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年,對世界的認識應該更新一輪

若問小巴,這世界上最棒的事情是什麼。

我會說:是有人花錢讓你學習——無數陌生人,督促你的進度,檢視你的成果,指正你的錯誤,最後還會給你一筆“獎學金”。

這樣的好事不多,做媒體算一個。

時代日新月異,必須保持學習。舉例來說,吳曉波頻道創辦時,南沙最大的島嶼是太平島;半年後,南沙最大的島嶼變成了永暑島;如今,南沙最大的島嶼是美濟島……再過一年,誰知道呢?

滯後半年的知識,很可能是錯誤的知識。滯後四年的對世界的認識,又如何呢?

今天,小巴就爲大家盤點一下,頻道創辦四年來,見證的商業世界重要變化。你不妨查漏補缺,看看自己的哪些認識需要更新了。

互聯網下半場

四年前,如果有人問你,互聯網行業最重要的變革是什麼?你還可以回答:從互聯網轉向移動互聯網。

四年後,新的答案應該是:從上半場轉向下半場。

四年前,微信的月活用戶“只有”4億,而如今是10億,網絡人口從PC端向移動端的遷移已經完成——這一過程帶來的用戶紅利恰恰是互聯網上半場的最主要特徵。

下半場還在繼續,誰也說不清它的最主要特徵會是什麼,(王興認爲三大方向是底層高科技、深入產業鏈、全球化)但可以確定的是,流量紅利不存在了,對“深度”的挖掘取代了對“廣度”的搶佔。

上半場的大贏家是BATJ(百度、阿里、騰訊、京東),下半場的新巨頭是TMD(頭條、美團點評、滴滴),同時還有抖音、拼多多等異軍突起。經歷相對平靜的2016-2017,到今年年初,一系列併購大案提醒着人們,暗流依然洶湧。

大咖說

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說這個話,不是說以後大家不會用手機來上網了,而是說如果今天這樣一個公司還沒有成立或者是做大,靠移動互聯網的風口已經沒有可能再出現獨角獸了。

——李彥宏

過去未去,未來已來。

——王興引用錢穆的話形容互聯網下半場

新一線城市

四年前,談及創業夢想,談及經濟中心,人們只知北上廣深。逃離北上廣,又重返北上廣,因爲選項實在少得可憐。

四年後,新一線城市百花齊放,做電商可以來杭州,做手遊可以去成都,物聯網可以去無錫,科技製造可以去東莞……

廣州和深圳依然增速迅猛,北京和上海卻由於政策原因放慢腳步,國家有意塑造更多的中心城市,重慶、武漢、南京、鄭州……就這樣迎來了機會。

2018年年初的城市搶人大戰,便是它們露出獠牙,不甘心久居人下的明證。給戶口、給房子、給錢,不在搶人中爆發,就在搶人中滅亡。

的確,此刻北上廣深是經濟存量最大的城市,或許十年後,北上廣深仍是經濟存量最大的城市,但是這十年之間的經濟增量誰大?造富機會誰多?

新一線城市有話要說。

中國製造2025

四年前(2014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廠商份額,第一是三星,第二是蘋果。

四年後,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廠商份額,前四名都是國產品牌。

數據來源:IDC

四年前,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經歷合資品牌強烈衝擊,市場份額跌至近年最低的38.4%。

四年後,自主品牌一路壯大,市場份額升至43.9%。

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四年時間,中國製造底氣足了許多。

這背後,是2014年底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以及爲此付出的無數努力。除了手機與汽車,還包括航空航天、發電輸電、軌道交通、家用電器等諸多領域。

於是我們看到,今年3月,美國打響貿易戰,意在針對“中國製造2025”——被挑戰者不會坐視我們發展,修昔底德陷阱仍然存在。

要戰便戰,總不能任由美國訛詐。但必須認清的現實,中國製造還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長長的路要戒驕戒躁走下去。

大咖說

全球製造業已基本形成四級梯隊發展格局,中國現在處於第三梯隊,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實現製造強國的目標不會一蹴而就,至少要30年不懈努力。

——工信部部長苗圩

新中產階層

上兩個變化,其實與這個變化互爲因果。

新中產崛起,帶來更多城市的崛起;城市崛起,又造就了更多的新中產階層。

新中產壯大(消費升級),召喚着中國製造2025(產業升級);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又使得新中產階層進一步壯大。

中國的新中產階層,當然不是直到近四年才誕生,但是他們的羣體身份認同,卻是從近四年開始。在這過程中,吳曉波頻道也出了一份力。去年8月,我們推出了第一份新中產報告,點出了這一羣體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特點:新審美、新消費、新連接。

新審美:有清晰的、符合當代商業美學的審美趣味;

新消費:消費帶有明顯的重視體驗色彩,讓自己變得更好;

新連接:善於運用移動互聯網等工具,跳出物理空間的限制,在相應圈層中尋找同好。

而這三點,造就了許多的新經濟模式。

新經濟模式

近四年來迅猛發展的新經濟模式包括: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知識付費,還有仍待驗證的區塊鏈。

有人說2016年是移動支付元年,有人說是2014年,還有人說是2010年。但無論如何,四年前,你出門不敢不帶錢吧?(當時中國移動支付用戶不到1億人)

四年後,小巴完全記不起上一次用現金是什麼時候,變化就這樣悄然發生。

2013年8月,微信上線支付功能,這引發了2014年的移動支付之爭。打車軟件作爲巨頭們的支付入口,也在2014年開啓瘋狂的燒錢大戰,並將共享經濟推到風口浪尖。

一年後,滴滴、快的合併,又一年後,滴滴、Uber中國合併,共享經濟並未因此風平浪靜,反而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甚至共享雨傘紛至沓來。

同時,得益於手機支付的高度普及,知識付費也跨過了它的最大門檻。分答、得到、喜馬拉雅付費音頻等相繼出現,我們也推出了“每天聽見吳曉波”,繼續做着這世界上最棒的事。

關於區塊鏈的未來,小巴還看不清楚,縱然理想豐滿,現實也未免太骨感了一些。但我們願意保持開放心態,繼續學習,如同四年裏一直在做的那樣。

多久之後,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又會更新一輪?

文|巴九靈

來源|微信公衆號: 吳曉波頻道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