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 江楚雅

“快遞第一股”圓通速遞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圓通速遞)業務量恢復正常增長水準,卻又陷入營業收入與淨利潤增長不匹配的尷尬局面。

根據圓通速遞發佈的財報,2018年圓通速遞快遞業務量爲66.64億件同比增長31.61%,恢復正常增長水準。不過代價爲單票收入由3.68元降至3.44元,導致毛利率、淨利率、淨資產收益率等指標增速不及預期。

長江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圓通淨利潤增長乏力墊底三通一達。相關財報顯示2018年,圓通速遞營業收入爲274.65億元、淨利潤爲19.04億元,中通快遞營業收入爲176.04億元、淨利潤爲43.88億元,申通快遞營業收入爲170.13億元、淨利潤爲20.49億元,韻達股份營業收入爲138.60億元、淨利潤爲26.98億元。

據圓通月度經營數據報告,2019 年前三個月,圓通速遞快遞產品單票收入分別爲3.44元、3.36元、3.26元,同比分別下降8.99%、14.15%、11.34%。這說明,圓通速遞的單票利潤正在逐漸攤薄。而且,從2018年7月至今,圓通快遞產品單票收入已經連續9個月下降。

一位業內研究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分析稱,作爲人力密集型的快遞業務,其本身增速放緩是必然的。畢竟天花板已經觸達,很難有早期指數級增速的爆發力。增速放緩同時也說明了該行業進入穩定增長期。淨利潤增長乏力墊底三通一達。其中爲打破天花板而進行更多快遞垂直細分領域的佈局,都會攤薄淨利潤。但從長遠看,這種“付出”是必須的試錯成本。

業務量提升,毛利不及預期

作爲快遞第一股的圓通速遞,自2011年開始,連續6年業務增長速度超過50%。2015年時,圓通的快遞量就位居行業第一位,當年業務量達30.3億件,佔中國快遞業務量的15%。

2017年圓通速遞快遞業務量爲50.64億件同比增長13.5%,陷入低谷期,爲此不得不進一步採取薄利多銷的應對之策。

根據圓通速遞發佈的財報,該公司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274.65億元,同比增長37%;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19.04億元,同比增長32%。其扣非後的淨利潤爲18.38億元,超出業績承諾額2.85億元。

可以看到,2018年圓通速遞快遞業務量爲66.64億件同比增長31.61%,恢復正常增長水準。不過代價爲單票收入由3.68元降至3.44元,導致毛利率、淨利率、淨資產收益率等指標增速不及預期。

相關財報顯示2018年,圓通速遞營業收入爲274.65億元、淨利潤爲19.04億元,中通快遞營業收入爲176.04億元、淨利潤爲43.88億元,申通快遞營業收入爲170.13億元、淨利潤爲20.49億元,韻達股份營業收入爲138.60億元、淨利潤爲26.98億元。

據圓通月度經營數據報告,2019 年前三個月,圓通速遞快遞產品單票收入分別爲3.44元、3.36元、3.26元,同比分別下降8.99%、14.15%、11.34%。這說明,圓通速遞的單票利潤正在逐漸攤薄。

對此,圓通速遞認爲,在快遞行業及公司件量保持快速增長前提下,隨着公司規模效應和降本增效成果逐步顯現,單票收入隨成本同向穩步下降。同時,公司2018年下半年進行部分結算政策調整,對單票收入下降亦有影響。

自2018年7月起,圓通進行結算政策調整,同向影響單票收入及成本0.2元左右,單票收入顯示降幅在10%左右,剔除結算政策調整因素後,實際降幅約爲5%。

長江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從2018年7月至今,圓通快遞產品單票收入已經連續9個月下降。

具體爲,2018年8月快遞產品單票收入3.27元,同比下滑10.31%;9月快遞產品單票收入3.33元,同比下降9.77%;10月快遞產品單票收入3.29元,同比降低9.87%;11月快遞產品單票收入3.43元,同比下降7.01%;12月快遞產品單票收入爲3.44元,同比減少10.81%。

進入2019年,1月3.44元同比減少8.99%、2月快遞產品單票收入3.36元同比下滑14.15%、3月快遞產品單票收入3.26元,同比下降11.34%、4月3.51元同比下降1.15%。

一位業內研究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分析稱,作爲人力密集型的快遞業務,其本身增速放緩是必然的。畢竟天花板已經觸達,很難有早期指數級增速的爆發力。增速放緩同時也說明了該行業進入穩定增長期。淨利潤增長乏力墊底三通一達。,其中爲打破天花板而進行更多快遞垂直細分領域的佈局,都會攤薄淨利潤。但從長遠看,這種“付出”是必須的試錯成本。

