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王紹強作品中,山水是從地圖中浮現的山水,地圖則是被山水重構的地圖,“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莊子·天下第三十三》),他重新詮釋中國古代地圖繪製與山水畫之間的關係、遠古文明與當今科技之間的關係,乃至人類與自然、東方智慧與當代藝術等各種關係,在哲學思辨和科學理性的觀照下,走向具有宇宙秩序觀念的同一的、普遍的幾何學空間,構建豐富的、審美的水墨藝術世界,恰如德國文化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1874-1945年)在其《人論》中闡述的那樣:“惟有以這種新的獨特的空間形式爲媒介,人才能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系統的宇宙秩序的概念。2017 我在——2017中國版畫藝術工作室聯盟作品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5月24日,由大象藝術空間館 、杭州《湖上》雜誌社主辦,皮道堅擔任策展人的“後山心圖——王紹強作品展”在杭州《湖上》雜誌社林泉山房舉辦,展覽以開幕雅集和學術對談活動拉開序幕。

此次展覽由大象藝術空間館、杭州《湖上》雜誌社主辦,著名藝術理論家皮道堅擔任策展人,藝術理論家管鬱達,藝術家王天德,《湖上》雜誌社社長李海波,大象藝術空間館鍾經新,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林海鍾、沈烈毅、蔡楓、佟飈,藝術家王犁、張樂,理論家、策展人楊大偉,杭師大美術學院酈亭亭等70多位嘉賓出席雅集。

“後山心圖——王紹強作品展”在杭州正式亮相

開幕雅集現場

“後山心圖——王紹強作品展”在杭州正式亮相

學術對談現場

本次是王紹強當代藝術觀察與踐行的首次集中呈現。王紹強近年來開始嘗試利用古代地理學圖繪的視覺符號及其座標定位的概念方式來尋求新的藝術表達。相比邱志傑地圖作品的綜合、立體、多媒介、全方位的當代性表達,王紹強以人文地理志爲中心的水墨實驗更多延續中國傳統繪畫“山水即道”的文脈:藉助水墨的靈性,以復迭、移置、互滲、交融等多種技法實驗嘗試創造貫穿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條線索的生態氣象,在直覺與情感的表達中引我們見微知著,以接近那最高存在的“道”。

“後山心圖——王紹強作品展”在杭州正式亮相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士明,中國美術學院國際學院院長金志林帶着克羅地亞美術家協會主席、副主席一行觀看展覽

王紹強在學術對話中分享了這種水墨實驗的靈感來源:“喝茶的時候,茶水積累下來會形成某種濃度,每次形成的圖像都不一樣,這給了我靈感。我的畫其實也是在利用這樣的水性,以及水與空氣、水與時間的關係來創作,當然這裏面還是包含了主觀的對自然和山水的嚮往。”

就如同王紹強所說的那樣,實際上他的作品中對地圖符號的引用,拋棄了傳統地圖作品中所蘊含的政治性表達以及功利性的想象圖景,轉而將其引向對抽象空間的探索,並嘗試將作品主題置於人與自然、生命與大地的關係域之中。藝術家拋棄了中國傳統“星象圖”中的宿命論表達,將上古文化中對大一統、政治權力追求的“形勢圖”轉換爲一種對自然與自我內心關照的“心勢圖”。

“後山心圖——王紹強作品展”在杭州正式亮相

藝術家王紹強與嘉賓和工作人員合影

策展人皮道堅在開幕對話上表示:“《後山心圖》實際上就把地圖所包含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轉向他自己內心的表達,這種表達不是張牙舞爪的,而是非常平和地娓娓道來的。”在此一由地圖向之心圖的轉換中,王紹強對存在的意義進行了假設,並試圖從宏觀的角度獲得掌控全局和自我定位的信心、獲得某種“實在性或絕對真理的品格”,以鞏固其世界觀和信念,進而獲取一種既虛幻又堅實的自我存在感。

參與學術對話的嘉賓有本次展覽策展人、藝術理論家皮道堅,藝術理論家管鬱達,藝術家王天德,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湖上》雜誌社社長李海波,大象藝術空間館鍾經新,中國美術學院林海鍾教授,藝術家王犁、理論家、策展人楊大偉等。

首次集中呈現當代藝術觀察與踐行

觀賞王紹強作品,躍入眼簾的首先是現代人司空見慣的方格網狀地圖;其次則是薄霧繚繞的山峯;再細細閱讀,給人所有所思、所有所悟卻又難以言傳的深邃意蘊。

王紹強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之餘,潛心藝術創作。他嘗試以中國史前文明中的大地方格網測量法揭示的宇宙觀、時空觀,並結合當今GPS衛星定位系統內置地圖的科學理念,透過“九宮格”等古代天文學、地理學圖繪的文化符號,以水墨藝術方式,表達其內心世界和東方智慧。

