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開始,美國海軍陸戰隊將全員換裝M27,全班從13個人調整爲12個人等等信息不斷湧現,大量材料開始引用“人人都是機槍手”,“三倍火力”,“陸戰隊換步槍,重新擁有全自動開火的能力”等等“概念”,進而開始討論“陸戰隊淘汰M249的原因”,甚至又開始老調重彈的分析到“我軍班機到底應該是彈鏈機槍輕型化,還是自動步槍重管化”。順便批判裝備95班機的步兵班火力不足。

翻身馬暈把歌唱 歡天喜地提新槍

槍在練兵場 鍋從天上來

本文將分析對種種說法與現象進行分析,辨析其真僞,爲了儘可能做到客觀,不僅對輕武器進行了分析,也對陸戰隊改革提出了一些推論,“廟算”與“實戰反饋”相結合,歡迎大家共同討論。

一、重大事件回顧與四大誤區

1.陸戰隊宣佈調整步兵班編制,將13人步兵班調整爲12人,每個戰鬥小組由4人削減爲3人,增加“指揮組”,增設副班長及系統操作員。每班內全員配發M27 IAR “自動步槍”及1支M38精確射手步槍和M3“古斯塔夫”無坐力炮。同時撤銷“步槍手”和“自動步槍手副射手”這兩個角色,增加“榴彈手”,將榴彈發射器從戰鬥小組組長的裝備中剝離。

改組後的陸戰隊步兵班編制

2. 陸戰隊宣佈開發下一代兩棲戰鬥車輛(ACV),基本特徵爲8X8重型輪式步戰車,30噸級,防地雷,載員數量爲3+13。

ACV1.1原型車圖片

3. 國會將可能削減20%的M27換裝預算。

7月24日的“舊聞”

4. 陸軍宣佈招標“下一代班組用自動步槍”(NGSAR),基本指標超羣,更輕更準,火力更強,威力更大,預計2022年裝備。

NGSAR的想象圖

四大誤區

在陳述了各項較爲重大的事件後,還要提到常見的M27四大誤區:

1.討論的時候統稱美軍,不區分陸軍、海軍陸戰隊及特種部隊。

2.人人都是班用機槍手/人人都是機槍手。

3.三倍火力

4.自動步槍=輕機槍OR自動步槍手=機槍手

這四點是經常見到的論斷,這些描述看似很有道理,但是其實以偏概全。存在很大的誤導性,下文中將會重點針對這幾點展開論述,希望能解釋清楚不致誤會。

二、陸戰隊性質與陸軍的區別

陸軍從二戰到冷戰,其主要作戰對象都是對方的機械化部隊(德國/蘇聯的鋼鐵洪流),所以其主要作戰力量均已實現機械化,而作爲機械化步兵,其步兵單位則充分享受了機械化作戰帶來的火力、防護、機動性、以及保障優勢。

而陸戰隊最初的使命是保障艦艇安全,遂行接舷戰(跳幫搶船)。而在海軍職業化以後,開始專精兩棲登陸。現在爲人所熟知的保衛白宮及美國駐外使館安全等等,則都是後加的副業。

白宮門口站崗的四等人

雖說陸戰隊調動方便,作戰頑強,但其軍種地位稍低——說得好聽是總統御前侍衛,不好聽就是四等牲口,兩棲腳男。又窮又苦,裝備都是用別的軍種勻出來的,這麼多年就沒幾個大項目,後勤保障也不是那麼給力(全看一等人的心情)。

保障不給力,只能靠自己

所以,背景(出身)不同,作戰任務不同,對裝備的需求和對同一裝備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最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步槍手(對於M249的不同理解,我們將在文章的後半部分進行分析)。

“Every Marine is a Rifleman”一直是陸戰隊員的口號,而精確射擊能力,不僅是每個陸戰隊員所值得驕傲的,其實也是每個陸戰隊員所被迫掌握的能力。

爲何這麼說?

