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twork of Wen Clan of China

文天祥畫像淺析

湖北 文佳明

在照相機發明以前,一個人身姿容貌長得如何,就只能以文字描述或畫像流傳了,但是否失真?就得取決於作者的水平和畫師的技藝功底了,故人們對於自己崇拜、敬仰、仰慕的古代偉人、英雄、名人往往只能憑腦海意畫,想象出一個心目中的形象了。文天祥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也是我們文家的一位名賢先祖,值得我們永遠去敬仰、緬懷!天祥公的形象如何?非常幸運,史料中留下來許多的文字記載和畫像。

對於天祥公容姿的描述:《宋史文天祥傳》“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長目,顧盼燁然”。(宋)鄧光薦《文信國公墓誌銘》“公高明俊朗,英悟不凡”。另在(元)劉嶽申、(明)胡廣等人的《文丞相傳》“英姿雋爽,目光如電”。從這些文字描述看,顯然天祥公是位身材魁梧、濃眉大眼、容貌俊朗的美男子!是親眼所見?還是憑想象?是本就如此顏值?還是人爲美化?畫像畫於何時?是照真人所畫?有否失真?目前尚未見有明確的答案。

靜下心來潛心去做事,總會有所收穫,說不定還有意外驚喜。近一月來靜心看家譜,不經意間發現廣東家譜信國公像贊中有一篇文隆公寫的記載天祥公畫像的文章。這篇文字我在其他史料尚未見到過,就連研究文天祥的劉文源教授收集較爲齊全的文天祥資料集中都未收錄。隆公這篇文字,應該是一篇十分難得的珍貴歷史資料。現根據這份資料的記載,對現在流傳下來的文天祥畫像做初淺地辨析。

一、文家家藏信國公畫像的來歷

家譜記載:“隆子,璧公長子,字尚志,號學溪。精通經史,工於詩文江西推爲夙儒,名馳於朝。歷任寧州判官、平陽縣尹、貴溪縣尹等職。生於鹹淳丙寅(1266年)二月二十六,卒元至治辛酉(1321年)三月十八”。從隆公經歷可以判斷此文大致寫於天祥公就義(1283年)之後至1321年間。現將文隆公文章原文整理如下:

先伯父諱天祥,字履善。端平丙申五月二日子時生。寶祐乙卯領鄉薦,丙辰進士第一。歷官至少保右丞相、樞密使、信國公。至元壬午十二月初九日死節於燕,得年四十有七。此像鹹淳癸酉持湖南憲節吏民建生祠時所繪,最得其真。歸附家藏止有此本。後南北駈馳,骨氣愈老雖若神而不可復見矣!於乎痛哉!姑即此像以朝服繪而藏之。宇宙間必有私識其握節風裁在尚傳,訪之與此本俱傳焉。

不肖侄隆子書

從隆公的記敘中可知,當時家藏的天祥公畫像只有一幅。是天祥公在鹹淳癸酉年1273年)任湖南提刑時,當地吏民爲其建生祠時所繪。天祥公時齡37歲,是人生最佳年華,難怪隆公說畫像最得其真。因文家僅此一幅畫像,極爲珍貴,故又按此像以朝服繪了一張珍藏。於是家藏就有了兩幅天祥公畫像,一幅素服畫像,一幅朝服畫像。

二、元代民間私藏的信國公畫像

隆公的記載中還認定民間可能還有天祥公畫像存在,並打算訪察。信國公畫像除文家家藏的兩幅外是否還有民間私藏呢?於是我仔細查閱資料,不出隆公所料,果然在(明)王禕的《文丞相畫像記》中看到有“及來吳中,復得識公遺像,睹其面目嚴凜,生氣肅然。向之感憤嘆息者,於是尤拳拳焉。”、“畫像爲鄧所造,今藏袁泰氏家雲”記載。從該文中可知王禕元末在袁泰氏家看到了家藏的文丞相畫像,畫像爲鄧所造。這位姓鄧的畫師是何人,因無名,已無法確定。那麼袁泰氏家藏的這幅文丞相畫像是照天祥公真人容貌所畫?還是照文家家藏的畫像臨摹的呢?這就要弄清王禕是在吳中何地看到這幅畫像。王禕(公元1321-1372年)據《明史王禕傳》“王禕,字子充,義烏人。幼敏慧,身長嶽立,屹有偉度,以文章名世。……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賜金帶寵之。”另有資料顯示“(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率部攻取婺州,禕應召,被任爲中書省掾史。二十一年,進《平江西頌》,朱元璋大喜,說:“吾固知浙東有二儒,卿與宋濂耳。學問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授江西儒學提舉司校理,累升侍禮郎,掌起居注。出任南康府同知,撫定創殘,收廩賢士,南康得以安寧。二十七年,朱元璋召議即位禮,因所陳不合上意,出爲漳州府通判。”(見百度王禕(歷史學家))。可見王禕曾兩次到江西即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任江西儒學提舉司校理;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漳州府通判。