在雅集學術對話環節,皮道堅、管鬱達、王天德、林海鍾等分析王紹強的藝術觀念和創作實踐,熱烈而深入地探討“九宮格”、中國山水畫以及當代水墨藝術的思想觀念、藝術創作等話題。

學術對談現場

藝術理論家、華南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皮道堅認爲,王紹強將“九宮格”這一概念方式或地圖符號與傳統文人畫之山石符號進行了多種方式的對接與組合,平和從容而不是張牙舞爪地娓娓道來,實現了從地圖向心圖的轉換。他對存在的意義進行了假設,試圖從宏觀的角度獲得掌控全局和自我定位的信心,獲得“實在性或絕對真理的品格”,從而鞏固其世界觀和信念,以獲取一種既虛幻又堅實的自我存在感。

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如何表達東方智慧

當代藝術的迷人之處,正是在於藝術家可以多重身份和多種多樣的視角,觀察世界萬物和生命本體,王紹強找到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山水地圖。這種源於中國史前文明中的大地方格網測量法,並結合當今GPS衛星定位系統內置地圖的科學理念,透過“九宮格”等文化符號和山水意境,以水墨藝術的方式表達其內心豐厚的精神世界和生機盎然的東方智慧。

王紹強身兼數職,閱歷豐富,視野開闊,思想深邃,這爲他的當代藝術觀察和踐行提供了重要基礎。作爲一位頗有心得的藝術家和藝術機構管理者,王紹強飽覽世界各地的人類文化藝術遺產,研究哲學和美學,瞭解當今最新科學技術發展,擁有全球視野的宇宙觀、哲學觀、美學觀和現代科學精神。他通過觀察古往今來中西方文化藝術史、科學技術發展史,追溯到中華文明的源頭,與5000年前先民建立的宇宙觀和時空模型對話,體現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科學性和實驗性,深入研究天象觀測、大地測量、地圖繪製乃至天文學、地理學理論的科學建構過程,反映出基於科學啓蒙的人文藝術即使在數千年之後的今天,依然能夠將中華文明和東方智慧融匯於當代藝術的實驗表現之中。

“後山心圖——王紹強作品展”在杭州正式亮相

王紹強 《車曉之二》58×50cm 紙本水墨 2018

王紹強,《戌時九川》,紙本水墨,35cm×35cm,8張,2018年

王紹強,《飛雲綴》,紙本水墨,35cm×35cm,12張,2018年

“後山心圖——王紹強作品展”在杭州正式亮相

△王紹強,《車曉之二》,紙本水墨,58cm×50cm,2018年

方形網測量法是中國史前先民觀象測年、測量大地的科學探究和智慧結晶。現代野外考古發掘成果發現,距今約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時期,瑤山、匯觀山祭壇核心均有一個“回”字形灰土框結構遺蹟。良渚古城遺址重要發現者、考古學家劉斌通過實地模擬觀測後認爲,這種“回”字形遺蹟很可能與良渚先民天文觀象測年有關(詳見劉斌《巫神的世界——良渚文化綜論》)。在距今約4300-3900年的陶寺文化時期,考古學家發現迄今世界上最爲古老的天文觀測臺。主持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陶寺專項”的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駑認爲,陶寺文化中的大地方格網測量法可以解決南北東西縱橫數千千米大地測量的技術難題;方向、方國、方位等語義也可以藉助甲骨文“方”字造型得到解釋。在中國古代有關天文文獻中,保存有四海之內地廣的數據。我們可以用以驗證陶寺四表的存在及其用於大地幅員測量的史實(詳見何駑《從宇宙觀考古看中國文明形成》,載《三代考古(六)》)。

基於大地方格網測量法和圭表測影等科學方法,我國史前先民形成其功能區劃和空間方位的宇宙觀模式,並抽象上升至哲學觀,深刻影響到政治地理、人文地理和軍事地理等各個領域,包括形成“中國”最初的概念和天下觀。這些思想理論和科學觀念被保留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說卦》中,定義爲“天地定位,山澤通氣”,也就是首先定方位。

晉代製圖學家、地理學家裴秀(公元224-271年)總結出“製圖六體”原則,他用“計裏畫方”等方法,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地形方丈圖》《禹貢地域圖》;唐代地理學家賈耽(公元730-805年)、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運用這種方法分別繪製《海內華夷圖》《天下州縣圖》;到了元代,地理學家朱思本(公元1273年-?)採用計裏畫方之法繪製的全國地圖《輿地圖》,其精確性超過前人。源於史前文明大地方格網測量法的“計裏畫方”等製圖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在中國和世界地圖製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直到今天,GPS衛星定位系統的內置地圖依然運用中國遠古時代的科學結晶和東方智慧。因此,英國著名科學技術史學家李約瑟在比較研究東方和西方的定量製圖學後認爲:“事實上,在中世紀這整整一千年中,當歐洲人對科學的製圖學還一無所知的時候,中國人卻正在穩步地發展着他們自己的製圖傳統,這是一種雖然並非嚴格按照天文圖的原則、但力求儘可能做到定量和精確的製圖傳統。”([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地學》,科學出版社1976年10月第一版第 65-66頁)