在陸戰隊班組戰術手冊(MCWP 3-11.2)內,會專門提到一個13人的陸戰隊步兵班,平均彈藥投射量爲400發/每分鐘。考慮到13個人的步兵班內裝備了3挺M249(持續射速85發/分鐘),每一名步槍手的射速也就是10-15發每分鐘!沒錯,不僅僅是筆算的結果,也是戰術手冊中所要求的,即便是裝備了M16A2,射速也就是10-12發每分鐘。這也是M16A2的持續射速(指不引發槍管過熱和武器故障,可以一直射擊的射速)。這是武器和戰術背景的雙重限制了。

武器方面的限制——

第一:M16/M4系列步槍如果持續快速射擊,不僅武器容易槍管過熱,整個自動機也容易過熱,可能造成一系列的故障,甚至損壞零件。所以限制武器射速是保障可靠性的先決條件。

第二:對於手持的M16/M4系列武器,即便是使用常見的臥姿有依託姿勢,採取三發點射的方式進行射擊,超過50米,也很難保證命中率。第二或者第三發將無法擊中目標,對於陸戰隊員來說,這就是浪費子彈,最好要做到“一槍斃敵”。如果單純使用M16/M4系列武器,除非極近距離,那麼是否擁有全自動火力其實並不重要。

戰術背景的限制——

不管是垂直登陸,還是搶灘登陸,最壞情況怕是直接被合圍或者是背水攻堅。一旦自動火力全開,要不了5分鐘就彈藥基本耗盡,再趕上補給送不上來,那可就好看了。

所以,慢射精射也是沒辦法的辦法。記好數字,步槍手的平均射速,每分鐘10-12發M4系列稍有提升,爲12-15發

按綱施訓打基礎,科學組訓抓創新,堅持傳統不能丟,精射傳統代代傳,瞄具怕丟用繩栓

三、M27與“自動步槍手”

如果按照找個數字進行計算,要達到三倍步槍手的火力,就是每分鐘要射擊36發子彈咯?是的,M27的持續射速就是36發/分鐘。參考新的陸戰隊訓練營文件(SQUAD WEAPONS B2E2657 Student Handout)。M27的持續射速就是36發/分鐘。

那麼引出兩個全新的問題

1.M27真的是能夠比M16/M4系列提供三倍的火力嘛?

2.M27真的是能夠將步兵班的火力提升三倍嘛?

答案顯而易見

1.未必。

2.絕對不能!

如果參考陸軍的M16系列野戰手冊(FM 3-22.9),我們會發現,陸軍在射速方面更加嚴(jiao)謹(tiao)。提出了“最大戰鬥有效射速”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M16系列半自動射速上升至45-65發/分鐘(平均1-1.5秒扣動1次扳機)。三發點射的射速上升至90發/分鐘(平均每2秒完成1次三發點射),而全自動型號射速上升至150-200發/分鐘(每分鐘完成5-7次換彈)。

M27最多與其持平,基本不可能達到270發/分鐘的射速(你要非要插着個C-MAG或者Surefire的100發大彈匣,死死釘在地上一點兒都不移動的情況再單說)。

而M249的持續射速爲85發/分鐘(不需要更換槍管),突擊射速200發/分鐘(每2分鐘更換一次槍管)。

對於步兵班來說,改制前的13人步兵班的彈藥投射量,除了前述的400發每分鐘以外,即便是將班組中的M249完全撤裝,替換爲M27,其持續射速降爲3X28+12X10=228發,有所降低,但是不會出現“三倍”的差距。

如果按照這個“最大戰鬥射速”這個標準進行計算。最大有效彈藥投射量應該爲3X200+10X90=1500發。

而12枝M27爲12X200=2400發。確實強了一些,但是不足一倍。

別看彈殼飛得歡,火力照樣不能翻

那麼M27宣傳三倍火力的目的何在?那就要分析下這個36發/分鐘這個射速怎麼來的。如果我們進行一個簡單的乘法計算,36X11=396。相當於每個班裏面的11名陸戰隊員(還有一個在打遊戲,啊不對,在使用信息系統)按照持續射速進行射擊,陸戰隊12人步兵班的彈藥投射量並沒有降低。也就是火力並沒有下降。這纔是所謂的“三倍火力”的根本!