王禕是在何時何地看到天祥公的畫像?本人傾向於在贛州。一是南康府在江西北部,距吉安較遠,天祥公經歷中未到過該地,存有天祥公畫像的可能性較小;二是贛州緊鄰吉安且天祥公曾在贛州做官,具備爲天祥公畫像的條件;三是即便不是當時所畫,以後臨摹文家家藏畫像也比南康方便。據天祥公《宋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信國公文山先生紀年錄》載“鹹淳十年(1274)三月,赴贛州,平易近民,與民相安無事,十縣素服威信,人自相戒,無有出甲。廣人以按堵,故具官設位,家置香火以報恩。”從上述記載中分析,王禕所看到袁泰氏家藏的這幅信國公畫像極有可能是當年天祥公治理贛州有政績,“廣人以按堵,故具官設位,家置香火以報恩”所繪製而珍藏下來的。

這幅畫像是否流傳下來,不得而知。根據天祥公的經歷,這幅畫像繪製時間應比文家家藏畫像繪製時間晚一至二年。繪兩幅畫像時天祥公英姿容貌應該不會有什麼變化。至於畫的是否失真,那就看畫師的技藝水平了。但可以肯定文家家藏畫像“最得其真”。

三、目前流傳於世的天祥公畫像與文家家藏信國公畫像的關聯

目前流傳於世的天祥公畫像主要有三類(不含藝術畫)。一類爲布巾素衣像;二類貂蟬冠(又稱籠冠)服像;三類丞相朝服像。這三類畫像主要見於祀祠、(北京、玉林、廣東、吉安等地文丞相祠)、各地文氏祠堂供奉和史料典籍及文氏家譜中。下面對這幾類畫像進行辨析:

(一)布巾素衣像:

主要有刊載於文氏家譜畫像、刻畫在五坡嶺“方飯亭”畫像、吳郡名賢圖傳贊、古籍中的畫像以及現富田文家人家藏的天祥公畫像。

1、家譜畫像

富田有文氏始於江右春元公七世孫炳然公由永和到富田教書。《富田文氏六派合譜敘》中記載:“鳳岡儒士炳然公館於富田,愛其山水明秀,命子正中居之,是爲富田基祖。”富田文氏宗支建祠堂、修家譜始於天祥公的弟弟文璧。大德元年(1297年)璧公辭官歸吉安老家後即着手籌建祠堂、纂修家譜。(注:據文隆子《文氏祠堂記》和劉嶽申《廣西宣慰文公墓誌銘》“自廣西歸, 日不暇給,以丞相前請,得加封三代。買先廬之沒入者,命子隆子稍仿古制,建家廟祠惠國”)當時元朝雖然沒允許大範圍公開祭祀天祥公,但在家鄉建祠堂祭祀是得到元朝最高統治者敕令批准的(注:鄭玉《爲丞相乞立文天祥廟表》“幹冒天威無任戰慄之至。,謹昧死奉表以聞”,“爲丞相乞立文天祥廟”)。建祠堂祭祀天祥公顯然需要畫像供奉,纂修家譜一般也會將天祥公畫像刊印傳世,因此畫像肯定要真實呈現其容貌神態,而文家只有天祥公一幅畫像,故我判斷家譜中這幅畫像應該就是按原家藏畫像摹畫的,最接近原畫。故題爲“宋信國公遺像”,可能是用於供奉。

