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說“我來想法子”、“我來幫幫忙”,哪怕只是去請示上級,或告訴對方一個聯繫方式,哪怕問題最後沒能解決,但對方肯定會覺得你態度端正。

  文/梁爽,微信公衆號:哪梁爽哪喜慶(ID:zheliangshuang)

  

  01

  ▼

  昨天去外面喫飯,一對老兩口帶着小孫女坐在我們鄰桌用餐。

  一頓飯的功夫下來,我發現那位不知道是小孩爺爺還是姥爺的大爺的口頭禪是:跟你說了多少遍了。

  看到小孩敲筷子,大爺嚴肅地說:跟你說了多少遍了,飯桌上敲筷子很沒有禮貌。

  小孫女沒把他的話當回事,過了一陣又繼續敲。

  看到老伴玩手機,大爺嘆氣着說:跟你說了多少遍了,總盯着手機股票也不會漲。

  老伴聽了氣不打一處來,懟大爺不心疼家裏錢。

  看得出大爺的人設是顧家又疼人,但他的口頭禪,不僅家人聽着心情不爽,連旁邊的我都有壓迫感。

  我心想,如果他能把“跟你說了多少遍了”改成說“我跟你說哦”,我敢保證說話氛圍肯定不一樣。

  我回到家對着鏡子試了一下,人在說“跟你說了多少遍”這句話時,表情嚴肅慍怒,語氣越來越重,這話自帶催怒功效。

  別人聽起來覺得受到冒犯,因爲讓人覺得聽多少遍都不會,顯得自己領悟或執行有問題。

  偶爾應景地說幾次不是事,關鍵是大爺把這句話上升到口頭禪,說得越多,不反駁的人不當回事,會反駁的人直接回懟。

  往小了說,砸了氛圍,往大了說,傷了感情。

  而人在說“我跟你說哦”這句話時,表情親切柔和,語氣呈上揚態勢,會讓人對你接下來要說的話抱有幾分期待。

  雖然一個東北大爺說“我跟你說哦”的樣子很難腦補,但我決定在個人語言系統中,用“我跟你說哦”置換掉“跟你說了多少遍”。

  02

  ▼

  

  喫頓飯,順便想了一個選題,換掉哪些口頭禪,能讓人的情商和幸福感提高几個度。

  我們細分場景,咬文嚼字一下。

  1)兩性相處中,把“又怎麼了”改成“怎麼了怎麼了”。

  一個男生有次私信給我,希望我寫一篇教男生怎麼哄女朋友開心的方法論,他說他女友跟他說話,每次都越說越氣。

  我讓他在線重演最近一次女友生氣的場景。

  他說剛剛女友不高興,就問她又怎麼了……我喊“咔”,向他確認是不是說了“又怎麼了”,他說是。

  我告訴男生,以後當你想說“又怎麼了”時,改成“怎麼了怎麼了”,根據女友情緒,選擇高興版或關心版的。

  拿我來說,我老公看我有情緒,問我“又怎麼了”時,那個“又”字刺耳到不行,顯得我不可理喻,顯得他很不耐煩,就算我原本沒生他的氣,也準備把戰火燒到他頭上。

  如果他改問我“怎麼了怎麼了”的時候,我感受到他在乎關心我的情緒,就算生他氣,也馬上沒脾氣,接下來註定是一番正向溝通。

  2)朋友聊天中,把“爲什麼”改成“怎麼了呢”。

  音頻《好好說話2》裏,周玄毅講到一個溝通技巧:在聊天時,少問“爲什麼”,多問“怎麼了”。

  他說,“爲什麼”容易顯得有負面態度,潛臺詞是:我不懂,你有義務給我解釋,會給對方構成壓力。

  而“怎麼了”的潛臺詞是:我雖然不懂,但認同你的觀點,你沒義務跟我解釋,但我想多聽你說幾句。

  我剛聽這個觀點時,也嘀咕過有沒有說的這麼誇張,後來我慢慢發現確實是這樣。

  我在問“爲什麼”時,是因爲我想不通,有質疑,帶着一種求真搞懂的目的發問。

  而我說完話後,別人問我爲什麼,場面不知不覺混入嚴肅感,我得找理論、想證據、舉例子,來解釋併合理化我之前所說的話。

  對方几個“爲什麼”連問下來,我心裏着實感覺壓迫,覺得自己不被相信或不被理解。

  當我解釋後,對方沒有心悅誠服,搞不好我們的聊天會以不歡而散而告終。

  何必呢?對老師可以多問“爲什麼”,對朋友還是多說“怎麼呢”。

  我有意識地在朋友聊天中多問“怎麼了呢”、“然後呢”,同樣是接話,這種互動就會讓雙方都輕鬆自在。

  別人願意講,我也願意聽,而且對方在輕鬆自在的情況下,也會更加展現出真實的觀點,何樂而不爲呢?

