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體育生與做學霸並不矛盾,而矛盾的,是對體育生,乃至對體育在教育領域地位產生的偏見。

之前,孫楊在蘇州大學進行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其碩士論文對去年裏約奧運會自己奪得200米自由泳冠軍進行分析,並在答辯中使用了SWOT分析、反木桶理論等等一系列分析法,震驚網友。

甚至有人稱:“這是一個被體育耽誤的學霸”。細品此語,再看此景,不禁引人深思:體育生與學霸,難道就真的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除了孫楊,體育界學霸還有南京師大博士生、中國女排悍將惠若琪,暨大碩士“飛人”蘇炳添,“跳高吳彥祖”清華的王宇等,不勝枚舉。

可以肯定的是,體育才能與學術才能本身是人類固有的不盡相同的兩項機能,前者側重自然機體本身,後者側重思維運轉與實踐創新。 如果將其混爲一談,甚至將兩者視爲此消彼長的矛盾,則難免出現對體育人才的偏見。

同時,孫楊、惠若琪等在進行學術研究時,以自身或所在專業領域作爲對象,已經探索出融合體育與科研的可行之路。

不過性格開朗、富有激情、爭強好勝、揮灑汗水馳騁於賽場上的錚錚漢子,往往會被打上"體育生"等的各種黑標籤。

愛體育才是真學霸!唯金牌論已過去!

體育好、成績差,也許就是大部分普通生眼中傳統的體育生形象。然而事實果真的此嗎?他們天生學習就差嗎?

愛體育才是真學霸!唯金牌論已過去!

更有甚者簡單地把體育生視爲“四肢發達”, 在學習上的喫力表現視爲“頭腦簡單”,而這樣的表述是對體育生的巨大偏見。


傳統的體育生在面對運動技能和文化測試的雙重壓力下,選擇了體育,因愛而堅持。

愛體育才是真學霸!唯金牌論已過去!

練體育同樣是學習的過程, 需要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或技能,更需要重複地去熟練這些知識或技能。


這樣下來,能草率地說體育生差嗎?體育生的弱項是投入時間較少的課堂學習,術業有專攻,而不能說體育生學習能力差! “唯學習成績論”是片面的,爲了學生能夠更爲全面的發展, 練體育是幸福的, 體育帶給他們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愛體育才是真學霸!唯金牌論已過去!

唯金牌論已經慢慢逝去,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運動本身的魅力。

昔日高不可攀的“體育”走進校園走向大衆, 睿智、氣質、冷豔、帥氣……告別傳統!告別偏見!

愛體育才是真學霸!唯金牌論已過去!

外相關研究也曾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對提高學習成績是有幫助的,今年的高考狀元中有不少是體育愛好者,並有一到兩項擅長的體育項目,他們用成績證明了體育與文化學習並不矛盾,從而有了“愛體育才是真學霸”的現實寫照。

長期以來,體育生被一些人作爲“成績差”、“素質低”的代名詞。在唯分數論的背景內,體育生的特殊招生政策和院校設置,也讓體育生無形中成爲學生中的獨特分子,乃至衆矢之的。

譬如,“你的數學是體育教師教的?”在當下已經成爲調侃某些同學文化課落後的常用語。問題在於,這裏的體育老師,即從體育生成長出的人民教師,要不要背這個鍋?體育事業在教育領域,難道就真的如此不堪?

實質上,所謂“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苟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以體育事業爲抓手推動學生增強身體素質,是擴大其他文化教育事業影響力的先導,而二者密切勾連,不能有所偏廢。

更重要的是,社會的發展需要各方面人才,人才的跨界發展、多面成長儼然也是當代育人的標準,體育人才能夠在自身領域,甚至其他領域取得突出成就,與其個人不懈努力息息相關。

一味將體育當作其成才障礙,以偏見看待體育生的學霸成長之路,豈非太過不該?

愛體育才是真學霸!唯金牌論已過去!

因此,正如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所言,“不懂得體育的人,不宜當校長”。體育在學校教育、社會觀念上的地位需要調整,對體育生的無情指摘需要停止,必須要社會、學校、家庭多方面形成合力。

比如,是不是可以在中小學的課程設置中,將體育課不得讓位於“應試教育”,必須與普通文化課程等量齊觀確立爲教學宗旨?又如,是不是可以將體育生的科研項目作爲國家科學事業發展的一個獨立方面,在經費、物資、教學上給予大力支持,促進體育科學突破滯後的藩籬?

再如,是不是可以化解社會觀念的固有思維,將體育生的學霸之路並行於其他學科發展之路,將體育科學不侷限於在電視機的體育頻道,而成爲全民健康事業的中流砥柱?

如此探索,皆是着力破除社會偏見,重塑體育生、體育事業在社會教育和社會觀念的地位和價值,讓體育成爲健全人格的標誌,成爲社會選拔人才的普適觀念之一。

畢竟,我們不需要紙上談兵的“學霸”,而需要德才兼備、敢於實踐、多向發展的真人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