2、方飯亭畫像

方飯亭畫像,據有關資料記敘: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爲讚頌文天祥的浩然正氣,由邑生吳子昌提請廣東提學章樸庵恩准,令海豐知縣杜表、縣丞陳義、教諭林右、訓導萬秉和等協力同心,於五坡嶺上建立“表忠祠”。不久,惠州守備陳祥又建“忠義牌坊”於“表忠祠”之前(祠之南面),又建“方飯亭”於祠之後。惠州知府甘公亮從其家鄉廬陵取得文天祥畫像,勒像於石,並於畫像石碑上題刻其衣帶銘:“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一記載可從惠州知府甘公亮所撰《宋丞相信國文公遺像記》得到印證。甘公亮記中寫道:“此吾廬陵文文山畫像,宋丞相信國公也。像有贊,公手筆也。 其曰:‘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正徳戊寅,有惠州之命,便道歸省,於邑人文氏得拜觀焉:剛烈如生,赭顏朱衣,面東南而背西北。因嘆曰:‘公畫像寓意如此。觀公像,未有不知愛其君者也。’於是模寫而還。是年十一月,海豐令來議祀禮。蓋先是提學金華章公、前守高安陳公作祠於五坡嶺,以端化民善俗之本,至是告成矣。 祠成,貌公於堂,弗肖公。非公而祀焉,非禮也,乃取是像勒石祠中。”

從上述記載可知方飯亭畫像摹於天祥公江西老家。是富田還是永新?甘公亮是江西永新縣人,省親當回永新。而永新正是天祥公上13世祖春元公的開基祖地,有許多支文氏居住在那裏。甘公亮記中有“文氏言此像昔流落安成田舍,翁以爲神而藏之。文氏有曰庭佩者,偶止而宿焉。中夜如物走梁,鏗然有聲。旦視之,則公之像也。公之神在天地,不有司之者乎!”文中提及的這位庭佩公正是永新文氏五修家譜的撰修者。譜中刊印的正是上面那副“宋信國公遺像”。極有可能甘公亮訪到庭佩公所編家譜中有信國公遺像後,而去“模寫”並聽到信國公遺像的故事才記入《宋丞相信國文公遺像記》中的。而與之同時期修編的富田文氏族譜刊印的是另一幅着朝服的畫像且未題有遺像字樣。因此我認爲甘公亮在永新取得文天祥畫像的可能性較大。

3、古籍中刊印的畫像

這幅畫像是北京文丞相祠內“文天祥生平事蹟展覽”廳展示的宋文丞相國公像。瞧這幅畫像是不是與家譜中的畫像是否相像!

《吳郡名賢圖傳贊》

清顧沅撰,孔繼堯繪,清道光九年(1829年)長洲顧氏刊本。

以上這幾幅畫像與譜載的“信國公遺像”不論從衣冠服飾還面貌姿態與“信國公遺像”都十分相近,可能也是照“信國公遺像”畫的。

4、現富田家藏畫像

以上是中央電視臺《尋寶·走進吉安》節目,吉安富田文天祥23代後裔文先恆將文家代代相傳的珍貴藏品帶到節目鑑寶的文天祥的手書及畫像。文天祥手書及畫像當選吉安“民間國寶”,並獲評“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獎。其手書被鑑定爲國家一級文物。

文家家藏天祥公畫像一直由天祥公後裔代代相傳珍藏,在文氏家譜資料中多有記載:

元許有壬(1286~1364)《文文山畫像贊》:“有壬早慕文山公風節,與其孫富遊,嘗序公傳,而未得公像,意其雄傑峭異若太史公,疑張子房爲魁梧奇偉也。富弟實奉圖求贊,始遂瞻拜。乃溫其如玉焉,然其慄而廉者,不可掩也,仁者必有勇,公之謂也”……。可見元時天祥公畫像是由天祥公之嗣子升公之子富公或實公珍藏。

明朝羅洪先(1504-1564)《廬陵富田文文山先生畫像記》“嘉靖癸卯(1543年)冬,先生裔孫思中(天祥公十一世孫)由富田以持畫像來,布巾素衣,丰神朗逸。如史所稱,炯目豐準,若或見之。於乎,豈非大幸哉!方先生少時,豪巖雄放,彼固一時也……古人有言:死而不亡。嗚呼!是豈容貌之謂哉?人之惜身,固惟恐其亡也,然而不知惜此,何也?思中以其先常寶是像數百餘年, 方問學於餘,屬餘爲記,故於其前敬書以歸之”。