當雲霧繚繞的山峯處於大地方格網測量法的觀照之中,王紹強筆下的整個畫面被賦予新的意義。你可以理解這座山峯就是巍峨高聳的須彌山,山外遞相環繞着陸地和海洋,一圈又一圈向外延展,構成古老的印度教聖典《往世書》中所描摹的須彌世界和宇宙模型;

你也可以讀解爲《周髀算經》中感嘆的難以度量的天地宇宙:“夫高而大者,莫大於天;厚而廣者,莫廣於地。體恢洪而廓落,形修廣而幽清,可以玄象課其進退,然而宏遠不可指掌也;可以晷儀驗其長短,然其巨闊不可度量也。”在王紹強作品中,山水是從地圖中浮現的山水,地圖則是被山水重構的地圖,“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莊子·天下第三十三》),他重新詮釋中國古代地圖繪製與山水畫之間的關係、遠古文明與當今科技之間的關係,乃至人類與自然、東方智慧與當代藝術等各種關係,在哲學思辨和科學理性的觀照下,走向具有宇宙秩序觀念的同一的、普遍的幾何學空間,構建豐富的、審美的水墨藝術世界,恰如德國文化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1874-1945年)在其《人論》中闡述的那樣:“惟有以這種新的獨特的空間形式爲媒介,人才能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系統的宇宙秩序的概念。這樣一種秩序的觀念,這樣一種宇宙的統一性和合法性的觀念,沒有一個統一空間的觀念是絕不可能形成的。”(詳見[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71頁)

在縱橫交錯、若隱若現的方格網狀“山水地圖”中,我們可以窺見王紹強的藝術思想和創作理念。他潛心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和古今中外文化藝術發展史,尤其關注大地方格網測量法、起源於河圖洛書的九宮格數理等天文學、地理學、考古學、數學、文化符號學等各個學科,爲藝術創作奠定史學經緯線和科學、文化的基本源。他嘗試從科學視角展開對當代藝術的實驗性研究,而不是僅僅從純粹的藝術創作方法着手,反映其研究的跨學科性,並對人類科學、生命本體進行深沉思考。這種藝術觀察和探索踐行,爲中國當代水墨藝術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有意味的思想和方法。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6日。

“後山心圖——王紹強作品展”在杭州正式亮相

藝術家王紹強

王紹強,號後山,現爲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策展委員會委員,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美術館館長,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0年代,王紹強出生於廣東澄海,先後在兩所中學接受繪畫與造型藝術學習。1983年,就讀澄海壩頭中學,得到王文歆、鄒權華兩位美術教師啓蒙;1987年,進入當地知名美術教師曾弘展創辦的澄海中學美術室學習,接受相對系統的造型藝術基礎訓練;1991年,就讀上海理工大學美術系,得到丁立人、王天德諸先生直接指導,並間接在當時“85新潮”影響下,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視角和思考;2000年,進入廣州美術學院攻讀美術學研究生,接受系統的學術滋養,學術思想體系日臻成熟。

1995年,王紹強執教於廣州美術學院。從工藝美術教研室主任,歷任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2013年被評爲廣州美術學院教學名師。從1990年代末開始,王紹強創辦《Design 360°——觀念與設計》中英雙語雜誌,編輯出版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出版物,被翻譯成英、法、日、西班牙等多種語言併發行至世界各地。

2015年11月,王紹強調任廣州美術館館長。主持美術館工作期間,他對過去20年的學術研究進行系統梳理,嘗試對美術館學進行系統化、創新性的改革;與此同時,主導並參與策劃《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等近現代美術研究性展覽,策劃《廣州影像三年展》《第六屆廣州三年展暨文獻展》等一系列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力的展覽和學術活動,得到學術界和社會各界廣泛肯定。2017年,王紹強被評爲廣東省宣傳思想文化領軍人物;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被“中國藝術權力榜”評爲上榜人物;2018年,被《國家美術》評爲風雲人物。

