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朔城區已經連續五年在朔州老城舉辦文化旅遊活動,傾力打造朔州老城旅遊文化品牌,展示“塞上綠洲、美麗朔州”的美好形象,促進旅遊與文化、商貿的深度融合,使朔州老城成爲全國邊塞文化、民族融合文化的展示區和體驗區,成爲中外遊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朔城區抓住國家支持山西經濟轉型發展和全省把文化旅遊業作爲戰略性支柱產業的重大機遇,明確提出要舞動“朔州老城、神頭溼地”兩個龍頭,打造“一城(朔州老城)、兩河(恢河和七里河)、三線(紫荊山、老龍山和洪濤山)”六大板塊,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努力培育成戰略性新興產業。

朔州老城 塞上綠洲文化傳承的標本朔州老城 塞上綠洲文化傳承的標本朔州老城 塞上綠洲文化傳承的標本朔州老城 塞上綠洲文化傳承的標本朔州老城 塞上綠洲文化傳承的標本

襟山帶水皆衝要,毓秀鍾靈稱名區。夫朔州者,固北方都會之雄盛者也。這是熊國章在《朔州賦》裏對朔州位置重要性的描述。

朔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28000多年前,“峙峪獵馬人”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豐富與神奇、雄闊與悲壯,渾然一體,凝結塑造了個性的史前文明文化、邊塞軍事文化、歷史人文文化、民族融合文化、商旅邊貿文化、佛教古建文化和絢麗的塞上風光,爲後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旅遊資源。

朔州老城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堪稱塞上綠洲文明傳承的標本。城內有著名的遼金建築崇福寺,有文昌閣、文廟、尉遲敬德廟、大戲臺,古色古香,古韻悠悠。從空中俯瞰,綠意盎然的樹木點綴着古樸的建築,古典與現代元素在這裏碰撞、相聚,人們遊走其中,或看展,或逛大院,或聽戲,好不熱鬧。

朔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市委書記陳振亮多次指出,朔州的文化旅遊產業潛力無限、魅力無限、發展空間無限。要堅定不移推動轉型發展,儘快把文化旅遊業打造成全市戰略性支柱產業,構建起“2+7+ N”現代產業體系。要以生態立市爲戰略驅動,堅持“舉右玉龍頭、打長城品牌、走生態之路”的路徑選擇,爲實施“生態立市、穩煤促新”戰略,加快建設“塞上綠洲、美麗朔州”奠定堅實基礎。

市委副書記、市長高鍵指出,文化旅遊產業是“2+7+N”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圍繞“喫住行遊購娛”六要素和“安順誠特需愉”六字要求,加快推進區域旅遊協同發展,助推全市轉型發展,大力發展軍事遊、工業遊、研學遊、康養遊等特色旅遊項目,努力把文化旅遊業打造成戰略性支柱產業,爲建設“塞上綠洲、美麗朔州”作出積極貢獻。

依託老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遊資源,通過在朔州老城舉辦文化旅遊活動,全力打造朔州老城文化旅遊品牌,展示“塞上綠洲、美麗朔州”的美好形象

朔城區已經連續五年在朔州老城舉辦文化旅遊活動,傾力打造朔州老城旅遊文化品牌,展示“塞上綠洲、美麗朔州”的美好形象,促進旅遊與文化、商貿的深度融合,使朔州老城成爲全國邊塞文化、民族融合文化的展示區和體驗區,成爲中外遊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

5月9日上午,朔城區馬邑文化旅遊季暨朔州老城四八廟會啓動儀式在朔城區崇福寺廣場舉辦。市政協主席賈桂梓,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加關,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朔城區委書記吳曉斌,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祕書長李順通等出席活動。原中國女籃傳奇中鋒、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銀牌獲得者、八一女籃領隊鄭海霞與來自省、市文化、書法、美術、傳媒界部分知名人士應邀出席活動。

整個旅遊季活動由朔城區委、區政府主辦,將歷時5個月,圍繞文化、旅遊開展系列活動,四八廟會是其中之一。四八廟會舉辦了“尋夢老城”書畫展、“韻滿老城”戲曲展、“籃球文化”收藏展、“風味老城”美食展等15項活動,馬邑文化旅遊季共有10多項活動。活動依託朔城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朔州老城豐厚的旅遊資源,以朔城區傳統四八廟會爲契機,文化搭臺、旅遊唱戲,進一步推動了全區文化旅遊事業發展,促進朔城區儘快形成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地,成爲全國邊塞文化、民族融合文化的展示區、體驗區和旅遊目的地。