另外清畢沅(1730-1797)曾寫有《敬題文山先生遺像家書卷後》詩等記載。

宋文信國公小影這幅畫像上款爲丙辰(1916年)五月邑後進王補拜瞻並題。宋文信國公小影這幅畫像在《尋寶·走進吉安》現場,故宮博物院單國強研究員鑑定時認定爲王補所畫。可畫像上款爲邑後進王補拜瞻並題,沒有下款和印章。此畫像是否爲王補所畫?本人是外行不敢妄論。但我查到王補曾爲文信國公像題過贊,贊曰:“於伯夷見聖人之清,於信國見臣道之潔。同此得仁,是爲完節,浩氣赤心,精忠碧血。國故凜然,瓣香永爇。後學王補敬題” 井岡山師範學院中文系劉文源教授還特別註明“此贊題在文天祥畫像上端”。那麼王補的贊題在哪幅畫像上呢?若不是這幅,那就還有另外一幅?結合王補在宋文信國公小影畫像上款爲“拜瞻並題”,若此畫爲王補自己所畫,卻題“拜瞻並題”,這樣的題款讓人費解,似乎不大合理?若拜瞻另外一幅,將“拜瞻並題”又題寫在這幅畫像上,似乎更不合理?是否有這種可能,此畫像是他人所畫或就是家藏畫像,畫像上無款,王補看後,題贊並在畫前題了“宋文信國公小影”畫名 並落“丙辰(1916年)五月邑後進王補拜瞻並題”款?

關於這幅畫像及手書(清)陳三立在《題文信國公畫像》文中有這樣的記載:“庚申(1920年)五月,王君澤寰、王君篤、餘自廬陵遊江南,攜示文信國公畫像及手札墨跡,謹題其後。鄉後學義寧陳三立”。文中王君澤寰即王補的字。(王補(1864~1923),原名龍文,派名代仁,字澤寰,自號平養居士,又號髯俯,補泉。光緒二十一年(1895)進士第三,授翰林院編修,遷國史館協修,改名補。著有:《吉安螺山宋文丞相祠志不分卷》、[宣統]《廬陵縣誌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平養堂疏稿一卷》、《平養堂詩存二卷》、《平養堂文編十卷》、《平養堂文存十六卷詩存二卷聯存一卷附錄一卷》、《平養堂詩集六卷》、《平養堂四稿五種十六卷》。)可見王補不僅在1916年爲文家家藏信國公畫像題過贊還看過天祥公的手書,而且在1920年與陳三立等人遊江南時還將文家家藏文天祥的手書及畫像帶在身上,並請陳三立爲畫像題了贊。現在天祥公畫像被鑑定爲王補所畫,那麼當時文家是否還存有家藏的天祥公畫像呢?若已沒有天祥公畫像,王補又如何在天祥公畫像題贊?王補又是照什麼爲藍本畫的天祥公畫像?難道王補拜、瞻、題的都是自己畫的這幅畫像?若當時文家存有代代相傳的天祥公畫像,現在家藏的又是王補畫的,而天祥公手書又是真品,那文家代代相傳的天祥公畫像又到哪兒去了?

總之對於這幅畫像存有許多疑點,建議富田文家人再請專家對於這幅畫像進行認真、科學地鑑定,得到一個準確的結論。

(二)貂蟬冠(又稱籠冠)服像

主要有刊載於文氏家譜畫像、供奉在北京等地文丞相祠的畫像、石、木刻像及古籍中的畫像。

1、家譜畫像

天祥公的這幅朝服畫像刊在富田文氏家譜中。但這幅畫像上的服飾看上去好像不是很合規。首先頭戴的好像是貂蟬冠。據《宋史·輿服》四:“貂蟬冠,一名籠巾,織藤漆上,形正方,如平巾幘。飾以銀,前有銀花,上綴玳瑁蟬,左右爲三小蟬,銜玉鼻,左插貂尾。三公、親王侍祠大朝會,則加於進賢冠而服之。”其二,大袍上的盤領似乎與宋代圓領袍又有區別,具有元明時期特徵;三,手中所握笏板也好像與天祥公的身份不符。故我分析,有可能此畫像就是照隆公所記敘的“故又按此像以朝服繪了一張珍藏”的那副朝服畫像刊印的。極有可能當時民間畫師對於宋朝輿服律制規定不是很清楚,就畫成這樣了。家譜中還刊印有天祥公父親贈太師、惠國公文儀畫像,可能出自一人之手。

