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木子   編輯/秦言

來源: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

前不久網絡上出現的“專業代吵架”話題,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不少人感興趣於吵架的價格,尤其是“方言加價”的梗;也有人擔心,這很可能又是灰產炒作的話題。

其實,“代吵架”業務由來已久。早在2010年,互聯網上就出現過“職業代罵”的機構,其中以遊戲“代罵”最爲盛行。那麼,最近所謂的網上“代吵架”業務,究竟是一場幕後有人推動的炒作,還是部分無聊之人做的無聊之舉呢?

“代吵架就代吵架,方言怎麼還會加價的,估計是在開玩笑吧?”有“好奇”的讀者告訴懂懂筆記,自己去淘寶、閒魚等電商平臺上搜索“代吵架”、“代罵人”等詞彙,發現均已被官方屏蔽,顯示“沒有找到相關的寶貝。”至於網上說的普通話100元一次,上海話、湖南話加價50元,廣東話、福建話加價80元等信息,也只是在一些新聞裏纔看到相關內容。

代吵架究竟是否真的存在?

經過多方努力,我們終於找到了一位非專業“代吵”人士。

1

無聊搞“代吵”,封號惹煩惱

“沒想到有這麼大麻煩,我也有些後怕了。”來自四川在深圳龍崗一家小公司寫代碼的張亞(化名),就曾經心血來潮,搞過這樣的惡作劇。

因爲無聊,張亞幾個月前在一個社交論壇上發了條“廣告”,宣稱可以幫人吵架,每次收費爲50元,另外“川罵”需加價50元。

在他看來,這僅僅是一次再普通不過的“玩笑”之舉,沒想到卻真的有網友通過留下的微信號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幫忙“吵架”。這位客戶的吵架對象,就是自己剛剛分手的男友。

“我用女孩兒哥哥的身份,添加了她前男友的微信,通過後就一通開罵。”張亞坦言,與其說是吵架、罵人,不如說是“唸叨”更加貼切一些。喋喋不休的“碎碎念”,將對方“殺”個片甲不留,從莫名其妙到互相痛斥最後拉黑。

這次小小的嘗試讓他感到很有成就感。此後,就更加大膽的在社交網絡上發佈“代吵架”的信息,很快,找上門的“客戶”便多了起來,一天接一兩單是經常出現的情況。

張亞透露,如果不用打電話、發短信,最方便的就是加微信“吵架”,非常省時省力省錢。如果對方不通過,他還可以利用加好友留言的方式進行單方面痛罵,要是被拉黑,他就會通過電話(短信)騷擾的方式直接“引戰”。

接單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在惠州某樂器作坊工作的設計員,因爲被無故裁員,想拜託他“罵一罵”無良的企業老闆。

“說是被工廠裁員,而且賠償沒有談妥,就想罵一罵作坊的小老闆。”張亞告訴懂懂筆記,得益於前幾回“吵架”成功的經歷,他爽快答應了對方,並收下了50元的定金。

通過該員工提供的微信名片,他嘗試以“客戶”身份添加那位小老闆,並且很輕鬆地就通過了。一開始,先是指責、痛斥對方,沒想到遇到了一個較真的人,對方大概是弄明白了緣由,知道是最近開除一些員工引發的小“報復”,就回懟了過來,雙方罵的話越來越難聽。

“罵急了說要舉報我,還要報警。”已經吵架吵紅眼的張亞,撂下一句“隨你的便”之後,便搶先一步將對方拉黑。然後,開始向“僱主”炫耀成果,把對罵的截屏一張張發了過去。

但讓他意想不到的是,當天晚些時候,他的微信就無法登陸了。登錄時顯示“據用戶舉報,該賬號已被封號,如希望繼續使用微信,請註冊新號。”這一下讓張亞傻了眼,因爲該微信賬號中,除經常聯繫的親友之外,更有大量公司的同事和客戶。

“工作生活上肯定會引起不便,而且我更擔心會被這個小老闆告上法庭。”事後,張亞急忙在網上尋求法律諮詢,幾乎所有的在線律師都表示,他的行爲已涉嫌誹謗、侵權、擾亂他人正常生活秩序,更有律師認爲情節如果嚴重可能需負刑事責任。

律師的話讓張亞感到後怕,爲避免事件繼續發酵,他曾想過註冊新的微信號,重新添加這位小老闆後道歉,爭取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但是新註冊的手續比較繁瑣,自己也有些擔心,如果道歉會不會反被對方劈頭蓋臉罵一頓。

“大概一週的時間,因爲這事兒晚上失眠,白天也無心工作。”張亞隨後去網上撤下了大量“代吵架”的廣告帖,在這期間還有網友找他幫忙罵人,他也一概拒絕,“只希望對方不會真的採取(法律)措施。”

辱罵他人無疑是違法行爲,在線“代吵架”也是同理。因爲無聊,因爲不懂法,張亞陷入了無盡的後怕當中。那麼,閒來無事發佈“代吵架”的張亞,是不是真的想以此作爲營生?

