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你知道你的溼氣有多嚴重嘛?還不趕緊用這些藥來除溼!

立夏過後,氣溫逐漸升高,雨水慢慢變多,身體溼氣不宜排出,如再加上生活方式不健康,溼邪就很容易入侵。溼氣遇寒成爲寒溼,遇熱則成爲溼熱,遇風則成爲風溼,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溼。

判斷--身體是否有溼氣

從身體的這五個信號來判斷:

1.疲倦無力,無精打采,懶得活動;

2.滿面油光,毛孔粗大;

3.舌苔很厚;

4.大便黏膩,馬桶總衝不乾淨;

5.總覺得身體沉重,渾身不清爽,腿像灌了鉛。

以上這些信號都與溼邪的特點有關。

溼性重濁,所以感受溼邪後,會覺得全身非常沉重,好像被什麼東西捆住一樣,不清爽。又因溼性趨下,容易侵犯人體下部,故雙腿沉重尤爲明顯。溼性黏滯,停滯於大腸,則大便總是很黏膩。

溼邪已經成爲絕大多數疑難雜症和心腦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源頭或幫兇。人之所以會感受溼邪,跟生活方式息息相關,也就是後天修爲毀壞了我們的體質。

這些習慣容易導致溼邪入體

1

飲食結構不合理

病從口入,飲食結構不合理,攝入了過多的高熱量食品,比如洋快餐、油炸食品、含糖飲料、酗酒等,且三餐分配不合理,晚餐過於豐盛。

2

體力活動少

體力活動明顯不足,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坐着,上班坐在桌前,下班以車代步。 很多人常說“我一天到晚都很忙,哪有時間去鍛鍊”。殊不知,騰不出時間鍛鍊的人,早晚要騰出時間看病。

3

疏離自然

人和大自然越來越疏離,尤其是夏天空調的使用,對我們的身體非常不利。

夏天出汗本是一個散溼的重要途徑,可一進到空調房間,汗給收了,該出的汗出不來,該消耗的消耗不掉,身體裏勢必堆滿了垃圾,堆滿了溼邪。

此外,有些年輕人覺得淋着雨漫步是件非常浪漫的事,不經意間溼邪也會入侵。

祛溼小方法

體內溼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可用以下方法除去身體濁重溼氣,恢復神清氣爽。

1

避免潮溼的環境

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溼環境中,尤其對溼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如不要直接睡地板、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水分攝取要適量等。

2

勤運動

少動、飲食不節制及壓力大,造成溼留體內。運動可以緩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試試慢跑、健走、游泳、瑜伽、太極等健身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健身時,切忌在春天早晚繞樓散步,這在多溼、多風的春季尤其不能犯忌。

體質較弱者更要注意,春天本來就多溼、多風,樓與樓之間的風更是強勁,中醫認爲“風爲百病之長”,人體很容易受涼,引發血壓波動而導致發生疾病,這對於平時運動不足的年輕人或是老年人,更是危害大。春天的健身運動,最好選擇陽光明媚、室外少風處進行。

3

藥材祛溼

運用芳香、發汗及苦溫藥材,也可去溼。運用植物香氣來對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如南方人隨身攜有艾草蒲殺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門口掛把佩蘭、石菖及艾葉,取下後用來沐浴,也可消毒殺菌。

祛溼中藥及組方

“腸胃系統事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

酒、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

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過食,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其寒涼性質。

1

這些中藥有助於祛溼

茯苓

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溼、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爲中藥“八珍”之一。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溼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溼中藥。

赤小豆

味甘,入心、小腸經,具有利水除溼、和血排膿、消腫解毒的功效。它清熱作用比綠豆弱,但利水祛溼作用更強,不但可以治療一般的水腫,甚至可以治療“大腹水病”,即肝硬化腹水。

薏米

它可以治溼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在溼氣較重的季節或地區,可用薏米煮湯喝。因薏米性微寒、偏涼,所以平時怕冷的陽虛體質者不宜長期服用。

五指毛桃

食藥兼之,在衆多祛溼食材中它的補虛作用較強,又能補脾肺之氣,中醫認爲它能健脾補氣、養胃祛溼。體內溼氣較重時,利用五指毛桃煲湯煮水飲用,有助祛溼養生。

芡實

芡實具有“補中、除暑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等作用,有健脾除溼、固腎益精的功效。

蒼朮

芳香能化溼,味苦也能化溼,故祛溼力較強,溼濁去而脾運健,故有健脾作用。蒼朮適用於脾爲溼困、運化失司引起的食慾不振、脘悶嘔惡、腹痛泄瀉、舌苔白膩等,常與厚朴、陳皮等同用。

白朮

具有補脾益胃、燥溼和中、止汗、利尿、安胎的功能。白朮能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易泄瀉等症狀,黃疸、容易出汗、水腫之人以及小便不利者亦可使用。

2

試試這些祛溼組方

組方一:白茅根+紅棗

推薦食譜:茯苓茅根煲豬瘦肉

鮮土茯苓適量、白茅根80克、紅棗10個、豬瘦肉400克、生薑3片。

材料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小時,

功效:祛溼除困、清熱解毒。

組方二:黃芪+黨蔘

推薦食譜:參芪粥

黃芪15克、黨蔘15克、炒薏米60克、炒扁豆15克、紅棗2個、大米100克。

用清水洗淨黃芪、黨蔘並放入砂鍋內,加水煎汁。藥汁熬好後,去除藥渣,將其他材料一同放進藥汁中煮沸,後用文火煮成粥。

功效:黃芪、黨蔘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夠祛溼,做成能夠養胃的粥,可補中益氣,健脾祛溼,緩解溼盛帶來的身體不適。

組方三:茯苓+陳皮

推薦食譜:陳皮茯苓茶

茯苓5g,陳皮2g。

兩者放入杯中,衝入熱水,等5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陳皮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用於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兩者泡茶飲用,可健脾利溼,化痰減肥,健脾燥溼,化痰祛脂。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網絡,由合理用藥科普編校推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