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共出國五百多位皇帝,商朝開始皇帝死後上廟號,廟號是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然而,並不是每個皇帝死後都有廟號,隋唐以後才基本確定一帝一號。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聖祖發揚光大;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譽,但也指世系傳承發生偏移;仁宗、聖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世祖是中興之主。

史上有兩位皇帝,一個勵精圖治,一個不理朝政,爲何廟號都叫神宗

哲宗、興宗、成宗是守成之君;憲宗、宣宗功業不足、有功有過;寧宗過於懦弱;德宗遭遇動亂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轉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文弱無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僅是過渡君主。

穆宗、光宗在位時間短且作爲少;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則應用於較爲悲情的亡國之君。歷史上只有兩位皇帝的廟號是神宗,但實際上他們不怎麼神,原因是神宗名褒實貶,除了宋神宗和明神宗,沒有人用過這個廟號。

史上有兩位皇帝,一個勵精圖治,一個不理朝政,爲何廟號都叫神宗

宋神宗趙頊,是宋英宗趙曙長子,北宋第六位皇帝,即位時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便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佈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

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

史上有兩位皇帝,一個勵精圖治,一個不理朝政,爲何廟號都叫神宗

宋神宗是變法派的靠山,但他氣魄不夠宏大,思想不夠深刻,性格不夠剛毅,使得王安石變法不僅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反而加劇了黨爭,加上對西夏用兵失利,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 ,廟號神宗。

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確實是希望變法圖強,可以算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爲的皇帝。趙頊一生都在追尋自己的理想,可惜廟號神宗也不怎麼神呀。

另一位廟號神宗的皇帝便是明神宗朱翊鈞,他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

史上有兩位皇帝,一個勵精圖治,一個不理朝政,爲何廟號都叫神宗

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明神宗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缺乏張居正這樣的賢士應對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

明神宗執政晚期,黨爭長期持續,導致朝政日以腐敗。另外,明神宗強徵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爲一大詬病,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萬曆四十八年,明神宗去世,終年56歲,廟號神宗,他死後僅24年,明朝滅亡。

史上有兩位皇帝,一個勵精圖治,一個不理朝政,爲何廟號都叫神宗

這兩位皇帝,雖然廟號都是神宗,但是這兩個皇帝的作爲卻大相徑庭。宋神宗趙頊在位18年,勵精圖治奮發有爲,可惜年僅38歲就去世了。而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長達28年不理朝政,對於趙頊來說似乎有點不公。

話又說回來,神宗本是名褒實貶的廟號,宋神宗的王安石變法不僅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反而加劇了黨爭,要是變法成功,神宗這廟號就真的是褒義,而明神宗將明朝搞的一塌糊塗,神宗這廟號對他來說就是貶義,不管怎麼樣,他們都不怎麼神,大家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