2

不爲賺錢、只爲宣泄

當懂懂筆記問詢張亞在網上“代吵架”是否是想賺零花錢時,他立馬予以了否認。他坦言自己遠在老家的爸媽都已經退休,生活上用不着他操心。而自己獨自一人在深圳打工,生活也是極爲節省。“租住在布吉的單間,月租僅1300元,平時也沒有賭博等不良嗜好。我就是愛玩網絡遊戲,不過不怎麼氪金。”

這樣一個孤獨、無聊、收入尚可的代碼藍領,生活在異鄉肯定會感到無聊和無助。“之所以想幫人吵架,純粹是想發泄一下,也讓自己爽快些。”張亞表示,他自小性格比較內向,除了上網之平日裏也不愛說話。最近一年來工作上各種不順,工作繁忙還經常加班,導致內心積攢了大量不滿。

每天壓力山大又重複勞作,張亞曾將負面情緒宣泄於各種遊戲上。但後來漸漸感覺玩遊戲已經不能有效排解心中的壓力,因此就開始在一些社會新聞、汽車、遊戲論壇上當“黑子”,自覺地成爲了一名鍵盤俠。

“一開始是覺得黑車商、黑廠家、黑網友很爽,封號了再申請一個就是。”他坦言那時候在論壇、社交平臺上“懟天懟地”,純粹爲了黑而黑,確實能夠快速排解內心的壓力。

他印象中網上有過代人罵街的話題,而決定向網友提供代吵架的初衷也是如此。“就是想找個真實的對象,實時、高效率地罵上一頓。”至於收費多少,他並不在意,只要對手足夠“強大”,能讓他宣泄壓力,即便免費“代罵”也是可以的。

“我加的不少羣,大多都是爲了發泄不滿、找心理平衡才進去的。”爲了“提升”吵架的技巧,張亞年初還加入了幾個由“誇誇羣”、“罵人羣”演變來的“代吵”Q羣、微信羣。在平時的溝通中他發現,有不少代吵架的羣友,收費都十分低廉。有時只要意思一下發個十元紅包,就會有人立馬往“戰場”幫忙吵架、罵人。

在他看來,這些人和自己一樣,都只是爲了排解心中的不滿、宣泄來自生活、工作上的巨大壓力。

“和我一樣,在生活裏都是孫子,只有在網絡上纔是真的爺。”張亞透露,儘管知道罵人缺德,但每次通過鍵盤吵完架之後的感覺,確實很爽快,內心也因此輕鬆了許多。他感覺代吵架幾乎都是個人行爲,幾乎沒有見到過有灰產機構去介入這項業務。

來自生活、工作中的心理壓力難以排解,致使不少人萌生了在網上謾罵他人,尋求刺激的“病態”想法,間接推動了如兼職代吵、職業代罵業務的出現。

究竟是網絡造就了更多“阿Q”,還是阿Q在互聯網上創造了更多的商機?層出不窮的XX羣、代XX業務,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生存空間?

3

互聯網“無聊生態”的背後

“同齡人居多,都是年輕人吧,至於理由可以說是各種各樣。”

當問及短短几個月遇到的“顧客”大概是什麼年齡層的時候,張亞略微思考了一會兒,“我感覺大部分都是90、95後,應該有不少是剛剛工作一兩年的年輕人,和我差不多吧。”

那些找他幫忙“吵架”的網友(客戶),基本上都是在事件衝突、矛盾中處於劣勢的一方,也就是“架”吵不過、“火”發不出,甚至是理虧的弱者。爲了泄憤,希望藉助“外援”力量,讓自己心裏能夠痛快一些。

“衝突大致可以歸納爲兩類,一是人際關係,二是職場問題。”張亞回憶稱,發佈後的第二個月,他接到的“代吵”訂單中,人際關係矛盾能佔到大概三分一。

這裏麪包括閨蜜、鐵磁好友鬧翻了,社交網友吵架了,追星時與其它偶像的粉絲鬧矛盾了,只有少量的是男女情感問題,如分手、慪氣、生活糾紛。

“有(代吵)需求的,主要是不敢自己去罵對方,或是罵不過對方。”而讓張亞沒想到的是,剩下三分之二尋找“代吵”的客戶,基本上集中在職場問題上。其中絕大部分是離職、辭退時,賠償、薪資問題沒有談攏,從而衍生“報復”主管、負責人的想法。

“我之前明確告訴過找來的網友,追債要錢的事我不管。”他明確向“客戶”表明了這一主張,而找來的網友都表示只是想給公司領導“添亂”罷了,根本沒想通過“代吵架”索要賠償、拿到欠薪。

【結束語】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高度發達的當下,似乎沒有什麼矛盾是亂敲一頓鍵盤(屏幕)解決不了的。無論是生活、工作產生的矛盾、積攢的壓力,不少網友都希望簡單地訴諸網絡暴力。

微信上吵不贏去羣裏吵,羣裏吵不過去微博上吵,相比傳統的電話“吵架”,訴諸網絡暴力的“報復”行爲成本更加低廉,隱祕性也更強,造成的傷害也更加深遠。

當不少輿論僅僅聚焦互聯網“代吵架”涉嫌違法時,我們也要思考,爲何當下的年輕人越來越熱衷於在網上找“平衡”、發“脾氣”、宣泄不滿?從商業角度來看,這種需求可能也是一種機會,往好的方向引導就是“商機”,聽之任之可能就是“灰產”。因此,“代吵架”本身並不可怕,如果能夠傾聽到“代吵架”背後的聲音,纔會產生更大的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