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体育生与做学霸并不矛盾,而矛盾的,是对体育生,乃至对体育在教育领域地位产生的偏见。

之前,孙杨在苏州大学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其硕士论文对去年里约奥运会自己夺得200米自由泳冠军进行分析,并在答辩中使用了SWOT分析、反木桶理论等等一系列分析法,震惊网友。

甚至有人称:“这是一个被体育耽误的学霸”。细品此语,再看此景,不禁引人深思:体育生与学霸,难道就真的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除了孙杨,体育界学霸还有南京师大博士生、中国女排悍将惠若琪,暨大硕士“飞人”苏炳添,“跳高吴彦祖”清华的王宇等,不胜枚举。

可以肯定的是,体育才能与学术才能本身是人类固有的不尽相同的两项机能,前者侧重自然机体本身,后者侧重思维运转与实践创新。 如果将其混为一谈,甚至将两者视为此消彼长的矛盾,则难免出现对体育人才的偏见。

同时,孙杨、惠若琪等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以自身或所在专业领域作为对象,已经探索出融合体育与科研的可行之路。

不过性格开朗、富有激情、争强好胜、挥洒汗水驰骋于赛场上的铮铮汉子,往往会被打上"体育生"等的各种黑标签。

爱体育才是真学霸!唯金牌论已过去!

体育好、成绩差,也许就是大部分普通生眼中传统的体育生形象。然而事实果真的此吗?他们天生学习就差吗?

爱体育才是真学霸!唯金牌论已过去!

更有甚者简单地把体育生视为“四肢发达”, 在学习上的吃力表现视为“头脑简单”,而这样的表述是对体育生的巨大偏见。


传统的体育生在面对运动技能和文化测试的双重压力下,选择了体育,因爱而坚持。

爱体育才是真学霸!唯金牌论已过去!

练体育同样是学习的过程, 需要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更需要重复地去熟练这些知识或技能。


这样下来,能草率地说体育生差吗?体育生的弱项是投入时间较少的课堂学习,术业有专攻,而不能说体育生学习能力差! “唯学习成绩论”是片面的,为了学生能够更为全面的发展, 练体育是幸福的, 体育带给他们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爱体育才是真学霸!唯金牌论已过去!

唯金牌论已经慢慢逝去,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运动本身的魅力。

昔日高不可攀的“体育”走进校园走向大众, 睿智、气质、冷艳、帅气……告别传统!告别偏见!

爱体育才是真学霸!唯金牌论已过去!

外相关研究也曾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提高学习成绩是有帮助的,今年的高考状元中有不少是体育爱好者,并有一到两项擅长的体育项目,他们用成绩证明了体育与文化学习并不矛盾,从而有了“爱体育才是真学霸”的现实写照。

长期以来,体育生被一些人作为“成绩差”、“素质低”的代名词。在唯分数论的背景内,体育生的特殊招生政策和院校设置,也让体育生无形中成为学生中的独特分子,乃至众矢之的。

譬如,“你的数学是体育教师教的?”在当下已经成为调侃某些同学文化课落后的常用语。问题在于,这里的体育老师,即从体育生成长出的人民教师,要不要背这个锅?体育事业在教育领域,难道就真的如此不堪?

实质上,所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以体育事业为抓手推动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是扩大其他文化教育事业影响力的先导,而二者密切勾连,不能有所偏废。

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人才,人才的跨界发展、多面成长俨然也是当代育人的标准,体育人才能够在自身领域,甚至其他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与其个人不懈努力息息相关。

一味将体育当作其成才障碍,以偏见看待体育生的学霸成长之路,岂非太过不该?

爱体育才是真学霸!唯金牌论已过去!

因此,正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所言,“不懂得体育的人,不宜当校长”。体育在学校教育、社会观念上的地位需要调整,对体育生的无情指摘需要停止,必须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形成合力。

比如,是不是可以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将体育课不得让位于“应试教育”,必须与普通文化课程等量齐观确立为教学宗旨?又如,是不是可以将体育生的科研项目作为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一个独立方面,在经费、物资、教学上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体育科学突破滞后的藩篱?

再如,是不是可以化解社会观念的固有思维,将体育生的学霸之路并行于其他学科发展之路,将体育科学不局限于在电视机的体育频道,而成为全民健康事业的中流砥柱?

如此探索,皆是着力破除社会偏见,重塑体育生、体育事业在社会教育和社会观念的地位和价值,让体育成为健全人格的标志,成为社会选拔人才的普适观念之一。

毕竟,我们不需要纸上谈兵的“学霸”,而需要德才兼备、敢于实践、多向发展的真人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