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想一想,請忘了你是個家長,退回到10歲當小孩時,如果你的娘寫了一篇10萬+文章,《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長大》:。你這麼可能只用“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讓他用喜歡的方式長大“一種方法,去教育這四種不同的孩子。

1

媽媽你要轉這種文章,我就只好把你拉黑了

“這篇文章,題目這麼過分,居然還有10萬+!”

什麼什麼?什麼文章這麼會取標題?讓我看看!”我的職業好奇心大發。

“雖然我還沒看這篇文章,但這種標題的文章你可千萬不要轉,就是我不把你拉黑,我們同學也要把我拉黑了。”

我捧起手機一看,《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讓他用喜歡的方式長大》。

我和花生妹妹接着探討:

“我們先都不看,猜猜看,這篇文章裏說的會是什麼?”

“小朋友喜歡的,不見得是對她最好的?”花生妹妹想了10秒鐘。比如說我最喜歡喫冰淇淋,但是我6歲時有一次喫太多了,第二天就發高燒了。”

“嗯,很有道理。其實不僅僅是小朋友,大人也是這樣的。你讀了很多心理學書,一定知道人性的弱點吧?人性是喜歡偷懶的,不喜歡喫苦受累,如果任憑自己偷懶,人就慢慢廢掉了。”

“對呀,比如我不喜歡數學,做數學題也很累,但是如果我不好好學數學,我的成績就會變差,那麼拿到考試卷,我還是會不開心。”

“你很有悟性。這就是短期快樂和長期快樂之間的矛盾。我們現在付出辛苦,是爲了未來長期的快樂,如果選擇偷懶,眼前雖然看起來輕鬆,但這種快樂是不能持續的,也是很膚淺的,你最在乎的長期目標就實現不了,也失去了長期快樂的機會。所以,這個標題不太準確,或者說是偷換概念,喜歡有兩種,一種是真正喜歡,長期喜歡;一種是以爲自己喜歡,其實只是懶癌發作,到最後還是不喜歡的。不管怎麼,還是要讓你們用真正喜歡的方式長大的。”

“是呀,花生的座右銘就是喫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不過這會兒他在西安玩的開心,我卻還要在學校裏無聊的學習。”

“哈哈哈,你知道的,花生的座右銘是他自己選的。他參加的是學校組織的“少年遊”,因爲喜歡歷史,自己選的去西安進行歷史文化考察,雖然也是旅行,但也不都是玩,事先要做功課,事中要做筆記,回來要做調查報告。這樣玩起來,其實更有趣。”

我想了想,又補充了一句,“當然,也不能爲了未來,完全放棄今天的快樂,不然不光光是做小孩沒意思,做人更沒意思。做人,做事,也要講究平衡,千萬不要走極端。

叮咚,今天的說教時間額度用完。

我乖覺地收了口。

面對兩個步入青春期的小朋友,一週最多隻能說教一次,一次最多5分鐘,還要看看他們臉色心情,天時地利人和,纔行的通。

2

自己逼自己,可以!別人逼自己?做夢!

我把這篇關於廢掉孩子的最好方法的文章從頭到尾看完了,內容和我們猜測的差不多。

只是,這個作者,如果真的有孩子,孩子一定是8歲以下,任家長蹂躪的時期吧。如果她像我這樣,家裏兩個半大不小的孩子,即使爲了追求閱讀量,也會慎之又慎的——

別說寫了,就是轉轉,孩子也是會把家長拉黑的。

做人啊,重要的是換位思考,孩子也是人,兒童心理學的基礎是人類心理學,教育孩子,首先需要家長站在孩子立場上考慮問題。

想一想,如果你的孩子寫了一篇10萬+文章,《廢掉一個媽媽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她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你看到這個標題,會不會心頭飄過一萬個草泥馬?

再想一想,請忘了你是個家長,退回到10歲當小孩時,如果你的娘寫了一篇10萬+文章,《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長大》:

你看到這個標題,會不會眼裏刷刷刷飛出一萬把匕首,恨不能直接和你娘友盡絕交。

但是你轉念一想,理性佔了上風,你還要你娘交學費,還要喫你娘做的飯,但是你心裏埋下了一顆種子:哼哼,我現在是寄人籬下,沒辦法,以後我一旦獨立,一定馬上和這個家庭脫離關係,再也不鳥我媽,馬上,立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能認爲孩子小,就不把他當人啊。

反對孩子喜歡的東西,一開始你就輸了。

因爲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人,人性的設定就是:沒有人願意自我被否定,被逼迫。

即使你要逼迫孩子,也得講點技巧,要讓他認爲這是他自己的選擇,是他自己要逼自己的,是他自己喜歡逼自己。而不是站在他身後嗶嗶,我都是爲了你好。”

人啊,最恨的就是別人逼自己。自己逼自己?那完全可以。

爲啥老闆這麼愛上班,愛996。大多數員工卻不喜歡上班,更討厭996?