主要藝術活動及展覽

2012 傳承與跨越——靳埭強七十豐年展,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廳

2013 字·匯——中美兩國字體展2013,第5美術館,里士滿,美國

2014 學院態度:散點——多元的視覺藝術與設計實驗,南澳大學,澳大利亞

2014 空無·善意,深圳畫院美術館,深圳

2014 氣韻中國2014邀請展(西安站),賈平凹文化藝術館,西安

2014 最美·悅讀——德國最美圖書暨廣東書籍設計10人展,中山圖書館,廣州

2014年AGDIE亞洲平面設計邀請展,大田林立美術館,韓國

2015 心·目——多元的視覺藝術與設計實驗展,柏林中國文化中心,德國

2016 “漢字之美”2016全球青年設計大賽設計師邀請展,77文創園,北京

2017 “後嶺南”與珠三角,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7 之間·中國新水墨作品展,聖路易·波託西比和平劇院、阿瓜斯卡連特斯市前基督學校畫廊,墨西哥

2017 第九屆海參崴國際世界藝術雙年展,海參崴濱海國家美術館,俄羅斯

2017 中國當代水墨年鑑展2016-2017,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廣州

2017 追遠歷新——廣東美術館建館二十週年作品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8 後筆墨時代:中國式風景,廣東美術館,廣州;浙江美術館,杭州

2018 時代新風:當代中國畫大展,陝西省美術博物館,西安

2018 墨因:當代藝術邀請展,春美術館,上海

2018 腳本——廣東美術館藏影像作品展,斯坦福大學藝術空間,美國

2018 趁景·當代美術邀請展,東莞萬江壹號美術館,東莞

2018 水墨的地理與地理的水墨——十四人新水墨探索展

2018 閩江——關於水的想象,威獅國際藝術中心,福州

2018 時代風華·翰墨天河——廣東名家中國畫精品展,天河區文化藝術中心,廣州

2018 足跡——廣州美術學院粵東校友美術作品展,陸豐甲子廣東嶺南美術館(第一站),汕尾;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第二站),廣州

2018 大潮起珠江——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館,北京;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8 框架——當代繪畫邀請展(第六屆廣州三年展),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美術館,廣州

2019 嶺南意象——廣東當代水墨八人展,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法國

2019 中國寫意,立陶宛國家畫廊,立陶宛

策展

2010 物言志:另一個我——亞洲新生代設計展,798藝術區,北京

2014 15+1藝術展,太古匯方所,與黃炳培聯合策劃,廣州

2014 我心中的傳奇,太古匯方所,與黃炳培聯合策劃,廣州

2015 國粹空間——許固令、崔華峯雙個展,花城美術館,廣州

2016 鑄造時代——廣州雕塑院六十年回顧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6 我愛陽光與花朵——鄭爽作品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6 充盈靈動的生命——許鴻飛雕塑世界巡展(上海站),劉海粟美術館,上海

2016 人間的迴響——餘本作品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6 交剪對金針——潮繡與生活,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6 山川無盡——羅一平水墨山水畫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6 視覺生產——藝術勞作見證時代變遷,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6 第三屆當代水墨空間:變相——水墨的維度,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7 無名之璞——民間木雕與生活,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7 視態之間——青年藝術家的視野與在地經驗,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7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廣東站),廣東美術館,廣州(參與策劃)

2017 我在——2017中國版畫藝術工作室聯盟作品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7 第十三屆廣東省藝術節優秀美術作品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7 七號空間——廣東美術館青年藝術家學術提名展,廣東美術館,廣州(總策劃)

2018 廣州市立美術學校文獻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8 筆墨紙硯——格式與想象,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8 時代風華——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名家精品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8 大潮起珠江——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廣東站),廣東美術館,廣州(參與策劃)

2018 不僅僅看見——新現實主義水墨研究巡迴展(廣州站),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8 1949年的廖冰兄——歷史轉型期的廖冰兄漫畫作品文獻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8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廣東美術館,廣州(總策劃)

2018 共生·未來——社區當代藝術計劃,華僑城盒子美術館、佛山市順德區順峯山公園,佛山

2018 未來進行時——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紫泥堂藝術中心、5號倉藝術館,廣州

2019 珠江夜遊——後珠三角景觀,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9 自然與田園——林豐俗的繪畫世界,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9 般若·明悟——鄭澤生深圳個展,深圳畫院美術館,深圳

2019 磅礴:楊識宏作品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9 銘刻時代——湯小銘藝術研究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2019 偉大的風格——王肇民藝術研究展,廣東美術館,廣州

作品收藏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浙江美術館、山東美術館、西安美術博物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等美術館及重要私人收藏

“後山心圖——王紹強作品展”在杭州正式亮相“後山心圖——王紹強作品展”在杭州正式亮相“後山心圖——王紹強作品展”在杭州正式亮相“後山心圖——王紹強作品展”在杭州正式亮相

展覽現場

後山心圖 —— 王紹強作品展

Last Mountain, Heart Chart

Wang Shaoqiang’s Exhibition

展 期:2019年5月24日-2019年6月6日

地 點: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吳山景區元寶心67號石觀音閣《湖上》雜誌社林泉山房

博覽會:浙江省杭州市紹興路158號,杭州和平國際會展中心,B06展位,大象藝術空間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