那麼又引出另外兩個問題。

一,全員換裝M27對於陸戰隊的提升在於哪裏呢?

二,M27的上限就在這裏嗎?

那我們就要分析一下M27本身了。M27的背景自不用多說,都用了好多年的老裝備了,脫胎於HK416,相比較陸戰隊現有的M16/M4系列武器,M27的主要提升如下:

1.更換了導氣系統原理,將自動原理由導氣管式原理變成活塞短行程,使武器的自動機部分溫度降低,更加“涼爽”,降低自動機內部零件的潛在故障率。同時將射速提升至700-900發,比M16/M4系列稍高。

2.更換新的護手,使其槍管變爲浮置槍管。提升射擊精度。

3.鍛造槍管,壽命更長,精度更好。

4.標配兩腳架和小握把,提升全自動射擊時的可控性和射擊精度。

5.可以較爲可靠地使用消音器。

當然還有更換SDO瞄準具和新的兩點式揹帶,以及可以全自動射擊的發射機部分。

通過直觀定性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全員換裝M27,則步兵班在正常射擊時並沒有提升彈藥投射量,而更多的提升了射擊精度(M27的射擊精度已經從M16/M4系列的4MOA提升到2MOA),即節約彈藥,又變相了增加射程。

所以,M27的意義絕對不是“人人都是機槍手”。而是在維持現有彈藥口徑的前提下,對步槍手武器平臺的整體升級。不僅火力更強,而且射程更遠,精度更高。是整體的性能提升。而上限呢?則是“換個瞄準鏡就可以當做精確射手步槍使用,換個彈鼓就可以當做輕機槍用”。前一個已經在M38上得以實現(由某小組長認領)。而後一個嘛,後話再說。

較大的瞄準鏡和消音器作爲M38的特徵,較爲明顯

定義陸戰隊自動步槍手

而通過M27 IAR項目,我們可以做一個枯燥有趣的命題,即:如何理解陸戰隊自動步槍手

自動步槍手=Automatic Rifleman=AR,而這個“A”,可以更換爲另一個單詞“Advanced”,理解爲“先進步槍手”,“高級步槍手”。比普通步槍手擁有更強的火力,更遠的射程,更高的精度,更強的殺傷力。但是依然是一枝步槍,有着同步槍一樣的單兵操作能力和機動性這就是“自動步槍手”武器追求的目標。而賦予了全自動功能,擁有更強火力的“自動步槍”則成了必然的選擇。至於是選擇強調哪些因素,取捨哪些性能指標,到底是要更精準更輕便的“自動步槍”,還是要火力更猛的“輕機槍”。則是對戰術不同理解,不同要求下的不同演繹了。

爲了驗證一下這種說法,我們可以回顧和對比一下陸戰隊所有的步槍/自動步槍組合

1,M1903 + BAR

2,M1 Garand + BAR

3,M14+ M14A1

4,M16A1 + M16A1(安裝可拆卸式兩腳架)

5,M16A2 + M249

通俗的解釋:

1,你拉大栓,我全自動→成功

2,你半自動,我全自動→成功

3,4,你終於全自動了,我還是全自動→失敗,M14A1(未裝備)/M16A1(不滿意,耽誤陸戰隊班組殺傷力20年)

5,你三發點射了,我機槍了→成功+重新定義

當然M60這種7.62X51NATO彈的通用機槍下放班組使用就不提了,又大又重,很難單人操作,行進間射擊效率很低,基本沒法伴隨步兵班組一起衝鋒(當然非要找出約翰·巴斯隆這樣的妖孽也是要認命的)。

牲口,啊不對,禽獸啊不對,馬潤也有不開心的時候

在除去了M60這個異類以後,我們會發現,成功的“自動步槍”確實都要比同時期的步槍高級、先進。不成功的型號,對射程沒有提升,火力沒有本質提升,殺傷力基本沒有提升。

而對於火力持續性的問題,如果配發到每個人以後,其實也好解釋了很多,雖然有了全自動能力,但是一定要用步槍的結構“儘可能”的限制一下陸戰隊員的射速,慎防小兵崽子們瞎搞,按照現在流行的話題,這是給“地獄犬”戴上根“塑料繩口籠”。

而且,這也就理解了爲什麼IAR項目開始的時候,一大票更爲接近“機槍”的“自動步槍”統統被“槍斃”,甚至具有“機槍”特徵的“自動步槍”都沒如陸戰隊的法眼,而最爲接近“步槍”的HK 416改型,反而中標。

統統槍斃!一個不留!

