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竟然发行过60亿元面值的钞票,

只能买到70粒多米。

上海曾经集聚的外资银行数量,

远超当时的东京。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 银行博物馆外景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 银行博物馆内景

复兴中路301号,毗邻地铁新天地站,一座沉稳低调的老建筑。上海百余年风云变幻的金融史,尽浓缩于此——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明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温习历史,曾经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现在已进阶世界前五。


▲ 十六铺商贸兴旺带动钱庄发展

中国首家

老楼为解放前上海律师公会所在地。银行博物馆搬来之前,它是工商银行的复兴中路支行,一年吸纳100多亿元的存款,利润达2亿元。2016年,工商银行下定决心整体腾出,让它成为银行博物馆3万多件宝贝的新家,常年展出5000多件。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大明通行宝钞”大过一张A4纸

上海银行博物馆成立于2000年,另一个名字叫金融博物馆,最初位于工行在浦东的大楼内。它声名远播,是全国第一家金融行业博物馆。海内外游客和同业想了解上海金融历史的,都会自己找上门来,1小时访百年路。每周二、四、六向公众开放,每年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在上海的行业博物馆里是个不小的数字。银行博物馆门口,巧遇几十人的学生参观团,一问,他们来自香港。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钱庄水牌记录交易往来和银钱比价

在上海建银行博物馆的想法,于1998年开始实施。现任馆长黄沂海讲述了博物馆由来的故事,感叹道:“还好及时收集抢救了那么多独一无二的老物件,使它们免于被当成废铜烂铁而散失的命运。再晚一点建银行博物馆,保存历史的难度就大了。”

已卸任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的姜建清,1998年时任工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在海外考察时,姜建清见过为数不少的银行博物馆和展示馆,他深有触动,觉得应该肩负起一份历史的责任。1998年6月,工行决定筹建银行博物馆,在行业内率先展开保护和抢救金融文物的行动,继往开来传承金融文化,激励奉公敬业、励精图治的精神。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银行工作证


上下一心,一场全行员工参与的“历史保卫战”打响了。仓库里的印章凭证等旧物,因装修即将废弃的橱柜和铁门,工行基层员工都会长个心眼,问问银行博物馆是否需要,还真收到了大量的宝贝。许多白发苍苍的离退休干部热心献计献策,捐献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银行物品。“即使有些珍贵的史料丢失了,但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们都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寻找它。”

抢救历史

虹口区的公平路储蓄所面临搬迁,从带栅栏的柜台,到桌椅凭证,甚至连地板都被撬起,全部打包到银行博物馆还原,根本不需做旧,原汁原味再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场景。南京西路网点装修,存放凭证的大杂物柜等待处理,马上来问要不要。“要,当然要。”灯管一装,成了展品陈列柜,别有味道。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 公平路储蓄所场景

连拆下的两道铁门,也和过去的金库大门一起,变身大厅里“弹眼落睛”的展品。黄沂海馆长介绍说,银行的规矩,进金库大门要两人会同,关上第一道门,才能开第二道门。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金库门和铁门


银行博物馆靠展品说话,展品主要来自三个渠道。

首先,来自工行员工的“翻箱倒柜”。上世纪90年代,银行处于大发展时期,很多用具等待更新换代,另外仓库里堆积了尘封的闲置物件,银行博物馆的设立赶上了黄金时刻。

一天,工行黄浦支行总务科打来电话:外滩23号大楼的办公场所正搬迁清场。筹建组立即派人赶到现场,只见搬场民工已经候在一旁。工作人员从原来分行遗留的杂物堆里翻出一个布袋,觅到宝了!里面竟然装着87枚雕刻精细的牛角图章——民国时期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以及钱庄、当铺、保险公司的业务公章。

其次,来自于民间征集。银行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访民间藏家,“放在家里不如放博物馆让大家欣赏”的理由打动人心,收到了一大批稀缺的藏品。

银行博物馆里展出很多印章。一张钱庄的票据上,往往盖了十几个印章,有抬头章、押款章、落地章、防伪章、骑缝章等,分别盖在相应的位置。展出的一枚郑家集杨德兴号的防伪章,上面刻了五百余字的《朱子家训》,堪称金融印章中的极品。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刻有《朱子家训》全文的印章

第三,来自热心市民捐赠。解放前,进银行需要有身份的人当保人。展品中有一张保存完好的行员保证书,被推荐人叫郑锡臣,进了东莱银行当职员。这是2016年夏天,他的子女捐给银行博物馆的。还有一块老钱庄的招牌,上海摄影家尔冬强捐赠的。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行员保证书

