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脊髓損傷患者而言,能夠獨立站立行走似乎是一個不可企及的目標。而外骨骼機器人的出現改變了這種局面。

外骨骼的本來含意是指動物的外部骨骼,用於支撐或保護體內組織或器官。最初外骨骼機器人常用於軍事領域,但隨着近年來醫療康復市場的擴容,越來越多的公司切入了康復市場,將外骨骼機器人應用於醫療與日常的應用場景中。其中以色列的Rewalk、日本的HAL、美國的Elegs等都是外骨骼機器人的典型代表。反觀國內,醫療康復機器人仍處於早期,但據保守估計,潛在市場空間在180億左右。國內進入到臨牀應用的以牽引式/懸掛式康復機器人居多,在外骨骼方面,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等院校也在進行相關研究。

大艾機器人也是一家從外骨骼機器人切入市場的初創企業,幫助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重新獲得行走能力。相比於其他外骨骼機器人,大艾機器人的特點在於除了真實步態輔助行走外,還增加了多進程、多模式的康復訓練功能,進行步態矯正,能夠爲因脊髓損傷、腦損傷、骨折術後、人工關節置換、腦腫瘤術後等原因造成的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提供整個康復過程中評估、診斷、訓練等所需的裝備與系統。

公司由清華、北航等院校博士後及博士組成研發團隊,並擁有清華大學機器人實驗室技術支撐平臺。創始人帥梅爲北航教授、清華博士後,北航醫療機器人實驗室領頭人,有多年高端智能設備研發經驗,其團隊曾成功研發中國首個五軸五聯動數控系統、八軸八聯動大型並聯機牀、崎嶇路面行走仿人機器人等。

據介紹,大艾機器人已經歷了6年的研發,2015年起進入產業化階段,是目前外骨骼機器人唯一的國家級科研成果轉化項目。早在2012年,其團隊就已經與北京積水潭醫院合作研發了第一代外骨骼機器人,目前已經進行了五次迭代,並完成了百例臨牀試驗。2016年4月,大艾機器人公司正式註冊成立,進一步將產品推向市場。

目前大艾已經推出了AiLegs雙足型下肢外骨骼康復訓練機器人與AiWalker移動臺架型下肢外骨骼康復訓練機器人兩款核心產品。AiLegs主要針對中後期康復階段患者的訓練。其產品由鈦合金打造,重量約爲20公斤,續航能力達8小時,最高承重達100公斤,並可以根據患者不同的體型快速調節尺寸,方便多人使用。AiLegs以類人的自然行走步態、真實的行走方式,支撐並帶動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且能夠進一步挖掘激發患者殘存的肌體功能,糾正患者的行走姿態,最終恢復正常行走能力。

“對於腦損傷患者,越早介入康復訓練就越容易恢復,這已經是康復界的共識。中國偏癱患者的致殘率高達75%,而國外卻是在30%左右。國內高致殘率的很大原因是沒有及時的康復訓練,如果能夠介入規範標準姿態的運動康復,那麼預後的效果會好很多。”帥梅稱。

因此,大艾研發了另一款產品AiWalker配有移動臺架,可以供早期康復患者使用。AiWalker承擔了類似於學步車的功能,以在康復訓練行走過程中對患者腰部以上身體形成有效支撐、穩定骨盆。同時也適合對不同體重的患者進行減重式康復訓練。

帥梅表示,目前大艾機器人正在申請CFDA認證,預計今年下半年完成註冊。

由於大艾主打專業醫用級的外骨骼機器人,其客戶以醫療機構爲主。據瞭解,公司已經與北京積水潭醫院、301醫院、北京宣武醫院、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清華長庚醫院等國內頂尖脊髓損傷、腦損傷康復醫療團隊建立了合作關係。除了上述兩款機器人產品,還爲醫院提供了步態分析系統,足底壓力分析系統與智能病案的大數據平臺。通過骨骼級的分析,可以方便醫生準確瞭解患者的步態與足底狀況。另外,面向C端個人版機器人也已經推出。

目前大艾團隊共50人。成立之初,公司已經獲得首都科技發展集團的1200萬天使輪融資。目前有新一輪融資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