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大興縣人(今屬北京市),此人出身極爲特別,他官居二品,但我查了一下他的履歷,才驚奇地發現,這位二品大員非但不是庶吉士(由前三甲科進士中選出的精英),甚至連進士都不是!這在整個明朝三百年曆史中都極爲罕見。

明代是一個注重學歷的年代,要想在朝廷中混到一官半職,至少要考上舉人,而想做大官,就非進士不可,所謂“身非進士,不能入閣”,在當時的三級考試製度中,如果說進士是大學畢業,舉人是高中畢業,那麼楊善先生的學歷只能寫上初中畢業,因爲他只是一個秀才。

所謂秀才,也就算個鄉村知識分子,根本就沒有做官的資格,在假文憑尚未普及的當時,楊善是怎麼混到二品大員的呢?

看過他的升遷經歷就會發現,他能走到這一步,並沒有半分僥倖。

建文元年(1399)十月,李景隆率大軍進攻北平,也就在此時,年輕的秀才楊善參加了燕王的軍隊,不過他並沒有立過戰功,而是專門負責禮儀方面的工作。

楊善是一個合格的禮官,他乾得很不錯,但由於他的學歷低,當與他同期爲官的人都紛紛高升之際,他卻還在苦苦地熬資格,博升遷。

就這樣苦苦地熬了三十多年,他才升到了鴻臚寺卿(三品),實在很不容易。宦途上的坎坷,使得他歷經磨礪,爲人圓滑,學會了一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本領,他算得上是個人精,無論政治局勢如何複雜,都能做到左右逢源,不管是三楊執政還是王振掌權,這位仁兄一直穩如泰山,誰也動不了他。

有很多人都瞧不起他的這種處世方式,羞於和他交往,但他卻我行我素,到了正統年間,他已升任禮部侍郎。

不久之後,正統十四年的遠征開始了,此時已經六十多歲的楊善也隨軍出征,要說他還真不是一般的厲害,戰亂之際,刀光劍影血肉橫飛,無數年輕且身體強壯的大臣喪命其間,而他這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子竟然還逃了回來,不知道是不是每天早上堅持跑步鍛鍊的結果,着實讓人歎服。

明代第一忽悠高手(史上最牛外交家)---楊善

之後他調任都察院,被任命爲右都御史,並充當使臣出使瓦剌。

楊善不像李實那麼天真,他很清楚隱藏在出使背後的玄機,也明白朱祁鈺根本就不想讓他的哥哥回來,事實也證明了他的預想,這個所謂的大明使團一沒錢,二沒物,甚至連個出使的具體說法都沒有。

沒有人支持,也沒有人看好,在大家的眼中,這又是一次勞而無功的長途旅行。

但楊善還是滿懷信心地上路了,他決心創造奇蹟,即使什麼都沒有,他也要把朱祁鎮帶回來。

憑什麼?

就憑他的那張嘴。

【牛是吹出來的】

楊善帶領着使團來到了瓦剌的營地,見到了也先派來迎接他的使者,可就在爲他舉行的歡迎宴會上,楊善經歷了第一次嚴峻的考驗。

不知道是不是因爲之前派出的使者受到太多的輕慢,也先對這個楊善並沒有多大好感,所以在他的授意下,宴會之上,接待人員突然以傲慢的語氣問了楊善一個極爲讓人難堪的問題:

“土木之戰,你們的軍隊怎麼這麼不經打?”

正在埋頭大喫的楊善聽見了這個故意找麻煩的問題,他抬起頭,直視對方那挑釁的眼神,開始了緊張的思索。

爲了處理好這一複雜局面,即不丟面子維護國格,又不跟對方鬧翻,楊善決定吹一個牛,雖然他之前可能吹過很多牛,但這次吹牛我認爲是最完美的。

楊善突然愁眉苦臉起來,他嘆了口氣,說道:有些事情我原本不想說的,但到現在這個時候,還是告訴你們吧。

這句話說得對方一愣,連忙追問原因。

楊善這纔看似很不情願地接着說了下去:“土木之戰時,我們的主力部隊不在京城,全部出征了(壯者悉數南征)。王振率軍輕敵而入,纔會失敗,現在南征的部隊已經全部回來了,有二十萬人啊。再加上新練的三十萬軍隊,全部經過嚴格的訓練,隨時可以作戰!”

