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的会读书吗?读书可不能只过眼不走心哦,那样就相当于白读。读书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读书用对方法,可是事半功倍呀。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才如林,学者如云,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下面帅帅就跟大家分享几个古人读书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01

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喜欢读书,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陶渊明读书的方法很多人在读书过程中都十分注意学习方法和技巧的作用,以便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这是好事。学习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但应该是、而且必需是科学的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得更好、更轻松、更愉快。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02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03

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

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04

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

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

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05

张溥: “七焚”读书法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

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

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张溥借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06

顾炎武: “三读”读书法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

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

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而读书也不是随便读的!读书也讲究其方法。读书不再多而在精,时间不在长,而在于你是否能够合理利用,如果你现在还处在读书的迷茫中,不妨学习一下上面这几位先贤的读书之道吧。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您真的会读书吗丨古人读书方法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