“經典永流傳——百幅中堂精品展”展出的中堂作品,主要是本省書畫家以及來自北京、上海、廣東、雲南、四川、福建、海南、青海、遼寧、黑龍江、新疆等各省市、自治區和首都博物館畫院、海軍政治部創作室的百餘位書畫家遴選的作品,不僅藝術水準高、內容健康向上,而且以中堂配對聯的展示方式,在我省甚至在全國都是前所未有的。通過此次巡迴展出,讓中堂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異彩,爲活躍朔州市人民的精神生活呈上一席文化盛宴。

老城的文藝活動可謂豐富多彩,好戲連臺。5月12日晚,“塞上綠洲、美麗朔州”馬邑之夜·朔州老城廣場交響音樂會精彩上演。市委副書記、市長高鍵,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加關,副市長張天茂,市政協副主席譚建國現場觀看演出。本次音樂會由市委宣傳部指導,市文化和旅遊局、朔城區人民政府主辦,市歌舞團、市交響樂團、市平朔管弦樂團承辦,平朔工業集團公司協辦。

音樂會在旋律激昂的主題曲《激情燃燒的歲月》序曲中拉開序幕,分爲“塞上風”“民族韻”“中華情”三個樂章。《春天的故事》《北京喜訊到邊寨》《祝福祖國》《康康舞曲》《好漢歌》《中華我的家》《不忘初心》《共築中國夢》等旋律優美的曲目不斷將音樂會推向高潮,特別是一曲《拉德斯基進行曲》,現場觀衆報以持久熱烈的掌聲,而一曲《歌唱祖國》爲整場音樂會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據介紹,市區文化和旅遊局還將在著名景區和文化活動場所陸續舉辦大型歌舞、交響樂、消夏晚會等文藝演出,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羣衆文化系列活動,進一步豐富羣衆文化生活,促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展示美麗朔州風采。

如今的老城,分外妖嬈。放眼望去,老城嶄新的街道,喜慶的氣氛,處處彰顯着新的生機。沿街商鋪東四坊、天意坊、蘭桂坊、食尚坊歷久彌新,這些店鋪煥發出勃勃生機,它是年輕人旅遊玩樂的休閒勝地,是中年人品茗聽雨的一間禪室,更是耄耋老人細說往事的避風港灣。這一切來自於黨和政府的關懷,來自於新中國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的砥礪前行。

崇福寺4A級景區免費開放,是朔城區打造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幸福之城、首善之區的重要舉措,有利於增進民生福祉,推動文旅產業發展

崇福寺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著名將軍、朔州人、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旨建造。尉遲敬德因被後代奉爲門神,得到各界人士愛戴,華北各地也多有寺院由其建造的傳說。

更令人驚歎的是,崇福寺曾有一座鎮寺國寶——北魏千佛石塔,又稱“曹天度石塔”,是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獻文帝的內侍曹天度在當時的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建造。石塔與雲岡石窟同期,在藝術上有諸多類似特點。石塔立面形象精湛美麗,各層高度逐漸低矮,塔身寬度層層遞減,使塔的輪廓微微內收、挺拔俊秀,呈四角錐體狀,爲中國重樓建築與印度塔身構造巧妙結合的產物。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樓閣式佛塔,對於研究北朝時期我國佛教、造塔以及雕刻藝術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公認的不折不扣的國寶。

可惜的是,抗戰期間,石塔的塔身和塔座被劫掠到日本,抗戰勝利後才被追回。現在塔身和塔座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只有塔剎被坊間流傳的一位名叫丁克成的當地人在抗戰時期藏匿起來,20世紀50年代上交地方。這座國寶身首海峽兩岸,是一段國寶傳奇。如今殘高50公分的塔剎,在馬邑博物館裏可以一睹其複製品的芳容。

崇福寺是朔州老城文化的精品。今年,朔城區政府決定免費開放崇福寺4A級景區,凡需進入景區遊覽的遊客,一律憑本人身份證、戶口本等有效證件進入景點參觀遊覽。老年人、殘疾人、軍人可優先參觀遊覽。這是朔城區委、區政府促進朔城區經濟社會發展實施、落實文化惠民工程、打造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幸福之城、首善之區的重要舉措,有利於增進民生福祉,推動文旅產業發展,加快建設“塞上綠洲、美麗朔州”的步伐。

崇福寺景區免費開放雖然少了門票的收入,但是給全國乃至全世界遊客帶來了一個更加開放的朔州。“五一”假日期間,記者在崇福寺景區見到一位來自河南的劉姓遊客,他帶着全家六口人來朔州旅遊。他說,像這樣的景區在其它地方至少要收60元門票。崇福寺景區免費開放肯定會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賞,表面看減少了門票收入,但隨着遊客的增加會爲當地帶來數倍於門票的其它收益。今年以來,朔城區還努力維護與提高景區檔次,爭創優質景區。針對景區內的道路停車場、花草進行了整治,景區景觀與服務設施得到了極大提升。

