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說:所有殺不死我的,都會讓我變得更強大。

“壓力”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各處,工作、學習、家庭、交際……方方面面都會有它的身影。壓力對我們影響有哪些呢?心情抑鬱、睡眠障礙,甚至脫髮,暴飲暴食。但是有些情緒的反應和身體的反應,很難讓你聯想到“壓力”,例如:警覺、興奮、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心跳加速,或者是阿爾茨海默病。

當我們面臨壓力的挑戰,陷入逆境的時候,應該怎麼做?臨牀心理學家、認知神經科學家伊恩·羅伯森教授潛心研究了40年,《挑戰:壓力如何塑造我們》一書提出了對抗壓力、利用壓力、轉化壓力的“治癒”方法。

思維挑戰

思維挑戰和社交會將大腦帶到一個最理想的喚醒區域中去,而且就是這種持續的喚醒狀態保護着我們的大腦不會患上癡呆症。當我發現認知儲備的四種組成成分——教育、智商、需要動用心智的工作以及心理活動——合力運作時便能將患老年癡呆症的風險降低一半時,我對上述假說進行測試的動機便是想將這一結論進行推廣。沒有任何一種醫學療法或任何一種藥物能夠產生一點那樣的療效。它們具備着異乎尋常的巨大效用,但如果我要將它們投入使用的話,我就應該先清楚它們的運作機制。

精神挑戰非常重要,而且適度的挑戰能讓你變得更聰明。當然,這裏面也有問題存在,那就是當壓力不斷增加的時候,我們就會被推擠到覺醒臨界點:這樣的話,去甲腎上腺素水平會變得過高,一些類似皮質醇的破壞性壓力激素就會進入我們的大腦和全身。所以精神挑戰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位於覺醒的倒U形曲線的頂點而不會超越這個點。

我們已經發現了挑戰與壓力會共享同一種非常相似的身體知覺反應,但我們的大腦會將這種感受轉化爲另外一種。挑戰會讓你變得更聰明,而壓力會讓你變得更愚鈍。我們可以將壓力定義爲某種超越了你的能力並且需要你全力去思考與應對的要求。相比不需承受重壓的人,處於長期重壓之下的人一般都會有着更差勁的記憶力和認知能力。而且處於長期重壓之下的人患上癡呆症的風險也會相應增高。

這樣看來,壓力似乎並沒有增加我們的認知儲備,反而起到了一個削弱的作用。所以挑戰與壓力的界限到底在哪裏呢?會不會存在着一種良性的壓力呢?

良性壓力

如果“沒有殺死我的東西會讓我變得更強大”能在一些人身上應驗,那麼他們一定會對發生在自己生命中的事情有着強烈的控制感,即使那種控制感是有限的。壓力,對有些人來說,只有在自己可以對它保留一些控制感的時候,它才能被稱爲一種“良性”的東西。

但這裏也有一個與認知儲備相關的關鍵點:這種大腦思維上的改編意味着激烈而持久的大腦額葉活躍性。而這樣就會降低與壓力相關的大腦主要情緒中心杏仁核的活躍性。所以通過對能造成壓力的事件進行“重新評價”,不光是設法降低了自己的焦慮感和憤怒感,同時還鍛鍊了自己的大腦額葉。

如果你對一些事件有着更爲強烈的控制感的話,那麼我們推測,這可能就會造成你會更喜歡將腦海中一些壞的、有壓力感的事件進行改編。這種持續不斷的改編就會讓你運用到自己的額葉功能——與我之前發現的能夠幫助老年人保持自己思維敏銳度的“認知強化”原理相似。

將這種壓力視作“良性”可以讓事情變得不那麼絕對。比如你的人生伴侶患上中風,它本身是件令人心情沉重的事,也會造成你的壓力。而與家人產生衝突也是件很痛苦的事。但這些壓力會迫使你提高自己的思維活躍程度,所以說它其實也存在着一些潛在的良性方面的特徵。這些壓力着實是種挑戰,而且挑戰——如果你的心態良好的話——能增強你的大腦思維,因爲它會迫使你的大腦進入一種活躍模式,強化你的認知能力。

