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抵触到自觉,从贫穷到富裕,四十年看他们如何实现绿富同兴!

杨柳翠色欲滴,牧场郁郁葱葱。

初秋,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在绿海中展现出美丽的风姿。

“从我记事起,这是生态最好的时期。”52岁的牧民那仁满都拉望着无边的绿色,充满感慨。

我市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境内沙地、沙漠面积大,生态较为脆弱。受自然、历史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草场明显退化、沙化。像在毛乌素沙地腹部的布日都嘎查,有80多万亩草场,最严峻时2/3严重沙化。自上世纪50年代起,这里的牧民像鄂尔多斯其他地区的群众一样,纷纷响应政策号召,投身生态建设,涌现出宝日勒岱等先进典型,“牧区大寨乌审召”享誉全国。追寻绿色的努力和探索,一直都在延续。

改革开放掀开了牧区发展的新篇章,草场陆续承包到户,牧民的生产热情高涨。不过,散养放牧的传统生产方式越来越显现出与发展要求的“错拍”。

2000年,新的政策在鄂尔多斯大地上铺开,农区、半农半牧区、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区、生态恶化区等禁牧,其余地区休牧,休牧结束后以草定畜。政府还提供补贴,支持牧民建设棚圈、饲料地,实行舍饲圈养。

“政策刚出台时,大伙还有抵触情绪,我自己也是。白天不让放,我就夜里偷着放,有人还跟管理的干部闹了起来。”那仁满都拉说,可是,几年后,眼看草多了高了,羊吃饱了长肥了,大家都认可了政策。

对千百年来散养放牧的牧民而言,禁牧、休牧、舍饲圈养无疑是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眼下却已经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换来了牧区绿富同兴。

记者从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两地林业、农牧业管理部门了解到,到去年底,两地的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2.89%和23.59%,植被盖度大幅提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随着牲畜存栏量大幅增长,牧民收入也水涨船高。

草场刚承包到户时,布日都嘎查有7000多头(只)牛羊,目前已经增加到3万多头(只),以前养一百只羊的是大户,现在家家都是大户,养二三百只羊的户子也不稀罕。

那仁满都拉种植的青贮玉米、苜蓿由最初的10亩增加到80多亩,喂着200多只羊,每年卖羊和羊绒的收入有10多万元。

乌仁高娃是鄂托克前旗昂素嘎查的牧民,家里有7100多亩草场,曾经连80多只牛羊都喂不饱。 “大部分草场让沙盖了,有的沙丘高10来米,其他的草场也严重退化,长的净是牛羊不爱吃的沙蒿。”她说。

过去10多年里,她家的人工饲料地也从少到多,目前种植了500亩青贮玉米、苜蓿和沙打旺。眼下,她家养着700只羊和60多头牛,年收入超过50万元,草场上却草木葱茏。过去的土坯房,也已经换成近200平方米的砖瓦房,装修时尚大方。

日子富了,牧民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的意识更强了。“大伙每年还在种树,有的补栽苗木、更新树种,有的种植柠条、羊柴改良草场,真正体会到了绿色带来的价值。” 那仁满都拉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