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草莓成熟的季節。市場上幾乎所有的水果店都擺上了紅紅的草莓,在以綠色爲主的水果世界,草莓總是紅得格外妖豔,讓你忍不住口水直咽。

野草莓,蛇莓。圖片來自互聯網,發自簡書App

更令人嚮往的是帶着一家老小,驅車郊外甚或遠郊,在農村的大棚裏直接現採現摘。既享受了草莓的新鮮美味,又找到小時候尋地泡兒的快樂有趣,真的是其樂融融。

去年的五一假期,我們就跑到鶴峯縣中營鄉的山頂,那個叫“高原”的地方,在當地農民自建的大棚裏採摘過一次草莓。主人家熱情的招待我們。除了各取所需的品嚐那鮮嫩、乾淨、清香、清甜的草莓外,還做了一桌子農家菜讓我們欲罷不能的大飽口福。

寫到這裏,已經是滿滿的口水了。

知道草莓這個名字,是在十年前。指頭大小,豔豔鮮紅,甜酸帶汁,嬌嫩光亮。兩指輕輕的加起來,放入嘴中,那感覺,像是吞下一顆珍珠。

而那形狀、顏色和果託,卻使人想起了鄉間隨處可見的“蛇泡兒”和“地泡兒”(學名叫蛇莓和野草莓?)

春雨過後,幾個太陽一曬,稍微肥沃的田邊地頭、溝上坎下,一片片草綠色的植被中,一顆顆鮮紅的爆米花大小的果實,詭異的吸引着我們的眼球,刺激着我們的味蕾。

這玩意,我們從小就叫它“蛇泡兒”。只是大人們隨時告誡,這東西是蛇爬過、喫過還在上面吐了唾沫的,有毒!

仔細看上去,“蛇泡兒”上面偶爾還真有一小團白色的泡沫。每每見到這情景,詭異中便更生出些許恐懼來。但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不讓喫,越想逮一口。

有時候,我們家的黃貓兒不知道什麼原因吐了點什麼,大人們立馬嚇唬我們說,貓兒是喫了“蛇泡兒”中毒了!

與“蛇泡兒”幾乎同時期、同地方生長的呈白色或略顯微紅的泡兒,則被人們稱爲“地泡兒”,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地地道道的美味。比現在市場上賣的草莓更香,更甜,只是個頭還比“蛇泡兒”還小。

白色的野草莓,地泡兒,圖片發自簡書App

採摘的野草莓,圖片來自互聯網,發自簡書App

這樣的自然而然的生態分佈,體現的是植物多樣性,也彌補了鄉村頑童對“蛇泡兒”不能喫的遺憾。

“地泡兒”的採摘是很簡單的。

雨後初晴,就地取材,找兩片旱地荷葉,用細細的樹枝做別針,連成一體,捲成喇叭筒狀,這就是裝美食的容器了。再沿着田邊地角,坡上坎下,總能找到一些白裏透紅的精靈,彎腰伸手,輕輕的一抓就起來。還可以邊摘邊嘗,喫不完的裝進喇叭筒裏,帶回去與家人、與同學、與玩伴分享。

沾了旱荷葉清苦味的地泡兒,如同加了糖的苦瓜,更甜更脆,遠遠的就能聞到一股香味。

想不通的是,爲什麼蛇只喜歡紅色的“蛇泡兒”?難道紅色的比白色的好喫?

還有,蛇不也是血肉之軀嗎?既然它都不怕,人爲什麼怕?

於是,我偷偷的採摘了一粒看上去比較乾淨的“蛇泡兒”,謹慎的放進嘴裏,慢慢的喫下一點點,然後,等待即將到來的暴風驟雨和翻江倒海。

還好,因爲喫得不多,沒有出情況。多少年過去了,這不至今還在寫《簡書》呢。

找度娘問了一下才知道,蛇泡兒也好,地泡兒也好,恰恰就是野草莓。

草莓花,圖片來自互聯網。發自簡書App

的確,紅的有微小的毒性!(應該說,白的有沒有毒性還不知道)但是,它還是可以食用的,只不過的的確確不怎麼好喫。就想,蛇的智商怎麼就那樣?分明白色的好喫啊!莫不是它的眼睛紅白部分或者顛倒黑紅?哈哈

這是不是說“長得好的不一定心好”,但一定心酸?當然不是,長得好的才繁衍得好,就像草莓。

今天我們熟悉的草莓其實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水果——它們誕生於1750年的法國。

草莓家族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包括了50個野生種和1個栽培種(鳳梨草莓)。

早在古羅馬時期,人們就開始採集野生草莓用作藥物,注意,是藥物。

我們如今在市場上買到的草莓並不是野生種類的簡單複製,草莓栽培品種都是染色體數目加倍以後的八倍體,而一般的野生種幾乎都是二倍體和四倍體。

通常來說,多倍體植物要比二倍體的個頭大,所以我們喫的栽培草莓的個頭遠遠超過了野生的也就不足爲奇了。

這樣說來,草莓的不斷選育和培植,也是人類改造自然的一大進步。不然,僅靠野生的那點袖珍型果實,實在難以滿足今天龐大的城市食草人口的需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