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起針落,入肉寸所。艾草薄煙,嫋嫋繚繞……鍼灸是我國中醫特有的治療方式,醫者採用不同的針具、艾條、艾蓉來刺激人體的腧穴和經絡。

今(11)日,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俄東中心和成都電視臺經濟資訊頻道共同推出的紀錄片《針·傳》在成都宣佈開機。該片主要講述北京素有“神針王”稱號的王修身、臺灣地區鍼灸大師林奉喜以及兩人共同的成都徒弟鄒羣傳承發揚鍼灸術,治病救人的故事。

紀錄片《針·傳》成都開機 譚繼和:樂見國醫國藥活在當下

著名學者譚繼和即興賦詩,祝賀紀錄片《針·傳》開機

該片導演、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著名製片人王智告訴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歷史上的成都和鍼灸有緊密聯繫,曾湧現不少鍼灸大師。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人體經穴髹漆人像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隨其一起出土的簡牘則是記錄經脈的醫書,足見成都的鍼灸歷史源遠流長。著名學者譚繼和也在開機儀式上興致勃勃地說:“《針·傳》將鏡頭對準國醫國藥,讓國醫國藥活在當下,深入全民心中,這是我樂見其成的。”

作爲《針·傳》導演,王智告訴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拍攝這部紀錄片是希望認真梳理鍼灸的歷史和當代影響,客觀呈現鍼灸對身體治療的功效。王智說,《針·傳》拍攝完成後,將首先在歐洲三個國家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播出,用這樣一部作品傳播中國的統文化。“現在很多歐洲國家特別是上述幾個國家特別重視中國的中醫,比如鍼灸在國外有些國家已經納入全民醫保範疇。”王智表示。

“我很贊成《針·傳》拍攝傳統文化,我感覺到、觸摸到國醫、國藥振興和在民族文化傳承弘揚中的重要意義。”著名學者,天府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在開機儀式上表示,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重點包括國學、國樂、國醫、國藥、國術五樣。國學指的是儒釋道爲主的傳統文化;國樂指的是民族音樂,在四川,以蜀派古琴爲代表;國醫,成都的國醫歷史悠久,成都中醫藥大學聲名遠播;國藥,中國的醫藥;國術,傳統的武術,在巴蜀,太極武術源遠流長。

紀錄片《針·傳》成都開機 譚繼和:樂見國醫國藥活在當下

著名學者譚繼和在開機儀式上致辭

譚繼和還即興賦詩一首:“國醫仁術出國手,巴蜀猶自有奇葩,經絡漆俑驚世界,鄒傳金針五大家。”西南民族大學中國文學教授、巴蜀文化著名學者祁和暉也表示,該片有望成爲“國醫學的口述史和鍼灸學的文獻參考片”。

紀錄片主人公之一、成都鍼灸師鄒羣介紹說,自己出身成都中醫世家,1998年拜師臺灣鍼灸大師林奉喜,學習鍼灸,十年前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年近七旬的師父帶着她從臺灣奔赴綿竹災區治病救人,一待就是四個月。之後,又介紹她拜師北京的“神針王”王修身。從兩位師父身上,她學到了濟世爲懷、醫者仁心。

紀錄片《針·傳》成都開機 譚繼和:樂見國醫國藥活在當下

成都鍼灸師鄒羣

“我一直跟隨在王師父身邊,直到他今年2月去世,完成他的遺願後,我才從北京回到成都。我希望在故鄉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中華傳統技藝代代相傳。”鄒羣說。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邱峻峯 攝影報道

編輯 劉豔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