認知強化

當一個人的性格正在形成的時候,在這一人生階段中都進入一種自我探索階段,他們想要努力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達成心靈的和解。它就像是對“自我”這一軟件的大規模改寫,而且對很多人來說,這項工作也許永遠沒有停歇的那一天。但有件事或許又是令人欣慰的,那就是:這種事實上永遠無法停止的“重寫”是發生在我們的大腦額葉部位的。這種對大腦額葉自我認識系統和自我反射系統持續不斷的鍛鍊,可能正好是種強有力的刺激——能夠經年累月地激發去甲腎上腺素的反覆釋放,從而對認知功能產生這種積極作用。換句話說,對慘痛的經歷進行思考,可能正好就起到了強化認知的作用。

所以,是的,沒能殺死我的東西能讓我的認知能力變得更爲強大,有了更強大的認知,我就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也就能夠更好地應對壓力,因此也就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強的控制感。對我們形成了挑戰的問題其實就是一種精神刺激,它能讓我們的大腦產生大量強有力的“修復性”化學物質——去甲腎上腺素,從而修築起我們的認知儲備,給予我們足夠的思維能量去更好地解決新出現的問題。

個性堅毅

想象一個裝滿了冰水的小桶。讓你把一隻手放進去,然後讓你儘可能久地保持這種狀態。當你把手放進去的時候,桶裏尚未化開的冰塊會發出一陣細微的撞擊聲,接着你的整個前臂就會被一種冰凍感包圍。這種冰凍的衝擊力隨後會慢慢變成一種抽痛。請問你可以堅持多久呢?

這種“冷加壓測試”就是用來測量你對疼痛的忍耐程度的。在人生初期他們從未經歷過艱辛的生活,要是他們把手放在冰水中的話,那他們所能堅持的時間肯定會比以前經歷過適度艱辛的生活的人要短很多——他們根本無法忍受身體上的疼痛。對在過去的生活中經歷過沉重苦難的人,情況也是一樣的。所以說,對“沒有殺死你的東西”會讓你的意志變得更頑強這種事,其實是存在着一個臨界點的。它不僅是指身體上的疼痛,還有那種精神上的疼痛,比如失敗感和焦慮等。

“沒有殺死你的東西”能給你一個至關重要的經驗教訓:大多數時候,困難的時期總是會過去的。如果你總也沒機會得到這個教訓的話,那麼即使是一些很小的事,比如把你的手放入冰水所造成的那種疼痛,都會讓你覺得它是一個威脅而不是一種小小的不適:但生活並不會提前給世界上所有像喬這樣的人一些真正的心理或生理創傷,那他們又怎麼能去得到這些經驗教訓呢?而且因爲被疼痛“擊敗”所造成的失控感是一種很可怕的想法,它會加重你的焦慮,並且還會進一步削弱你在面對疼痛時的頑強精神。

如果在過去的時光中,在你身上曾發生過一些很嚴重的事,但你已經順利地從那種境況下走了出來,那麼與壓力相關的所有想法、焦慮及身體反應對你來說便不會是陌生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會知道最終一切都將回歸正常生活軌道。從心理學上來說,這就好比給你打了一種能預防疾病的疫苗:你的身體曾被暴露於一些已經被削弱了或死亡了的細菌或病毒面前,然後它就此產生了抗體,從此你便能用它來防禦更爲真實的人生境遇。

伊安·羅伯森在《挑戰:壓力如何塑造我們》一書裏,科學地解釋了壓力是什麼,又闡述了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壓力帶來的挑戰。他結合了心理學、神經學和大腦科學,通過各種測試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了我們生活中的壓力。

伊安·羅伯森的壓力研究富有啓發性,針對我們怎樣和爲什麼應對壓力的問題,對於指導我們怎樣生活,提供了真正實際的好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