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文侯謂李克曰:“先生嘗有言曰:‘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

璜,二子何如?”對曰:“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臣在闕門之外,不敢當命。”文侯曰:“先

生臨事勿讓。”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爲,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見翟璜。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爲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吳起,臣所進也;君內以爲憂,臣進西門豹;君欲伐中山,臣進樂羊;中山已拔,無使守之,臣進先生;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鮒。以耳目之所睹記,臣何負於魏成?”李克曰:“子之言克於子之君者,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君問相於克,克之對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祿千鍾,什九在外,什一在內,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此三人者,君皆師之;子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惡得與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對,願卒爲弟子。”

翻譯:魏文侯問李克:“先生曾經說過:‘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現在我選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這兩人怎麼樣?”李克回答說:“下屬不參與尊長的事,外人不過問親戚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職,不敢接受命令。”魏文侯說:“先生不要臨事推讓!”李克說道:“國君您沒有仔細觀察呀!看人,平時看他所親近的,富貴時看他所交往的,顯赫時看他所推薦的,窮困時看他所不做的,貧賤時看他所不取的。僅此五條,就足以去斷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說:“先生請回府吧,我的國相已經選定了。”李克離去,遇到翟璜。翟璜問:“聽說今天國君召您去徵求宰相人選,到底定了誰呢?”李克說:“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變了臉色,說:“西河守令吳起,是我推薦的。國君擔心內地的鄴縣,我推薦西門豹。國君想征伐中山國,我推薦樂羊。中山國攻克之後,沒有人去鎮守,我推薦了先生您。國君的公子沒有老師,我推薦了屈侯鮒。憑耳聞目睹的這些事實,我哪點兒比魏成差!”李克說:“你把我介紹給你的國君,難道是爲了結黨以謀求高官嗎?國君問我宰相的人選,我說了剛纔那一番話。我所以推斷國君肯定會選中魏成爲相,是因爲魏成享有千鐘的傣祿,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東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這三個人,國君都奉他們爲老師;而你所舉薦的五人,國君都任用爲臣屬。你怎麼能和魏成比呢!”翟璜聽罷徘徊不敢進前,一再行禮說:“我翟璜,真是個粗人,失禮了,願終身爲您的弟子!”

資治通鑑——魏國的人才

這段文章的內容十分的豐富,出現的許多的名言警句。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缺少什麼就會想要什麼,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君王缺少的是能幫助到其成就霸業的人才。

卑不謀尊,疏不謀戚:類似的詞語有疏不間親,一般人也不會傻到做這種事情。

君弗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爲,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類似的觀察人的方法在論語中也出現過。

這一段的主要故事內容是說魏文侯想要從魏成、瞿璜中選擇一個人作爲國相,李克給了以上的建議。

約瑟認爲,魏文侯之所以選擇魏成爲相國是與當時魏國所處的局勢有關的,戰國時代,魏國西有秦國、南有韓國、北有趙國、東有齊國及鄭、宋、衛等小國,可謂是諸國環繞,不圖強就要被蠶食、吞併、滅亡。這個時候,魏國最需要的是能夠使魏國變強的大才。那怎麼才能吸引大才呢?有才能的人爲什麼要選擇你魏國呢?一般來說,有才能的人都是比較傲氣的,這個時候魏文侯選擇魏成,而魏成舉薦的三個人都成爲了魏文侯的老師,並且財物十九在外,既滿足了人才的對於君主要對自己有禮的需求 也滿足了物質需求,對外釋放了一個很好的信號,我魏文侯是一個求才若渴、禮賢下士的人,只要你有能夠讓魏國強大的才能,我就可以以老師的禮儀來對待你。而瞿璜舉薦的人也都是稱職的、有才的,只不過不能達到這種最大限度的吸引人才到魏國的目的,所以選擇魏成當國相是當時明智的選擇。瞿璜也是聰明的,聽到李克這麼說,想了一下就明白了,明白這是爲了魏國崛起的大業,也就心情平復了,給李克道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