  3)工作場合中,把“我能怎麼辦”改成“我來想辦法”。

  朋友說過一件事,他有次去辦理業務,有個證件落在家裏,但他手機裏存有證件的照片。

  他問業務員A有照片行不行,A告訴他,“這是規定,我也沒轍”。

  朋友打算回去拿證件,到門口了想着一來一回太費事,又折回去換了業務員B說明情況,B禮貌地說,“您稍等,我去找領導請示一下”。

  朋友說他在等待期間,覺得這事能不能辦成,都一定要給B按個好評,他欣賞B的“我來想辦法”,而不是A的“我能怎麼辦”。

  他後來說給我聽時,我很有同感,工作中,很多難題不是你個人能解決的,就算你說“我能怎麼辦”、“我也沒辦法”,也確實是客觀情況,但對方心裏還是不太開心,覺得你在推諉,說不定還會遷怒於你。

  如果你說“我來想法子”、“我來幫幫忙”,哪怕只是去請示上級,或告訴對方一個聯繫方式,哪怕問題最後沒能解決,但對方心裏肯定會被安慰溫暖到,覺得你態度端正,真心誠意地待人。

  03

  ▼

  劉軒在《幸福的最小行動》中,列了一個表格,一邊是消極被動負面的說法,另一邊是積極主動正面的說法。

  能說“很好”,就別說“不差”,前者是個正面反饋,後者雖然負負得正,意思也是好的,但聽到的還是兩個負面的字眼;

  能說“一切都好嗎”,就別說“現在是什麼狀況”,前者包含一種關心,而後者顯示你的預設立場是有狀況;

  能說“我要”,就別說“我得”,前者有一種主動感,後者顯示控制權不在自己手裏,多少有點被壓迫、不情願的感覺;

  能說“我可以接受”,就別說“我無所謂”,前者讓人覺得舒服,後者就讓人彆扭,感覺自己或自己的付出可有可無;

  能說“並且”,就別說“但是”,前者讓人覺得你補充信息,而且突出了重點,後者就是轉折和反駁;

  能說“最近工作充實”,就別說“忙到分身乏術”,前者有點迂迴的小抱怨,但狀態還是開心的,後者在外人聽來,覺得是瀕臨失控的抱怨。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例子,表達同一個意思,積極正面的說法比消極負面的說法,更利於溝通的氛圍和雙方的關係。

  這一點我深有感受,我自己已經從“你聽懂了嗎”改成“我說清了嗎”規避了很多麻煩。

  我在沙發上靠着老公的手,說“我會不會壓着你的手”會比“你的手頂着我的背了”顯得溫柔體貼,替人着想。

  根據沙皮兒·沃爾夫假說:我們使用的語言能夠直接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

  還有研究說使用負面詞彙,會刺激情緒化的杏仁核,而使用正面詞彙能夠啓動理性的前額葉皮層,多用好詞好句對身體有好處。

  所以有空審視自己的口頭禪或日常表達吧。

  揪出那些負面的、抱怨的、催怒的、惹人的,用積極正面的替代裝置換一下,會改變我們的關係質量、思考方式和身體健康。

  很多時候,換一種說法,相當於換一種活法。

  你不是經不起失敗,而是太急於求成

  30歲前學到哪些能力會讓你擺脫平庸?

  第一份工作就想超越同齡人?那就養成這些好習慣

  作者:梁爽

  理性天蠍女,治拎不清、玻璃心,

  忌用力過猛,點贊你挑剔的心

  公衆號:哪梁爽哪喜慶(ID:zheliangshuang)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本人

  成長困惑、職業瓶頸、人際關係、自我提升.....

  “黑天鵝圖書”爲每一個渴求上進的你,

  準備了1000篇優質文章。

  1、關注公衆號“黑天鵝圖書”,在菜單欄內回覆“1000”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