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牴觸到自覺,從貧窮到富裕,四十年看他們如何實現綠富同興!

楊柳翠色慾滴,牧場鬱鬱蔥蔥。

初秋,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烏審召鎮布日都嘎查在綠海中展現出美麗的風姿。

“從我記事起,這是生態最好的時期。”52歲的牧民那仁滿都拉望着無邊的綠色,充滿感慨。

我市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境內沙地、沙漠面積大,生態較爲脆弱。受自然、歷史等因素影響,部分地區草場明顯退化、沙化。像在毛烏素沙地腹部的布日都嘎查,有80多萬畝草場,最嚴峻時2/3嚴重沙化。自上世紀50年代起,這裏的牧民像鄂爾多斯其他地區的羣衆一樣,紛紛響應政策號召,投身生態建設,湧現出寶日勒岱等先進典型,“牧區大寨烏審召”享譽全國。追尋綠色的努力和探索,一直都在延續。

改革開放掀開了牧區發展的新篇章,草場陸續承包到戶,牧民的生產熱情高漲。不過,散養放牧的傳統生產方式越來越顯現出與發展要求的“錯拍”。

2000年,新的政策在鄂爾多斯大地上鋪開,農區、半農半牧區、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區、生態惡化區等禁牧,其餘地區休牧,休牧結束後以草定畜。政府還提供補貼,支持牧民建設棚圈、飼料地,實行舍飼圈養。

“政策剛出臺時,大夥還有牴觸情緒,我自己也是。白天不讓放,我就夜裏偷着放,有人還跟管理的幹部鬧了起來。”那仁滿都拉說,可是,幾年後,眼看草多了高了,羊喫飽了長肥了,大家都認可了政策。

對千百年來散養放牧的牧民而言,禁牧、休牧、舍飼圈養無疑是生產方式的一次革命,眼下卻已經化爲他們的自覺行動,換來了牧區綠富同興。

記者從烏審旗和鄂托克前旗兩地林業、農牧業管理部門瞭解到,到去年底,兩地的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32.89%和23.59%,植被蓋度大幅提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隨着牲畜存欄量大幅增長,牧民收入也水漲船高。

草場剛承包到戶時,布日都嘎查有7000多頭(只)牛羊,目前已經增加到3萬多頭(只),以前養一百隻羊的是大戶,現在家家都是大戶,養二三百隻羊的戶子也不稀罕。

那仁滿都拉種植的青貯玉米、苜蓿由最初的10畝增加到80多畝,喂着200多隻羊,每年賣羊和羊絨的收入有10多萬元。

烏仁高娃是鄂托克前旗昂素嘎查的牧民,家裏有7100多畝草場,曾經連80多隻牛羊都喂不飽。 “大部分草場讓沙蓋了,有的沙丘高10來米,其他的草場也嚴重退化,長的淨是牛羊不愛喫的沙蒿。”她說。

過去10多年裏,她家的人工飼料地也從少到多,目前種植了500畝青貯玉米、苜蓿和沙打旺。眼下,她家養着700只羊和60多頭牛,年收入超過50萬元,草場上卻草木蔥蘢。過去的土坯房,也已經換成近200平方米的磚瓦房,裝修時尚大方。

日子富了,牧民建設生態、保護生態的意識更強了。“大夥每年還在種樹,有的補栽苗木、更新樹種,有的種植檸條、羊柴改良草場,真正體會到了綠色帶來的價值。” 那仁滿都拉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