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爾袞最大的對手是皇太極長子豪格,皇太子猝死時“儲嗣未定”,皇位爭奪劍拔弩張。在豪格與多爾袞的皇位爭奪戰,福臨成爲了最大的贏家。

福臨年僅6歲,多爾袞爲何不直接稱帝?不是不想,而是實力不允許

公元1643年10月8日,年僅6歲的福臨在盛京皇宮登基,多爾袞成爲攝政王,孝莊被尊稱爲聖母皇太后。在豪格與多爾袞的皇位爭奪戰,福臨成爲了最大的贏家。按理,戰功最大的多爾袞應該稱帝,結果又一次與皇位擦肩而過。

那麼,多爾袞爲何不稱帝呢?先來個結論:多爾袞很想稱帝,但是實力不允許,退而求其次讓年幼的福臨繼位。多爾袞最大的對手是皇太極長子豪格,皇太子猝死時“儲嗣未定”,皇位爭奪劍拔弩張。

福臨年僅6歲,多爾袞爲何不直接稱帝?不是不想,而是實力不允許

作爲長子,豪格不是慫包,他就久經沙場,戰功赫赫。雖然滿清初期儲君繼位並不是按照傳統繼承原則,但是長子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皇太極生前掌握的兩皇旗將領主張豪格繼位;重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都表示支持豪格。

鄭親王濟爾哈朗掌管鑲藍旗,內心也傾向擁立豪格。禮親王代善德高望重,又是皇太極的二哥,也傾向擁立豪格,理由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梳理一下,支持豪格的軍方代表是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豪格率領)和鑲黃旗,在軍事上擁有絕對的優勢。

福臨年僅6歲,多爾袞爲何不直接稱帝?不是不想,而是實力不允許

反觀多爾袞,名義上是豪格的叔父,年齡實則比多爾袞還小3歲。多爾袞16歲時就跟隨皇太極出生入死,爲滿清的崛起以及入主中原立下了不世之功。擁立多爾袞的是正白旗和鑲白旗,兩旗將領已經下定決心要將多爾袞送上皇位。

有人調侃,多爾袞不是去打仗,也是在去打仗的路上。皇位的終極爭奪從皇太死後猝死那一刻開始,直到10月8日纔有了結果。也就是說,皇位爭奪歷時17天,結果多爾袞再一次與皇位擦肩而過。

福臨年僅6歲,多爾袞爲何不直接稱帝?不是不想,而是實力不允許

多爾袞不敢直接稱帝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面對豪格他沒有必勝的把握。在確定接班人人選問題上,兩方寸步不讓。看似豪格的實力更強勁,可他也沒有必勝的把握。雙方你來我往,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關鍵的是,雙方都不願意背上分裂滿清的罪名,於是各退一步亮出了自己的底牌。豪格這方的底線是,可以不繼位,但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多爾袞這方的底線是,可以讓皇太極兒子繼位,但堅決不能是豪格,而且多爾袞必須要做輔政大臣。

福臨年僅6歲,多爾袞爲何不直接稱帝?不是不想,而是實力不允許

關鍵時刻,豪格軟弱了。最後雙方進行了一番討價還價,確定讓皇太極的九子福臨來繼位。原本跟皇位八竿子打不着的福臨,成爲了最大的贏家。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朝名將之多爾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