因爲老闆是自己逼自己,員工卻是老闆逼的呀。

堅持也是如此,自己喜歡的事怎麼都能做下去,自己不喜歡的事怎麼都不行。就是好不容易堅持下去了,對身體也不好。

這不是我說的,是小說家村上春樹說的,他寫書也堅持了,跑馬拉松也堅持了,都挺成功,從小都沒家長和老師逼他,都是他逼自己的。

他還說:意志之類,恐怕也與堅持有一丁點兒瓜葛。然而無論何等意志堅強的人,何等爭強好勝的人,不喜歡的事情終究做不到持之以恆;做到了,也對身體不利。

算了,我還是選擇身體好。

只是要自己和孩子辨認清楚,對某些無法堅持的事情,是自己真的不喜歡還是想偷懶。

3

廢掉一個家長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迷信單一的教育方法

一個家長一開始就站到孩子的對立面去,很危險,親子關係搞僵了,還談什麼教育呢?談暴政還差不多。

你逼着孩子做這做那,如果孩子不反抗照單全收,說明孩子沒主意沒個性也無法堅持自我,長大也未必有出息;如果孩子有個性,有主見,能堅持自我,那麼他肯定不會全聽你的,那你逼他也沒用。

你說你說,這個家庭教育工作還怎麼可能開展得下去呢?

教育這件事很複雜,不是家長一廂情願,覺得得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自己怎麼做對孩子好就怎麼做,而是要看不同孩子不同的個性和反應的。

有的孩子很有個性,言行一致:

你逼我?好啊,我死給你看。

有的孩子很有個性,言行不一致:

你逼我?好啊,你在的時候我敷衍一下,你不在的時候我肯定不練,我還會想辦法把鋼琴譜子都藏起來讓你找不到。

有的孩子個性不強,言行一致:

我喜歡什麼,我不知道,我不喜歡什麼,我也不知道,媽媽,你爲我做主吧。

有的孩子個性不強,言行不一致:

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我都沒主意,媽媽,你幫我選吧……啊,你選鋼琴?我不喜歡鋼琴。

你這麼可能只用“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讓他用喜歡的方式長大“一種方法,去教育這四種不同的孩子?

而且,千萬不要來問我,哪種類型的小孩,長大後會更優秀。

誰說的每個小孩都不喜歡上學,不喜歡學習?

我可以馬上給你舉出100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包括我自己小時候,我不喜歡上學,但是喜歡學習,特別是自學。

還有花生妹妹的好友同學小雨,她在鉛筆盒裏放了一張座右銘:人醜就要多讀書。她狂愛學習,這次期中考就考了全班第一。

小雨喜歡用讀書的方式成長,而她媽媽說,不行,不能以孩子喜歡的方式成長,因爲這樣會廢掉她,所以,不許讀書,不許好好學習?!

上學和學習也不是一回事,花生妹妹喜歡上學,但是對於學習就不那麼狂熱。因爲上學又不是光讀書,還可以和朋友一起混啊。

教育很靈活,不是一個方法適合所有人,也不是一個方法適合一個人的所有時期。

如果只迷信和堅持一種教育方法,這樣纔會廢了孩子同時廢了家長。

條條大路通優秀,沒人把你逼到死衚衕,只有家長自己把自己逼到死衚衕啊。

4

父母不是萬能的,孩子也不是你的私有財產

很多家長的教育焦慮,其實來自於一種迷之自信:自己是孩子的天與地,自己能決定孩子的未來。

其實,千萬不要太誇大父母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當然,學校教育的影響就更小了。

如果你看過一本著名的教育書,叫做《教養的迷思》,就知道這個作家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問題,又給了一個著名的答案。

問題是:“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久的影響嗎?”

答案是:“沒有。”

當然,做家長的聽了,也不用很幻滅,這也只是教育理論裏的一條理論而已。

這條理論最大的意義就是教給父母:我們要謙遜,不要以爲自己就是孩子的天與地。

當然,如果我們一意孤行,倒是很有可能成爲孩子發展的天花板。

理論並不可怕,理論就是一種藥而已,對於不同的孩子,需要對症下藥。

如果你妄想用一種藥去包治百病,你就死定了。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說過因材施教,每個小孩都是獨特的,在普遍人性的基礎上,又有着自己的個性。

家長首先需要做的,是學會尊重。

你的孩子是你生的,卻不屬於你。不是你想怎麼塑造就怎麼塑造,想逼着他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

抱着我都是爲你好這種想法的人,很危險啊,到最後會成了像《權力的遊戲》裏,龍媽那樣屠城的暴君。

或者,在你爲了“優秀”和‘強者’的目標,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過程中,還沒被彼此逼瘋,就先被對方拉黑了。

是適者生存,從來不是強者生存,不然恐龍是怎麼滅絕的?千萬不要歪曲達爾文的進化論。

在家裏做強者也會失敗,你強可以啊,我也可以不鳥你,你自己去和自己玩吧。

每個家長,在立志讓孩子成爲一個所謂“優秀的人”,所謂的“強者”之前,至少先做到一個底線吧—— 心態正常就是這條底線。

而人和人的一切正常關係,都是從尊重彼此開始的。

孩子雖然小,孩子也是人。

安柏的新書《不完美,更幸福——跳出家庭與事業平衡的陷阱》目前正在噹噹、京東和天貓店熱銷中。

噹噹網購買鏈接

也可打開手機淘寶在天貓上搜索《不完美更幸福》即可獲得鏈接。

生活是一座好玩的大花園

↓↓↓

花生地主人簡介:

安柏

北大MBA

曾在央企和通用電氣

從事多年管理工作

現在是一個愛旅行的家庭主婦

同時還進行成長教育的寫作

願和你一起

把此時此地

過成詩和遠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