贈太師、惠國公文儀畫像

雖然家譜中朝服畫像畫得不太合規,但恰好可證明,此畫像早於其他同類畫像,可能是璧公、隆公修譜時所繪流傳下來。

2、吉安學宮先賢堂和吉州忠節祠供奉的畫像

吉安白鷺洲書院木刻像

據祥公《紀年錄》壬午註記載“至治三年癸亥,吉安郡天庠奉公貂蟬冠法服像,與歐陽文忠公修、楊忠襄公邦義、胡忠簡公銓、周文忠公必大、楊文節公萬里、胡剛簡公夢昱,序列祠於先賢堂, 士民復於城南忠節祠增設公像,以肯齋李芾配。廬陵舊有“四忠一節”之稱,今爲“五忠一節”雲”,也就是說在元至治三年(1323年),距離天祥公就義約四十年的時間,文天祥已入祀吉安學宮的先賢堂與吉州忠節祠。文中明確說明供奉的是天祥公貂蟬冠法服像。顯然,當時只有文家有天祥公的畫像,吉安學宮先賢堂與吉州忠節祠要供奉畫像必然會照文家家藏畫像繪製。從上面吉安白鷺洲書院木刻像可以看出,可能出自專業畫師之筆,畫服飾繪製完全符合了朝輿服律制規定。

3、北京文丞相祠石碑畫像

文丞相祠塑像

北京文丞相祠《宋文丞相信國公像》清刻石碑

北京文丞相祠《宋文丞相信國公像》新刻石碑

北京文丞相祠,據(明)楊士奇《文丞相祠重修記》記載“北京之有公祠,洪武九年(1376年),前北平按察副使劉崧始建於教忠坊,今順天府學之右,而作塑像焉。永樂六年(1408),太常博士劉履節奉命正祀典,始有春秋之祭於有司,歲以順天府尹行事。宣德四年(1429年),府尹李庸始至,謁公祠下,燭瞻祠宇,敝陋弗稱,遵用詔旨,葺而新之”,後萬曆八年(1580年),清嘉慶五年(1800年),道光七年(1827年)以至民國均有修葺。現存原祠堂大門、前殿、後殿。堂屋內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珍貴文物。如明《宋文丞相傳》石碑、清《重修碑記》石碑及《宋文丞相國公像》碑等。將《宋文丞相國公像》碑像與吉安白鷺洲書院木刻像對比完全相同。塑像容貌裝束與碑像相同。北京文丞相祠晚於吉安學宮的先賢堂與吉州忠節祠修建,可能建北京文丞相祠時就是照吉安學宮先賢堂和吉州忠節祠畫像所塑像和刻畫的。

4、其他畫像

此畫像出自何處尚未查到。但從貂蟬冠形制來看,可能繪製於明朝。據《明史.輿服志三》,明代貂蟬冠形制與宋代相似,“一品至九品,以冠上樑數爲差。公冠八梁,加籠巾貂蟬。”用於有爵位的官員(公侯伯)及駙馬穿着朝服、祭服時佩戴,一品以下官帽皆不用籠巾貂蟬。而元代吉安學宮的先賢堂、吉州忠節祠和明初北京文丞相祠天祥公貂蟬冠上只有七梁,天祥公封信國公按明朝輿服制“公爵”應該有八梁。但明朝前無此規定,畫七梁是合規的。這幅畫像畫的是八梁,符合明朝輿服制,明顯是明朝時期畫的無疑。

這幅文信國公真像流傳也很廣,是蘇州周順昌(1584年-1626年,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明朝官吏,東林黨人。字景文,號蓼洲,南直隸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在明朝天啓元年(1621)所畫。且不論容貌是否相像,單就讓宋朝的天祥公着一身明朝的服飾,就有點不倫不類。

(三)丞相朝服像

供奉於富田文氏祠堂

各地文氏祠堂供奉

廣西玉林文氏珍藏

前兩幅畫像基本相同,典型的宋代長翅帽,手持象牙笏,只是朝服顏色有所不同而已。畫像容貌、身姿、神態、氣質與文字記載和家藏畫像的形象較爲接近,是一幅能展示天祥公作爲民族英雄的英姿、氣勢、風範和威嚴的畫像作品。

