶回了許多有用的知識。例如,海軍向英國學習,軍隊模仿法國和德國,引進西方軍銜制度。所有這些都是日本研究的結果。此外,還對軍人戴白手套、帶刀等禮儀進行了良好的學習。當然,留衛生胡也是一種文化的迴歸。畢竟,它在歐洲很受歡迎。

此外,爲了保持這種鬍鬚,也是大有學問。那就是相對於絡腮鬍而言,衛生胡可以減少皮膚病的滋生,如果是長期留有絡腮鬍的人,只要剃掉毛髮,皮膚病不用治也能自己好,可減少士兵在戰場上各種小毛病的滋生影響戰鬥力,那麼爲什麼不把鬍子全部剃了呢?當時,一位日本將軍聲稱剃掉鬍鬚會顯得女性化,留上衛生鬍鬚會顯得更男性化,但這也是他自己的觀點,爲了不讓士兵抵抗這一事件。

後來,隨着衛生胡的普及,經過多年的灌輸,士兵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他們看來,留一個衛生胡不僅顯示了男子氣概,而且還可以對戰場上的敵人起到威懾作用。如果最高軍官能治好一個專橫的衛生胡,它甚至能起到鼓舞軍隊士氣的作用。因此,在學習了德國的技術之後,日本也學到了很多關於極端暴力和恐怖統治下的極端民主的知識。

然而,從我們的審美觀來看,亞洲人留着這樣的鬍鬚既不是魚也不是鳥。我們稱日本人爲“魔鬼”的原因是鬍鬚佔據了一部分。同樣,美國人也不符合德國人的審美觀,他們不應該留鬍子。因此,美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稱他們爲“德國鬼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