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成人世界還是兒童世界,有規矩纔有自由,規則纔是自由的保障。

而自由平等的教育理念,也並不是給孩子完全的自由。

美國人所講的“自由平等”是建立在明確、公正、合理的規則之上的,而規則的樹立,在幼兒園時期就已經開始。

美國幼兒園的規則也是出人意料的之多之細。

大到不許打人、罵人、毀壞東西這樣顯而易見的行爲準則,小到洗手的方法、circle time的坐姿、餐桌上的禮儀、每個玩具的擺放方式、在樓道里怎麼走路等等。

美國老師樹立規則的方式也很不同。

首先

老師對規則高度重視

在開學之初的幾周或者一兩個月,會拿出大量的時間,專門給學生講解、示範行爲規則,甚至取消、推遲已經安排好的課堂活動,臨時召開班級會議,讓學生們討論、反思一些不良的行爲。

比如,全班練習在樓道里怎麼走,練到沒有人東張西望、發出怪聲;老師發出一個口號,每個人必須放下手頭的一切活動,安靜地注視老師;學生起身離開座位時,練習如何又輕又穩地把椅子推回桌子下面。

規則是自由的保證。每個人都遵守說話的規則,認真傾聽,輪流發言,不打斷、不插話,纔會有一個安全的環境讓每個人暢所欲言,從而產生真正活躍的課堂並培育民主精神。

其次

身教勝於言傳

對於一些細小的行爲規則,老師會親身示範,到位地講解每一個細節。聽得再多、記得再牢,對於小朋友來說不如切身實踐來得有效。

教孩子怎麼用轉筆刀、怎麼削鉛筆、以及鉛筆削到什麼地步是合適的。手把手地教孩子怎麼把果醬均勻地塗抹在麪包片上,怎麼用叉子叉起滑溜溜的煎雞蛋,甚至誇張地表演出因爲一邊喫飯一邊說話而卡住喉嚨的情景。

樹立規則的同時,老師非常注意讓孩子明白規則的目的和背後的道理,而不是強制性地灌輸給孩子,強迫他們執行。

玩具玩完了要收拾,是因爲要保證教室整潔有序,這樣纔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其他的活動;打翻在地的牛奶要趕快擦乾淨,否則別人踩到會滑倒;自習時要保持安靜,因爲說話聲可能會打擾其他同學;打噴嚏要把頭埋進一個手肘裏,否則會傳染給他人……

這樣做,孩子不僅懂得了規則的“合理性”,更因爲規則出於他們自身,在執行時也更爲自覺。

再次

違反了規則,必須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後果”不是“懲罰”,是做錯了事情的自然結果或彌補行爲。到了喫飯時間不喫飯,後果就是過了飯點就沒有飯喫,要捱餓;亂丟亂放玩具找不到,後果就是沒有的玩;circle time隨便插話、私下說話,後果就是離開活動;把書撕壞了,後果就是用膠帶再把書粘好。

老師要求孩子承擔後果時,很少吼叫,更不會打罵,音量適中,語氣正常,但是態度是異常堅決的,不會因爲孩子的哭鬧就妥協,更不會以“孩子太小,還不懂事”爲藉口而一筆帶過。

一次喫飯時,一個調皮的孩子突然把飯盒裏的小動物餅乾都潑在了地上,引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他自己不以爲錯,也笑得很歡。

等孩子們笑完,老師淡淡地說了一句:“請你喫完飯用掃把掃乾淨。其他的同學,走過去的時候注意。”等到他喫完飯,老師則把兒童掃把和簸箕準備好,併爲他示範了一下怎麼打掃,並表示不打掃完就不可以參與接下來的活動。

在老師的幫助下,他一面跪在地上慢慢地掃,一面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孩子去玩別的玩具。這樣的事情又發生過三四次,這位老師沒有一次罵他、吼他,但也沒有一次縱容,每次都要求他打掃乾淨才能去玩。慢慢地,他再也不隨便往地上撒東西了。

愛需要智慧,包容亦需要邊界

孩子做錯了事情,就需要勇敢的面對和承擔後果。父母不能因爲擔心管教起來麻煩,乾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樣的行爲可能一時省事,實際上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從長遠來看,也只會給父母日後的教養帶來更多的麻煩。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幼兒階段的教育對孩子一生影響重大。因此,學齡前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重中之重。

爲孩子明確行爲的邊界,幫助他們認識行爲的好壞對錯,從小事抓起。

孩子在家裏喫飯把湯、飯潑到桌子上、地上,沒有人教他餐桌禮儀,讓他把狼藉收拾乾淨,那麼日復一日,他哪一天去別人家或餐館喫飯時,也會對此熟視無睹,甚至在飯桌上耍賴撒潑;孩子和大人說話時態度傲慢、沒大沒小,家長不與之溝通並講解行爲禮貌,一次又一次,孩子不僅會失去對自己家長的尊重,日後也會不尊重學校的老師、其他的成人。

“自由”是規則下的自由

“平等”是成人尊重孩子爲一個有思想、有情感的獨立個體,願意傾聽、理解、信任他,而不是完全和他打成一片,任其妄爲,失去自身的權威和引導者的身份。

現在縱容“熊孩子”以“自由”之名來犯熊,以後再要補“規矩”的課,代價就要高得多。

本文原作者張麗倩,是一位擁有豐富國外幼教經驗的幼教老師。

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僅作分享使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