通過對幾類流傳的天祥公畫像的分析,文家家譜中傳承下來的天祥公畫像以及吉安、北京等地祠堂的塑像、石碑、木刻的天祥公貂蟬冠服像,和供奉於富田文氏祠堂的畫像,是以文隆公所記載的那幅“最的其真”畫像摹繪的,較爲真實、客觀地展示出了天祥公英姿風采。

其他畫像:

清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吳昌碩所畫。

這幅畫像本人看着很不舒服。

這幅看上去也不是很舒服。

感覺有點老態。

附:收集歷代名人爲天祥公畫像贊

(宋)鄧光薦《信國公像贊》曰:東南英氣萃於其身,可死其身,不死其神。 目煌煌兮疏星曉寒,氣英英兮晴雷殷山。頭碎柱兮璧完,血化碧兮心丹。嗚呼!孰謂 斯人不在世間?

(宋)劉辰翁《文文山先生像贊》: 間然忽忽,萬古咄咄。天風慘然,如動生髮。如何尋約,亦念續芻。豈可英爽,猶累形軀。同時之人,能不顙泚。昔忌其生,今妒其死。 焉有如此,血在人下;焉有如此,而獲令終。其像不下欽若,其量不及魏丞,所以爲世之所重者,爲宋五忠。鳴呼!此廬陵之風。

(宋)王幼孫《信國公像贊》:宇宙內事,已分內事。況食其祿,而位其位。臣身萬段。臣死無二。孰能使之烈烈,無愧淸氣、正氣、閒氣、英氣!

(元)劉嶽申 死亡其元,生愛其膝。宋亡誰諡?宋史誰筆?當日穆陵不可第七,萬古廬陵進士第一。

(元) 許有壬《文文山畫像贊》:有壬早慕文山公風節,與其孫富遊,嘗序公傳,而未得公像,意其雄傑峭異若太史公,疑張子房爲魁梧奇偉也。富弟實奉圖求贊,始遂瞻拜。乃溫其如玉焉,然其慄而廉者,不可掩也,仁者必有勇,公之謂也。贊曰: 精金不蝕,貞玉不磷。昆岡火炎,乃流乃焚。不流不焚,孰爲首貞?摧抑百至,而力不衄。間關萬狀,而氣益振。我公之心,矢如此水。我民我人,我疆我理。獨有入海,萬一振起。天實厭宋,臣力竭矣。慨慷就俘,氣言愈厲。談笑燕市,取義得義。一 言—動, 足爲人師。若曰父母有疾,不可以難愈而不藥,則百世之訓彝厚顏, 鄙夫偷生一時,死何所遺?壤腐冰澌,公乃不死,孰得而死之?予今見公圖繪,固嚴霜烈日之梗,概而景星鳳凰,尤足以慰後世快睹之思也。

(元)蘇天爵《文丞相畫像贊》:早遊學宮,即思盡忠。入對大廷,直言匪躬。行都之召,天命已改。倡義興師,奮起嶺海。如人初疾,委之庸醫;及厄於危,盧扁何施?慷慨仗節,從容就死。表著臣則,張皇人紀。彼士膚敏,富壽安榮。肅瞻公像,凜然猶生。

(明)于謙《文山先生像贊》:嗚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國亡身,捨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 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中異。坐臥小閣,困於羈繫。正色直詞,久而愈厲。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節,萬古攸傳。載瞻遺像,清風凜然。

《信國公像贊》:趙宋三百年之治教萃於此,趙宋三百年之神靈止於此。矻砥柱於頹波,遡大川而獨逝,不有先生曷其有以,鳴呼!烈烈丹衷,凜凜生氣,伯仲三仁,綱常萬世。

奉訓大夫福建提舉權福建江西等處行樞密院參議蕭諶

(清)王補《文信國公像贊》:於伯夷見聖人之清,於信國見臣道之潔。同此得仁,是爲完節。浩氣赤心,精忠碧血。國故凜然,瓣香永爇。

因本人不懂書畫藝術,文中可能說了很多外行話,分析也不一定正確,請各位行家和宗親,不吝賜教,多提寶貴意見,以便我修改完善。

(作者:文佳明(荊楚山人) 、戊戌年初秋、湖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