那麼M27 IAR真的完美嗎?

答案是:並不。這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東西,M27 IAR有着如下的問題:

1. M27自動機部分的結構壽命可能短於槍管壽命,需要更爲嚴格的進行軍械檢查並及時替換。同根的HK416就存在着閉鎖凸筍的潛在壽命問題。

HK416破損的機頭

2. 重量較大,在安裝標準配置的附件及激光指示器後,其總重量接近5.8公斤。如果是機槍還算輕便,發到步兵手裏,這種重量真的是呵呵呵呵了。

當然也有不嫌沉繼續往上加的

3. 技術不夠先進,畢竟已經是接近10年前的產品了,沒有什麼輕量又炫酷的KeyMod或者M-Lok接口。

4. 沒有任何一款大容量彈匣通過美軍標或者極限環境測試,也就意味着並沒有什麼大容量彈匣來增強火力持續性

5. 因此,射手要攜帶21個30發彈匣,導致很多射手偷懶,並不攜帶這麼多彈匣。

21個彈匣的直觀感受

帶上這麼多,也就是15-17個彈匣而已,還有欠賬

6. 沒有氣體調節器,雖然結構相對簡單,但使用消音器時,依然會存在類似火藥燃氣後泄與自動機、發射機積碳的問題存在。

7. 頂置RMR紅點瞄準鏡導致瞄準基線升高,射手無法正常貼腮。

此處應當有人吐槽基線高

8. 黑坑奸商沒商量,採購價格偏高,而且是外國公司,錢進了別人兜,有些人心裏就是不爽。

所以綜上,近幾年還是有很多“有識之士”,從純技術角度建議升級M4/M16系列,而不是全員列裝M27,從而降低武器質量和成本。然而,參考現在官僚體系的運行效率和保守程度,怕是改進型定型的時候,5.56毫米子彈技術參數已經落後,庫存也該消耗殆盡,面臨淘汰的境地了。所以快速換裝M27,避免了重新定型的冗餘過程。對於陸戰隊來說也是個務實的選擇。

四、彈鏈機槍與更大的變革

所以,認識了M27及其對於陸戰隊的意義後,再來分析如下幾個問題。

M249到底是個啥?陸戰隊真的不需要班組裏面配置機槍嗎?

M249實際上更爲高級,因爲重新定義了“自動步槍”的邊界。

M249可以說是全球第一款實用的小口徑彈鏈供彈機槍,基本可以單人操作,重量輕,火力猛。但是機槍結構(開膛待擊、可更換槍管)帶來的射擊精度差,無法單發射擊(彈藥消耗量較大),重量較大,供彈具不通用等問題,則是M249躲不開的“硬傷”。

而在陸戰隊和陸軍的相關手冊中,有着對M249的不同定義。

陸戰隊的MCWP 3-15.1手冊中,在介紹機槍分類的章節,使用的標題是Light Machine Gun/Automatic Rifle(輕機槍/自動步槍)。而陸軍的FM_3-22_68則基本不提“輕機槍”這個概念,用的原文是M249 Machine Gun。而對於“自動步槍”,則使用“M249 IN AUTOMATIC RIFLE ROLE”,簡稱M249 AR,並有單獨的章節(改版以前爲單獨的手冊)對其進行描述。

實際上陸戰隊對這個事情分得很清楚,“自動步槍”就是“自動步槍”,輕機槍就是輕機槍。而對於陸軍明確說明,是M249扮演“自動步槍”的角色,並沒有增加“輕機槍”這麼個概念。那麼陸戰隊在使用M249這些年裏,屬於沒了“專業自動步槍”,而多了個能當“自動步槍”用“輕機槍”。

