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来拜访,见我在基地修剪树木,便问:“你一个人剪树不孤独吗?”“不孤独,因为我有树!”朋友又问:“但是树不懂你呀?”“你不是树,你怎么知道树不懂我!”今天下午,我爬在树上修剪,突然想起昨天开玩笑似的对话,第一次切身感到:树真的懂我!

这是出自吴向荣的朋友圈。人如其名,他离开了家庭,也离开了城市,每年十一月中旬到第二年二月才在家,其余时间都献给了沙漠,只为家乡“欣欣向荣”。

从2003年开始坚持在内蒙古种树治沙,吴向荣整整种了15年,如今他42岁,已经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东缘生态治理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主任。用了15年的时间,达到了四万两千多亩的种植面积,种植了六百三十多万棵树。“我就是个种树的”,这是他对自己工作的定义。

这个谦虚的种树人,其实是一名日本海归硕士。

大多数留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更多的是为未来就业“镀金”,哪怕是为了学术追求,也是极少数人能像吴向荣为了实现“造福人民”的理想而出国留学的。

吴向荣从小就在阿拉善的沙漠长大,他父亲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做防沙治沙工作,受到他的影响,再加上一位日本学者在阿拉善开展的关于沙漠水稻的研究,使他产生了兴趣。1993年,正在读高三的他依然决定到日本学习环境学本科课程。后来又学习了经济学本科课程。

回国后,他尝试种植树苗,却遭遇失败。农民环保意识的淡薄是吴向荣造林治沙的一大障碍。面对这种情况,只能通过沟通让农民了解植树造林的好处。

“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当地居民都能非常准确地告诉我花草树木的名字,但是日本人问我阿拉善的植物叫什么名字时,我却一个也答不上来,孩子们也不知道,这是教育上的一种缺失。”吴向荣补充说,“只有认识才能更好地保护,所以应该让孩子们有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

所以,吴向荣除了自己种树造林,还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其中。多年来跌跌碰碰,现在不仅继续事事亲历亲为,还吸引了更多人自愿参与。其中包括这位来自大庆的男孩。2013年,男孩在取得美国大学录取后,参加了吴向荣的植树活动。这四年间,他暑假回国都会再次回到沙漠继续植树。

如果我们并非如此无私奉献的人,可以多给他们一些支持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