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充分融合儒家文化精髓,合理設置功能區域,建有調解室、法律服務室和綜合辦公室,打造“一體多元”工作模式,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務,確保民間矛盾糾紛、羣衆法律需求可在社區內解決,建成百姓“家門口的司法所”。”田金榮說,調解工作是一件繁雜辛苦、任勞任怨的工作,是一件瑣碎平凡、費心費力的工作,但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就要對得起居民,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

東方聖城網訊(記者劉帝恩通訊員欒雯雯)2016年,鐵塔寺社區按照街道安排部署,根據社區自身定位,打造“民主法治型”社區。在街道的支持下,該社區與區司法局對接協商,最終選定在社區建設高標準的司法行政工作室,將人民調解、法律援助、社區矯正、普法宣傳等司法行政工作職能全部納入司法行政工作室,實現司法行政各項職能在社區的全覆蓋。充分融合儒家文化精髓,合理設置功能區域,建有調解室、法律服務室和綜合辦公室,打造“一體多元”工作模式,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務,確保民間矛盾糾紛、羣衆法律需求可在社區內解決,建成百姓“家門口的司法所”。

做社區居民的“老孃舅”

爲了辦好這個“家門口的司法所”,社區書記田金榮可謂費心又費力。近年來,經過她調解的大小矛盾糾紛600餘起,正因如此,她成了社區居民的貼心人和“老孃舅”。“人民調解工作直接面對羣衆,和羣衆打交道,爲羣衆排憂解難。選擇了這份工作,其實就意味着選擇了責任和奉獻。”田金榮說,只要用對方式方法,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沒有解決不了的糾紛。

今年2月28日,田金榮像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社區,巡查完剛回到辦公室,就聽到社區樓下一陣吵鬧聲,是轄區裏的靳大娘和她二兒媳婦吵了起來。看到這個情況,田金榮立馬過去把靳大娘安頓到大廳座椅上休息,然後向她二兒媳婦詢問情況。“老人的兩個兒子都已去世,老人的日常飲食起居由我照顧。可由於近期我要幫忙照顧剛出生的外孫,便想讓大嫂一起照顧老人。可一聽說照顧老太太,大嫂居然連電話也不接了。”二兒媳婦說,她也有苦衷,可無奈人手不夠。一聽這樣,田金榮勸道:“照顧父母是每個兒女都應盡的贍養義務,你有義務,你大嫂也有義務,誰也不能推諉。你先帶老人回去,我負責聯繫你大嫂。”有了她的承諾,兩人放心地回家了。

經過多次走訪、督促和協調,3月5日,靳大娘的大兒媳、大孫子、二兒媳及孫女兒終於一起坐到了社區調解室。在田金榮的勸說下,幾人最終達成了協議,每家輪流照看老人,事情得到了圓滿解決。半個月後,社區調委會定期回訪,靳大娘的身體已經好了很多,精神狀態也不錯。現在,每次看到田金榮,靳大娘都會緊緊握住她的手說:“閨女啊,謝謝你對我這個老太太的關心,沒有你,我都不知道怎麼活下去。”

調解工作要以理服人

“做調解工作,不僅要和風細雨、耐心疏導、以情感人,更多的是以法爲據、以理服人。”

2015年,轄區內部分小區的樓房正在改造,可在施工過程中,小區居民和施工人員因利益訴求不一致產生了一些矛盾。“田書記,居民和施工人員打起來了。”一天中午,田金榮正在家喫飯時,接到居民打來的電話。她趕緊放下筷子趕去,到達現場後,她分開了激烈爭吵的雙方,並找雙方當事人瞭解詳情。住在該樓頂層的居民反映,施工人員在樓頂作業時,把他家的太陽能弄壞了,屋頂也踩漏雨了;而施工人員則說,太陽能損壞和屋頂漏雨與施工無關。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瞭解到情況後,田金榮心裏有了數,消解衝突關鍵是解決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深入調查,摸清實情。第二天,田金榮找了個師傅去樓頂查看情況,發現確實是人爲的導致太陽能管道損壞,屋頂漏雨處的痕跡有舊也有新。在鐵的事實面前,施工隊負責人當場派人對太陽能和樓頂進行了維修,一場風波到此結束。

“回想起近20年的社區工作經歷,我覺得最有成就感和自豪感的還是人民調解工作。每當調解成功一起矛盾糾紛,我都能感到幸福和快樂。”田金榮說,調解工作是一件繁雜辛苦、任勞任怨的工作,是一件瑣碎平凡、費心費力的工作,但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就要對得起居民,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

付出就有回報,在她的感染下,轄區黨員們自發組建了人民調解員團隊。有了他們的幫忙,社區治理滿意度不斷提高。現在,鐵塔寺社區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上爲政府分了憂,下爲百姓解了難。在鐵塔寺社區,逐漸流傳起這樣一句口頭禪:“心有結,家有難,金榮來了就好辦。”

心有結、家有難,金榮來了就好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