至於什麼是“輕機槍”,陸戰隊給了一堆數據性的規定。其實借用某大國配發原則來說就非常簡單明確——“配發到班的叫輕機槍,配發到連的叫重機槍”。

但是一旦劃歸到機槍,那就免不了要加入機槍的使用原則,就要更加註意陣地選擇,射界射向,射擊方式,彈藥消耗控制,轉移時機等等等等。即便是可以單兵操作的M249,也還是副射手的參與,班組長的指揮才能發揮其應有實力。而由於其機槍特性,就給M249的機槍手們帶來了如下挑戰:

1.能夠選擇的射擊位置較少,不僅對機槍手要求更高,班組長也要格外注意M249的位置選擇,射界射向等因素。

2.轉移困難,較大的重量不僅降低了機槍手本身的機動性,也降低了整個火力小組的機動性。

3.一旦發生情況,副射手必須及時靠攏,協助機槍手處置。也就意味着整個火力小組就要相對集中,“風騷走位”少了,“集中使用”多了。

所以還陸戰隊的火力小組中保留着副射手

總而言之,在手中提着、抱着、舉着的時間越長,對M249機槍手越不友好。射擊越精確,對M249機槍本身越不友好。情況越複雜,對組長指揮越不友好。這次可好,徹底給組長們減負了。

而在現在M27和M249混裝的情況下,M249更多的由班長指揮,M27交給組長指揮。

機槍就是要聽班長的話

不過M249也確實給所配屬的班組提供了超強的火力以及非常大的戰術靈活性,對上級配屬直射火力的要求也大大降低。按照陸戰隊的原話,由於M249的配屬,連排級機槍都不需要考慮配屬給班組使用的問題了,可以集中使用了。等等,機槍集中使用,這臺詞怎麼熟悉呢?

所以說,M249佔着火力優勢與戰術靈活性的便宜,踩着複雜度,重量,射擊精度,機動能力,單人使用等問題的底下限。也不怪陸戰隊會有怨言。

那麼陸戰隊真的不想在班組中裝備彈鏈供彈的機槍嗎?

絕對想!!!火力面前人人想要。只要能解決前面的問題就好。解決方法就是新(hei)技(ke)術(ji)的使用,不管是LSAT,還是NGSAR,還是聚合物彈殼。統統都是往有益的方向發展,而5.56彈藥的庫存正好留給M27消耗。兩全其美,唯一限制裝備的就是新技術自身何時成熟。

多年未見的LSAT,你還好嗎?聽說你要升級成7.62毫米的型號了?

現階段尚有安全隱患的聚合物彈殼

而這個發展方向也可以通過國會與陸戰隊對M27的預算討價還價上也可以進行驗證,削減20%預算看似是隨口一說的“打八折”,也就是原定發十把只能給八把。但是按照改制以後的12人班中,增加了M38和“古斯塔夫”無坐力炮,極有可能撤換掉一個小組中的“自動步槍”,而抽取專人使用M38和“古斯塔夫”。剩下的兩個小組換裝“新機槍”。缺的火力則依靠升級的M27來填補。那麼基本就和國會砍價的“八折價”基本吻合。

所以美帝雖官僚,但是官僚中透出的“精”,還是需要深刻理解的。

有這個在,絕對會影響班組的編制

而一旦“新一代班機”裝備,由於其減重的特性,彈藥基數將會得到極大的提升,而如果保持單兵負重和射擊持續時間不變,則班組內每分鐘彈藥投射量將會得到巨大的提升,這纔是“地獄狗”放開“口籠”的時候。

五、大變革與對我軍的影響

如何理解陸戰隊的變革呢?與輕武器大換裝有什麼關係呢?輕武器的大換裝對我軍的輕武器發展有何影響?

