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行2018年上半年次級類貸款遷徙率和可疑類貸款遷徙率從2017年末的1.56%和0.71%大幅升至17.27%和34.09%。同時,儘管加拿大豐業銀行以19.99%成爲單一最大股東,但關於該行的真實實控人,外界也有不同解讀

《投資時報》研究員 金麗

儘管中加兩國關係正處於相當微妙的時刻,但位於多倫多鬧市68層高的斯克細亞廣場,更準確地說,是將此地設爲總部的加拿大第三大銀行豐業銀行(Bank of Nova Scotia),還是收到了來自東方的一份禮物,就在後者農曆新年到來前夕。

只經過兩個多月等待,西安銀行日前正式獲得了證監會核發的上市批文,繼而即將成爲中國西部地區首家A股上市銀行。這也是2019年自江蘇紫金農商行(601860.SH)、青島銀行(002948.SZ)後第三家亮相主板市場的銀行。而加拿大豐業銀行恰爲西安銀行的單一最大股東。

事實上,相較於那些難產的同業,西安銀行IPO之路相當順利——始於2017年1月,雖然一度遭遇“中止審查”事件,但排隊靜候兩年便得償所願是個很理想的結果。

不過,鑑於A股市場當前整體環境及該行不良資產高發的狀況,市場人士對西安銀行上市以後走勢及投資者打新收益持審慎態度。

小心駛得萬年船。以搶先一步登陸A股的紫金銀行與青島銀行爲例,截至1月22日收盤,前者6.73元/股表現較上市後高點已回落14.6%,而後者5.95元/股報收則較高點蒸發23.2%。最重要的,兩家銀行市值也只是錄得303.5億元和217.8億元。

股權變動頻繁

每家銀行的上市之路,各有各的曲折。

在西安銀行尋求IPO過程中就曾遭遇“中止審查”事件,之後披露的原因是簽字會計師變更所致,總算是虛驚一場,但也一定程度上延誤了該行的上市進程。此外,其股東變動始終爲市場所關注。

西安銀行的前身爲西安城市合作銀行,由西安市原41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和西安市城市信用合作社聯合社的股東、西安市財政局等9家企業於1997年共同發起設立。1998年,更名爲“西安市商業銀行”;2010年再次更名爲“西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西安銀行”。

2000年—2017年,西安銀行先後進行過八次股權變動,其中在第四次變動中引入了加拿大豐業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兩家境外金融機構。而隨後的第七次和第八次股權變動中加拿大豐業銀行再次增資認股。最終,豐業銀行的持股比例佔到發行前總股本的19.99%,進而成爲西安銀行第一大股東。

招股書顯示,目前作爲西安銀行第一大股東的加拿大豐業銀行(下稱豐業銀行),持股19.99%;第二大股東爲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股15.75%;第三大股東爲西安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西投控股)。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裏。

外界普遍認爲基於第一大股東變更,西安銀行實控人已發生實質性變動。

招股書顯示,2014年3月,西安銀行董事會作出決議通過了《增資擴股方案》。當年4月確定了增資擴股的發行價格爲每股3元,實施增資方案後,該行的註冊資本從30億元增加至40億。其中,豐業銀行和中國菸草總公司陝西省公司分別以貨幣資金增資2.3億股和6億股。上述增資完成後,豐業銀行的持股數從5.6988億股增至7.996億股,持股比例由19%增加至19.99%,成爲該行第一大股東。

然而在發審會上,西安銀行卻最終選擇認定西安市人民政府爲實際控制人。理由是:“本行股東西投控股、西安經開城投、西安城投(集團)、西安曲江文化、長安國際信託、西安金控、西安滻灞管委會及西安投融資擔保基於行政關係、股權關係或協議安排成爲西安市人民政府的一致行動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上述8家股東合計持有該行股份12.11億股,佔總股本的30.28%。

另據瞭解,西安銀行獲批上市的消息甫一傳出,就在當地一些小圈子迅速傳開,部分持有原始股的個人更不斷收到恭喜的問候。

無論對於豐業銀行,還是那些普通的原始股擁有者,這真的意味着藏寶洞的“芝麻開門”?有市場分析人士表示:“不能過於樂觀”。據悉,今年首家上市銀行股紫金農商行在認購階段就有112萬新股遭到棄購,且棄購率遠超中籤率。注意,這也是近兩年上市銀行新股中棄購比例最高者。至於青島銀行的棄購率則與中籤率持平,但在上市第三日就已開板。市場人士就此預計,西安銀行的打新收益“相當一般”。