朔州老城被規劃爲商貿活動區、民俗文化區、歷史展示區、綠化休閒區、傳統和現代特色居住區“六大區域”。不僅有文昌閣、崇福寺、南城門承載歷史,也有仿古建築的住宅、商鋪。如今的老城商業活動日益繁榮,已成爲朔州人休閒娛樂,吸引外地遊客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無疑,以崇福寺爲代表的朔州老城凝聚着人們的記憶,也是這座城市的文化地標。步入老城崇福寺,修繕後的大雄寶殿金碧輝煌,古樸中雅緻畢現;來到馬邑博物館,參觀的人羣絡繹不絕,繁忙中有條不紊。加上美麗鄉村神頭鎮、風情小鎮南邢家河、城市綜合體北京電子城星悅港遊樂園建設如火如荼,爲市民的休閒娛樂提供了更多選擇,也將文化傳承浸潤其間。

舞動“朔州老城、神頭溼地”兩個龍頭,打造“一城、兩河、三線”六大板塊,努力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培育成戰略性新興產業

朔城區抓住國家支持山西經濟轉型發展和全省把文化旅遊業作爲戰略性支柱產業的重大機遇,明確提出要舞動“朔州老城、神頭溼地”兩個龍頭,打造“一城(朔州老城)、兩河(恢河和七里河)、三線(紫荊山、老龍山和洪濤山)”六大板塊,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努力培育成戰略性新興產業。

圍繞這一思路,朔城區着力狠抓投資5億元的朔州老城文化旅遊綜合開發,城內4條商業街305套商鋪和173套四合院客棧建設,傾力打造赴朔遊客一級驛站;抓好投資6.7億元的神海溼地公園建設,努力打造成國家級溼地公園、國家級溼地旅遊示範基地和國家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抓好總投資9.5億元的南邢家河風情小鎮、神頭鎮美麗鄉村和梵王寺村歷史文化觀光旅遊建設,促進文化旅遊業蓬勃發展,加大力度做到文物保護有成效、文化利用有亮點、景區建設有效果、文旅融合有聲勢、項目建設有規模、宣傳形式有突破。

朔城區還加大力度提高文物保護成效。借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化普查之機,針對朔城區登記的402處文物點,進行了全面核査,確定現存314處。這次核査,摸清了家底,爲有效保護、合理利用打下了基礎。省古建所對崇福寺的大雄寶殿等7座殿宇進行勘測、設計。經國家和省文化部門批准,爭取到修繕資金500萬元。歷時7個月,維修了大雄寶殿、千佛閣等7座殿宇。

馬邑博物館是展示朔城區厚重文化的平臺,也是重要的對外窗口。去年全年,馬邑博物館共組織中北大學朔州分校、朔州師專、朔城區一中等院校共計5000多名師生參觀遊覽博物館及周邊景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傳承文化。全年接待人數已達12萬人次。“在喧囂的鬧市中,能有這麼一方淨土,與古人對話,是心靈的昇華。這座縣級博物館,典雅大方,文化精緻,品種齊全,而又從未斷過代,實屬罕見。”著名學者于丹教授親臨朔城區馬邑博物館參觀指導時給出了極高評價。

文化讓景區活起來,讓城市充滿靈動與生機。增強文旅融合聲勢讓城市名片更加靚麗,各種活動紛至沓來。去年2月13日至3月4日藉着年節氣氛,朔城區開展朔州老城年俗文化活動;5月18日至27日舉辦塞上風情·朔州老城旅遊季活動;10月14日第三屆昭君文化旅遊研討暨產業促進會拉開序幕。這次研討會上,朔城區與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湖北宜昌市興山縣共同簽署了《弘揚昭君文化共創和平發展昭君文化旅遊合作聯盟協議》。通過多地專家的交流探討,大大提高了朔城區的知名度。同時朔城區組織專家、學者,挖掘全區的歷史文化,生動描述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走讀馬邑》一書已完成編撰。

旅遊項目建設是旅遊產業的支撐和未來。隨着神頭美麗鄉村、南邢家河風情小鎮、城市綜合體北京電子城星悅港遊樂園項目建設的推進,全區旅遊產業的發展也呈現出蓬勃壯大態勢。據瞭解,去年朔城區接待國內外遊客868.55萬人次,同比增長32.55%,旅遊總收入75.402億元,同比增長30.05%。今年1-4月,全區接待國內外遊客162.52萬人次,同比增長23.81%,旅遊總收入15.3億元,同比增長23.59%。

朔州老城,正迎來文化旅遊產業的春天!

本報記者任永亮 通訊員劉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