自從馬蒂斯擔任國防部長以後,陸戰隊處於“朝中有人好辦事”的狀態,終於要大刀闊斧地發展自己的作戰實力了。而從現狀看,陸戰隊整體的性質用七字來形容就是“半機半摩半空突”。無論如何掩蓋不了自己硬肛的時候還是個“輕步兵/摩托化步兵”的屬性。雖說自己現在兩棲作戰依然是主業。但是搶灘登陸的情況實在是越來越少見了。那麼壓力就在於兩方面了,除了和陸軍搶生意,往縱深發展,還有就是要應對某大國的崛起了。

然鵝,世界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兩棲部隊,他不姓鷹啊!他屬兔啊!他腦袋上有倆長耳朵,他突擊車上頂個105的大管子啊。

堅持用真理說服人的某國海軍陸戰隊

美帝思來想去,解決問題只有一條路,就是陸戰隊機械化!要做到“上能垂直登陸搞空突,下能重裝搶灘保傳統,重則8輪快反推縱深,輕則合成摩步全域戰”。

以前薄皮大餡的AAV-7不要了,悍馬和十輪大卡不要了。要快反要省油要好保障要一口氣拉走一個班,那就上大八輪。LAV-25也是趁好幾百輛呢,使用經驗也有,車的里程數也到了,到時候一起換。

AAV-7的機械化那叫半機械化,這8米X3米X3米的大鋁盒子,就是個“履帶式兩棲登陸艇”啊,真正做到了“擊毀一輛AAV,重創陸戰隊一個排”

而機械化發展對於輕武器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即增強了保障,也降低了火力輸出的需求。畢竟車載平臺輸出還是比較穩當的。如果ACV的火力能夠向“斯特瑞克”看齊,那麼即便是普通版的裝甲輸送型,也有M2HB+Mk19的火力在,雖說不如正經重型步戰車的機關炮+反坦克導彈相比,但是也比純摩步班的火力強多了。

至於ACV航速的問題,其實陸戰隊想的也很明白,就這麼多錢,指望着1塊錢喫個大豬蹄子,那是不可能的。航速低沒辦法,咱們就用氣墊船往上運。

而對於陸戰隊的步兵來說,只要車能跟着人走,自己生存的幾率不僅大大提高。隨車補給也更是方便,補給跟得上,火力輸出自然就會更猛。

從班組編制層面來看,增加副班長極有可能是方便機械化作戰時的指揮,班長與信息員隨車,副班長下車指揮戰鬥。常規情況下,班長直接指揮三個戰鬥小組已經屬於滿負荷運轉了,而在改制後,如增加了步戰車,電臺等裝備後,各要素齊備,其指揮壓力會更大,簡直是“操着連長的心,幹着排長的活,拿着班長的錢”,需要副班長來一起完成指揮。

這以後很有可能是“班部”在指揮戰鬥的樣子

更爲有趣的是,把這次調整視角放大至連一級,則會發現,陸戰隊會在連一級增設工兵排,後勤組和情報組。加上原有的火器排。儼然是小型的“摩步合成連”。綜合了所有的作戰要素,簡直是2025美帝陸戰隊版的“四組一隊”。

而在班組一級,在湊齊了機槍,榴彈發射器,精準步槍,古斯塔夫,無人機,電臺以後。如果再在主攻班中加強工兵或者直接配發爆破器材。那陸戰隊步兵班都可湊成一個“小四組一隊”。

這種比較少見的“靠前配置”,也充分說明了陸戰隊一直在爲最壞情況做打算,補給不足,通訊中斷,指揮協同能力喪失,一切依靠自己及配屬給自己的力量完成作戰任務。

而這種“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四組一隊”,也充分說明了,當戰鬥迴歸到步兵徒步作戰時,只要裝備沒有革命性的變化,最有效的組織,作戰方式只有一個最優解。一旦到達視距內,就只能按照蘭切斯特方程來進行討論了——人多槍準火力猛的一方必勝。

對於我軍的影響:

所以對於我軍來說是,要想打贏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輕武器方面,

1.班組裏面步槍技術指標要達到M27的水平

2.彈鏈機槍該配還是要配

3.新技術黑科技該上的還是要上的。

但是我們又不僅僅只盯着打贏“地獄狗”,更要有長遠和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對手,所以“補足內功、全面發展”纔是真理。

地獄狗並不可怕,關鍵是什麼時候裝備打狗棒?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