时光留影

在银行博物馆,时间轴记录下中国金融的发展史,绝大多数和上海密不可分。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1847年

英商丽如银行设立代理处,成为上海首家外资银行。

1858年

英商麦加利银行(即渣打银行)在沪设立分行。

1865年

英商香港上海汇理银行(即汇丰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 汇丰银行建筑模型和壁画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1896年

俄、法、中合资的华俄道胜银行成立上海分行,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

1897年

首家华资兼发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开业。

1902年

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开业。

1905年

中国首家国家银行——大清户部银行开业。

1908年

官商合办的交通银行成立。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批准设立的中国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开业。

1915年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

1918年

上海银行公会成立。金城银行上海分行开业。

1923年

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银行出资组织四行储蓄会。

1928年

革命根据地最早的银行海陆丰劳动银行成立。

1932年

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成立。

1933年

上海票据交换所成立。

1948年

实施“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取代法币及关金券。同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

1949年5月

上海解放。人民政府查封上海的证券大楼,打击银元投机,并于6月开办折实储蓄。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等要素市场挂牌成立……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 发现上海股票认购证了吗?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 证交所红马甲

馆藏的展品多角度反映了历史。一张解放前夕发行的钞票,面值竟达60亿元之巨,堪称世界金融史之最。票面标着折合金圆券1万元,当时恶性通货膨胀情况下,在上海市场只能买到70多粒大米。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 60亿元买70粒米,恶性通胀真可怕

金融历来被视作重要的部门。1950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的任命书上,总理周恩来亲笔签名。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 任命书

上世纪80年代,有奖储蓄热门。1985年的宣传海报显示,头奖是凯歌及孔雀牌彩电。另一张海报让你一目了然:1000元定期存款,一年利息买手表,三年利息买缝纫机,五年利息买电视机……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 宣传储蓄海报直白又醒目

银行博物馆里,宝藏许许多多。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礼仪储蓄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时招牌上的修改痕迹,自行车为公务用车

镇馆之宝

三件镇馆之宝,听黄馆长一一道来。

第一件,记账机第一代镇馆之宝,形状有点像打字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银行引进美国“国民”牌和“裴罗氏”机械记账机,总共只有近40台,价格昂贵。由于后来无法从美国进口零件,只能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维修。70年代初,这类机器才逐渐淡出业务一线,有些被送进仓库,有些被当作废品处理。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 高大上的记账机

筹建组工作人员在走访了使用和维修过早期银行器具的老前辈和专业技术人员后,获得一些线索。一天,他们打开工行虹口支行地下人防仓库大门,一台“国民”牌机械记账机终于出现在眼前。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产品,机器的生产厂商已经改名为美国NCR公司,在上海的办事处闻讯后,专门派员前来查看。公司仅剩的档案资料照片,和上海发现的这台机器一模一样。

第二件,中国纸币样本三巨册这套存世孤品完整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独特的钞票印制历史,包括1905年至1949年间中国54家银行委托美国钞票公司印制的纸币样本,有1113枚,其中正面印样和背面印样分别有529张和584张,均印于极薄的特种纸上,保存极为完好。同时还保存着各委托银行、面额种类、印制数量,甚至每枚纸币印刷年月的详细记载,为考证、研究纸钞的发行提供了最具权威性的资料。它反映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旧中国纸币兴起、发展、衰亡的历史。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存世孤品中国纸币样本三巨册


第三件,一套钞版,共800多块,新镇馆之宝美国钞票公司当年印制中国钞票的钢雕刻版,被一位收藏家购得。后来收藏家自觉年事已高,打听到中国上海有一家银行博物馆,写信来表示愿意出让。银行博物馆收了印钞的样张,钢雕刻版从未收到过,听到消息当然兴奋。于是,与上海和北京印钞厂的老专家组队来到香港,验看对方代理人带来的几块钢雕刻版。专家一见之下,激动得老泪纵横。

据老专家讲述,雕刻这样一块钞版,一位熟练的雕刻师花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美国钞票公司当年采用的雕刻凹版技术直到今天还被用于印钞。这一技术集绘画艺术、雕刻艺术和技法于一身,难度非常大,本身就有防伪功能。钞版上雕刻着中国的风土人情,栩栩如生。2010年,工行最终斥重金购得这批钞版,并送至银行博物馆入藏。这批钞版和纸币样本终于团聚了。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 让老专家激动流泪的钢雕刻版

自开埠以来,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业在上海的发展中占据着显著地位,书写下传奇篇章。未来更多的辉煌,有待银行博物馆记录。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谈 璎

图 片 | 谈 璎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中国工商银行

编 辑 | 梁 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