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9年5月28日— 2019年9月1日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二楼第二展厅

展览简介: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1436—1464)正值15世纪中期,其间经历了两次兄弟间的帝位更替和政局动荡。在官方瓷器烧造方面,与辉煌的宣德(1426—1435)及成化(1465—1487)相比,此三朝29年中的景德镇瓷器制作情况不甚明了,也不清楚哪些传世器物是属于这一时期制作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包括官瓷产品不书款识,人们对官方文献的认识不足,重要民窑产品也缺乏相应的断代依据。所以长期以来,几乎没有人评说这一时期烧造的产品,陶瓷史家更是称这一阶段的瓷器发展史为“空白期”或“黑暗期”。

三四十年前,学界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时期相关器物及其烧造历史,田野考古更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1988年,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旧址发现了正统朝的烧造遗存。2014年,又发现了属于正统到天顺时期的地层,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重要的瓷器标本,进一步揭开了“空白期”的神秘面纱。

热点详解:

上海博物馆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此次大展,以上海博物馆收藏品和大量窑址考古发掘瓷器及标本为主,并向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海内外26家博物馆和收藏机构借展藏品和出土器物。其中除了正统到天顺的皇家官瓷外,还有这一时期与分封藩王相关的产品和民窑瓷器。从品种和质量看,很多产品并不逊于宣德、成化朝的瓷器。

背景介绍:

值得指出的是,把国内外15世纪中期官民窑代表性器物大批量集中展出的情况尚属首次,这里要特别感谢各相关借展机构和人士的大力支持。希望通过此次艺术性、学术性、探索性兼具的展览,对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景德镇瓷业发展情况和具有时代特点的产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较为系统而真实地还原这一阶段的瓷器发展史。

部分展品:


红绿彩莲荷纹盖罐

明正统—天顺(1436–1464)通高31.8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13.5厘米

1974年四川省平武县古城镇小坪山明代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家族墓地出土,平武报恩寺博物馆藏。

此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下收,平底内凹,底无釉。盖呈覆钵形,有钮。通体施红绿彩,颈饰钱纹,肩、胫部饰莲瓣纹,腹部绘莲花、水草纹。盖面分饰二周莲瓣及缠枝花卉,均为釉上彩。造型规整,纹饰繁密、饱满。


青花“天顺五年”纪年堆塑蟠龙瓶

明天顺五年(1461)高29.8厘米腹径20.0厘米

香港艺术馆藏。

此瓶颈部细长,溜肩,扁圆腹,敛足。圈足脱落成平底,颈上部曾被磨去,口沿缺釉露出胎土,相信此器原本是一蒜头瓶。瓶身纹饰分三部分,各以青花弦纹分隔。第一部分由口沿至颈部贴塑高浮雕螭龙一条,螭龙昂首蟠曲,龙身施钴蓝料。长颈空隙部位以青花绘饰金钱、蕉叶和方胜等杂宝纹,近肩处饰山石草叶纹。第二部分于扁圆腹部绘缠枝牡丹纹一周。第三部分于腹下近足处以青花楷书题记47字:“夏(下)梅田都铎源汪村社,奉佛弟子程鋹妻郑氏喜舍香炉一,付入本里华林供养,伒俅宦途清吉。天顺五年秋九月吉日题。”此器通体施白釉,胎体厚重,青花浓艳,蓝白相映,釉色莹润。

此瓶器底书“天顺五年”青花铭文,弥足珍贵,并对探讨宣德以后三朝瓷器的发展,甚具研究价值。


青花孔雀牡丹纹梅瓶

明正统—天顺(1436–1464)高35.5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12.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瓶通体以青花装饰,肩部绘覆莲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孔雀牡丹纹,一雌一雄两只孔雀,中间以洞石牡丹相隔;胫部绘仰莲纹。底露胎无釉,有很多铁锈色斑点,修足简单随意。

孔雀虽非中原本土所产,却很早就被引进,并深受喜爱。在文学和艺术品当中表现孔雀形象的作品较为多见。在瓷器上最早绘孔雀纹饰的是唐代的长沙窑,元代青花瓷器中孔雀纹开始多见,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少见,而到了正统、景泰、天顺时期又逐渐增加,多出现在梅瓶和大罐上,国内外的很多公私机构均有收藏。

从制作工艺和绘画技法上来看,这些绘孔雀纹的瓷器缺少官窑瓷器的工整严谨,多了些民窑的随意率性,所以应该都属于景德镇民窑的产品。2014年在景德镇珠山发现的空白期地层。


青花云龙纹大缸

明正统(1436–1449)高65.5厘米口径56.5厘米 底径51.0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直口、斜直颈,弧腹较直,足微敛,平底。口沿为卷草纹,肩、胫部各饰变形莲瓣纹一周,腹间绘五爪行龙两条,双目圆瞪,四肢健硕,须发飞扬,极具宣德遗风,间以火珠祥云,气势恢宏。

大龙缸制作极费工料,据《江西省大志?陶书》记载,造坯需要“每日加泥一次,计十八日可成。缸坯候干,又利坯二日,洗补二日,上泥浆二日,共计一月可成坯五口”。御器厂内设专烧龙缸的“龙缸大窑”,原有32座,后改为16座,一窑每次只烧一口,烧时需“溜火七日夜,然后起紧火二日夜……又十日窑冷方开。每窑约用柴百二十杠,遇阴雨加十杠”。因为大龙缸体量巨大,胎壁甚厚,温度稍低无法烧透,稍高则易坍塌窑裂,烧成者“百不得五”。

青花博山炉

明正统—天顺(1436–1464)高30.0厘米底径27.0厘米

2014年明代景德镇御器厂遗址(珠山北麓)出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博山炉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炉呈山形,山形重叠,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此器通体以青花勾勒山形轮廓。

 

网易刊登此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代表网易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