聽完這番話,也先使者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涼氣,可他們萬想不到,下面他們聽到的話將更爲聳人聽聞,因爲楊善先生吹牛的高潮部分即將到來。

六十多歲的楊善此時擺出了老奶奶給小孫子講鬼故事的架勢,繪聲繪色地爲瓦剌人描述了一幅可怕的景象。

“我們在邊界準備了埋伏了很多火槍和帶毒的弓弩,你們被打中就必死無疑(百步外洞人馬腹立死),而且我們還在交通要道上安放了很多鐵錐(隱鐵錐三尺),你們的馬蹄會被刺穿,根本無法行動。”

估計楊善還是一個擅長編恐怖故事的人,他最後還煞有其實地對臉都嚇得發白的瓦剌人說:“實話告訴你們,每天夜裏你們睡覺的時候,我們派了很多刺客窺視你們的營帳,來無影去無蹤,你們還不知道吧!”

就這樣,楊善終於結束了他的牛皮,微笑着抬起頭,看着對面那些嚇得目瞪口呆的瓦剌人。

可光嚇人是沒有意義的,於是楊善繼續了他的表演。

他臉色突變,換上了一副悲天憫人的表情,發出了一聲嘆息:

“唉,可惜這些都沒用了。”

瓦剌人剛剛被這位仁兄那詭異可怕的語氣嚇得不行,突然又看他態度轉溫,搞不懂他玩什麼花樣,便追問他爲什麼。

楊善這才說出了他最終的用意:

“我們已經講和,彼此之間就像兄弟一樣,怎麼還用得上這些!”

瓦剌人笑了,他們終於不用擔心那些火槍、鐵錐和刺客了,雖然這些東西並不存在。

楊善也笑了,因爲他又成功地講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結束了這場飯局上的較量後,楊善動身去見也先,在那裏等待着他的將是一場真正的考驗。

【最後的考驗】

楊善終於來到了也先的面前,他明白,最後的時刻到了,他沒有豐厚的禮物,也沒有體面的國書,但他要讓眼前的這個一代梟雄心甘情願地與自己和談,並且免費(他也沒錢給)把朱祁鎮交給自己。

他要實現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要征服也先這個雄才大略的征服者,而他唯一的武器就是他的智慧。

果然,談話一開始就出現了問題,因爲也先發火了。

也先之所以憤怒,是情有可原的,畢竟開戰以來,他喫了不少虧,此刻他抖擻精神,採用先發制人的策略,向楊善提出了一連串的責難。

“爲什麼你們降低馬的價格?”(削我馬價)

“爲什麼你們賣給我們的布匹都是劣等貨?”(帛多剪裂)

“爲什麼我們的使者經常被你們扣留?”(使人往多不歸)

“爲什麼你們要降低每年給我們的封賞?”(減歲賜)

問完之後,也先殺氣騰騰地看着楊善,等待着他的回答。

雖然也先的態度咄咄逼人,但他提出的這些問題也確實都是事實,而楊善作爲一個只管禮儀的官員,這些國家大政根本就沒他的份,更不用說對外發言了。

但是現在他必須回答。

面對這樣的局面,楊善卻並不慌亂,他穩定住自己的情緒,表現得神態自若,腦海中卻在緊張地思索着一個得體的答覆,在過去五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他已經歷過無數的危機和困難,但他都挺住了,眼前的這個難關應該也不例外。

片刻之間,他已胸有成竹。

楊善笑着對也先說道:“太師不要生氣,其實我們並沒有降低馬的價格啊,太師送(要收錢的)馬過來,馬價逐年上升,我們買不起卻又不忍心拒絕太師,只好略微降低價格(微損之),這也是不得已的啊,您想想,現在的馬價比最初時候已經高了很多了啊。”

“至於布匹被剪壞的事情,我們深表遺憾,也已經嚴厲查處了相關責任人員(通事爲之,事敗誅矣)。您送來的馬匹不也有不好的嗎,這自然也不是您的意思吧!”