不良資產高發

《投資時報》研究員經調查後發現,西安銀行自成立以來已經過數次規模較大的不良資產剝離行動。

第一次發生在2007年,將本息合計24.43億元(其中賬面本金19.04億元)的不良貸款轉讓給中國信達陝西省分公司,轉讓價款爲13億元。據瞭解,本次轉讓還得到西安市財政的專項補貼2.3億元。

在2007年不良資產轉讓的基礎上,2009年該行又將本息合計9.51億元(其中賬面本金6.75億元)的不良信貸資產及賬面金額3.26億元的非信貸資產轉讓給中國信達陝西分公司,此次轉讓價格爲3.32億元。同樣,銀行方面又一次得到西安市財政的專項補貼1.68億元。

實際上,2007年、2009年的兩次剝離的都是形成於2006年之前的歷史不良資產。然而也正是由於西安市財政合計近5億元的專項補貼,對於誰纔是該行真正的實控人,外界纔有了不同的解讀。

在賣斷不良資產的同時,該行還頻頻施展財技擴充自身的資本金實力,其中就包括通過財務重組增發新股超過13.14億股,增發價格爲每股1元,最終令增發後的總股本達到30億股。公開資料顯示,參與增發的戰略投資者包括中國信達、豐業銀行和西安財政局,而三方均以現金增資使前者淨資產比例得以大幅提高。

或許緣於未來上市的考量,但更大可能是新的不良資產重新開始凝結,2015年該行再一次將本息合計3.32億元(其中賬面本金2.98億元)的不良信貸資產以2.98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中國長城西安辦事處。此次不良形成時間是在2014—2015年間的次級類貸款。

如歐陽修《賣油翁》中所云:無他,唯手熟爾。西安銀行對不良的剝離顯然已熟能生巧。2016年,其將本息合計3.96億元(其中賬面本金3.51億元)不良信貸資產以3.11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中國信達陝西分公司。此輪不良形成時間是2014—2016年間。而2017年的第五輪不良轉讓更是目標明確——子公司高陵村鎮銀行,這一次將本息合計7446萬元(其中賬面本金6690萬元)的不良信貸資產以3346萬元的價格轉讓。

值得注意的是,高陵村鎮銀行問題高發,此前已經引起監管關注。來自監管層面的信息表明,2017年高陵村鎮銀行涉及的問題主要是:資產、負債總額下滑嚴重,貸款增長過快,壘大戶現象突出,淨利潤下降幅度超10%,資產質量嚴重下滑,不良貸款急劇升高,戶均貸款過高,風險抵補能力嚴重不足,集中度超標現象嚴重;同時對關聯企業(個人)貸款疏於把關,貸款管理混亂,以貸收息進行監管套利,對員工行爲監督和排查不到位,合規問責執行力不強等等。

截至2017年12月31日,高陵村鎮銀行當年淨利潤爲-5942.12萬元。而至2018年上半年,這家村鎮銀行因信用風險暴露以及貸款集中度超標,同業融出規模超比例等具體問題,繼續虧損11.05萬元。

2019年1月14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推進農村商業銀行堅守定位 強化治理 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的意見》。雖然西安銀行主體不屬於農商行序列,但其控制的高陵村鎮銀行卻在該文件政策規範的指向中,尤其關於“機構不出縣(區),業務不跨縣(區),關注服務本地,下沉服務重心,當年新增可貸資金主要用於當地”的原則,顯然是一條“紅線”。

另據招股書同步顯示,西安銀行2015年末—2017年末及2018年上半年末不良率分別爲1.18%、1.27%、1.24%和1.20%。必須警惕的是,該行2018年上半年次級類貸款遷徙率和可疑類貸款遷徙率較2017年末大幅上升,即分別從2017年末的1.56%和0.71%上升到17.27%和34.09%。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頗有意味的是,資產質量不佳似乎並未影響該行的薪酬水平。2017年末該行高層人均薪酬達134.98萬元,中層人均薪酬達50.92萬元,普通員工人均薪酬爲14.01萬元,均遠高於當地平均薪酬水平。數據顯示,陝西省2017年平均薪酬爲6.74萬元,西安市平均薪酬稍高,計7.78萬元,而西安銀行全員平均薪酬正是西安市的2倍多,計16.14萬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