安信證券認爲,電商件市場激烈的價格戰,未來要警惕資本開支過快侵蝕現金流及利潤、人工及油價等剛性成本上升等。

遭阿里系減持

作爲最早“站隊”阿里的圓通,近年與阿里的關係也十分微妙。

去年6月,圓通收到股東上海雲鋒新創股權投資中心通知,雲鋒新創出於自身資金需要擬減持圓通股份不超過5600萬股,即減持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98%,而就在此次減持計劃公佈前,阿里巴巴聯手菜鳥向中通快遞投資13.8億美元,持股約10%,該舉動讓投資者高呼“圓通失寵”。減持的同時,阿里系雲鋒基金董事總經理潘水苗出任圓通速遞總裁。

上述業內研究人士認爲,阿里的這波操作,一來有套現的可能,二來則是在於自信。即阿里和圓通的關係處在上下游狀態,圓通非有阿里不可,而阿里在物流佈局和“融合”三通一達後,圓通並未唯一選項。加上阿里創投也有注資,沒必要讓阿里系在佔據二股東的同時,又多佔一個三股東的細微。因此,才能在注資之後,一方面減持,一方面派駐“代表”,掌控力不降反升。資本的力量也就顯示出了強悍的操作能力。

衆所周知,三通一達與阿里系的關係密切,且存在較高的依賴度。有快遞行業從業者表示,三通一達其實都在試圖構建自身的護城河,擺脫對阿里系的依賴,但目前來看,成效並不明顯。

據瞭解,2012年至今,潘水苗一直任職於雲鋒基金,在其任職雲鋒基金期間,主要從事物流領域的投資工作,主投了菜鳥網絡、圓通速遞、心怡科技、運滿滿等物流領域相關項目。

圓通速遞證券事務部相關人士稱:“潘水苗履職公司後,首先將致力於全面提升服務質量,改善客戶體驗,把服務質量作爲公司的戰略重點;其次加大成本管控力度,提升精細化管理能力,通過逐步降低運能成本、中心操作成本及加盟商成本,實現降本增效;另外,將進一步加強公司信息科技能力建設,加大研發投入,實現公司信息系統與業務運營的協同發展,優化數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使信息化成爲公司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抓手。

對於阿里和圓通關係未來走向,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專家委員解筱文認爲阿里和圓通關係將更爲緊密,有利於雙方戰略發展。

不斷購買飛機

圓通速遞跳出快遞業務量低增長的陷阱,卻又陷入營業收入與淨利潤增長不匹配的尷尬局面,在阿里系減持、業績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大額融資,更有被迫尋找新出路的意味。

看中順豐佔有的高端快遞市場獲取的高額利潤,圓通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轉型。

圓通在2013年就推出了轉型計劃,試圖與此前的加盟制模式說再見,推行與順豐類似的直營模式,試圖藉此提升自己品牌形象,以與四通一達做出區隔,向順豐看齊,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

圓通在推出了自己的新戰略後開始建立自己的機隊,不斷購買飛機,至2017年9月它已購買了9架全貨機,並計劃到2020年擁有30架全貨機;順豐同期擁有了40架全貨機,計劃到2020年增加到54架全貨機,由此圓通在飛機擁有數量方面將成爲僅次於順豐的私營快遞公司。

解筱文對長江商報記者表示,企業要根據自身的經營發展和市場拓展預期,整體把握投入和產出比,逐步投入推進,加強投資風險防控,確保經營業績持續向好發展。

與此同時加速出海,4月15日,圓通速遞母公司圓通蛟龍投資與海航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加大對海航物流的運力採購,實現貨物在國內、國際航線運輸比重明顯提升。

與其他“通達系”快遞企業相比,圓通速遞運力的獨特之處便是航空佈局。但由於入局晚,圓通速遞自有全貨機爲12架,遠不能媲美順豐和EMS。而與海航物流的合作,可幫助圓通速遞提升航空貨運的實力。

這也有助於圓通速遞緩解因去年不斷加大資本投入而產生的現金流壓力。2018年財報顯示,圓通速遞“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爲34.83億元,較2017年飆升103%。其資產負債率也顯著增加至40.94%,較2017年增加了7.14個百分點。

“圓通速遞正在加強資產投資擴張,要結合平臺化物流發展趨勢,加強多方融合,充分利用有資產資源優勢,深度提升使用效率效益,逐步降低負債率。”

解筱文指出,快遞業加速出海屬大勢所趨,這是全球經濟化發展對快遞物流市場發展的倒逼,也是圓通基於中國國內市場“紅海”競爭環境下新的發展突圍。當然,這也必然對資金提出較高的要求,對企業的業務量和資金支持施加巨大的壓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