也先連忙答道:“當然,當然,我可以保證,這絕對不是我的安排。”

此時最佳辯手楊善已經進入了狀態,他神采飛揚地繼續說了下去:

“還有,我們沒有扣留過您的使者啊,您派來的使者有三四千人,這麼多人,難免有些人素質不高,偷個竊或是搶個劫的也是難免,我們也能理解。而太師您執法公正,必定會追究他們,這些人怕被定罪就逃亡了(歸恐得罪,故自亡耳),可不是我們扣留他們的啊。其實歲賜我們也沒有減,我們減去的只不過是虛報的人數,已經覈實的人都沒有降過的。”

“您看,我說得有沒有道理?”

正方辯手楊善的辯論題目“明朝到底有沒有虧待過瓦剌”就此完成。

反方辯手也先瞠目結舌,目前尚無反應。

在戰場上,也先往往都是勝利者和征服者,但這一次,也先被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頭子徹底征服了,被他的言語和智慧所征服。

在這場辯論中,楊善狀態神勇,侃侃而談,講得對手如墜雲裏霧裏,針峯相對卻又不失體統,還給對方留了面子,實在不愧明代第一辯手的美名(本人評價,非官方)。

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先表現得就很一般了,史料記載,他除了點頭同意,以及不斷說幾個“好”、“對”之類的字外(數稱善),就沒有任何表示了。

楊善再接再厲,發表了他的最後陳詞:

“太師派兵進攻大明,太師也會有損失,不如把太上皇送回大明,然後大明每年給太師賞賜,這樣對兩國都好啊。”

也先被徹底說動了,他已經被楊善描述的美好前景打動,決定把朱祁鎮送回去。

可當他喜滋滋地拿起大明國書仔細察看時,卻發現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你們的國書上爲什麼沒有寫要接太上皇呢?”

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你不說要接,我幹嘛要送呢?

楊善卻早有準備。

終究還是發現了,不過不要緊,有這張嘴在,沒有過不去的坎!

他沉着地說:“這是爲了成全太師的名聲啊!國書上故意不寫,是爲了讓太師自己做這件事,您想啊,要是在國書上寫出來,太師您不就成了奉命行事了嗎?這可是大明的一片苦心啊!”

聽到這段話,也先作出了他的反應——大喜。

也先被感動了,他沒有想到明朝竟然如此周到,連面子問題都能爲自己顧及到,確實不容易。於是他決心一定把朱祁鎮送回去。

可是此時,又有一個人出來說話阻撓。

也先的平章昂克是個聰明人,眼看也先被楊善忽悠得暈頭轉向,他站了出來,說出了一句十分實在的話:“你們怎麼不帶錢來贖人呢?”

楊善看了昂克一眼,說出了一個堪稱完美的答覆:

“我們本來是帶錢來的,但這樣不就顯得太師貪財了嗎,幸好我們特意不帶錢來,現在才能見識到太師的仁義啊!”

然後他轉向也先,說出了這次訪問中最爲精彩的話:

“太師不貪財物,是男子漢,必當名垂青史,萬世傳頌!”(好男子,垂史冊,頌揚萬世)

我每次看到這裏,都會不由得想找張紙來,給楊善先生寫個服字。

楊善先生把說話上升爲了一種藝術,堪稱精彩絕倫。

而也先更是興奮異常,他激動地站了起來,當即表示男子漢大丈夫一言九鼎,兄弟你先安頓下來,回頭我就讓人把朱祁鎮給你送回去。

他還按捺不住自己的高興,不斷地走動着,一邊笑一邊不停地說着:“好, 好!”(笑稱善)

奇蹟就這樣誕生了。沒有割讓一寸土地,沒有付出一文錢(路費除外),楊善就將朱祁鎮帶了回來,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立功了,楊善立功了,他繼承了自春秋以來無數說客、辯手、馬屁精的優良傳統,深入大漠,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了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敢死隊精神,空手套白狼把朱祁鎮套了回來,着實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可是楊善卻怎麼也沒有想到,他立下此不世奇功,得到的唯一封賞竟然只是從右都御史升爲左都御史,應該說以他的功勞,這個封賞也太低了,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爲他帶回來了一個當今皇帝不願意見到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