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畫家,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畢加索、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藝術養料,德國和法國的一些藝術家也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啓發。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蒙克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和獨特風格的畫家。他從十七歲立志從事藝術創作,到1944年1月以八十歲高齡去世的六十三年間,創作了一千七百多件油畫作品、大量的素描和速寫習作,以及八百件不同主題的版畫,多彩的技法,洋溢強韌精力。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蒙克的藝術作品,給我們感受最強烈的特徵,是他透過風景、勞動者、肖像和自畫像,深刻地表現了從生的不安到愛的焦慮,以及死的恐懼到生的受容。他的繪畫同樣具有丹麥劇作家易卜生的冷峻和透入人心的影響力;而他執意刻畫生命的愛慾痛苦與死亡恐懼,反映北歐人對生命的焦慮感。我們從蒙克的繪畫中,可以感受到人面對無法抵擋的性的力量時之無助,生命的神祕、性的焦慮替代美學上的浪漫式的恐懼。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思春期》、《接吻》、《吶喊》等都是蒙克的名作。《接吻》觸及生命的本質與愛的內涵;《吶喊》表現突然的刺激改變我們一切的感覺印象,畫中橋上吶喊的人,凹陷的面頰仿如骷髏頭,背景火與血的色彩像漩渦般染紅天際,我們永遠無法知道那人爲什麼尖叫,如此,這幅畫更加使人感受到不安。在《吶喊》後的第二年他畫了《思春期》,端坐牀邊的裸體少女,長髮垂後雙手擺在膝間,顯示出少女心中不安的焦慮。他的畫風深具表現主義特徵,也含有神祕主義和象徵主義的色彩。受到當時德國“橋派”年輕藝術家熱愛。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1879年 蒙克爲成爲一名工程師而進工學院唸書。然而,頻繁的患病中斷了他的學業。

1880年 蒙克爲了成爲一名畫家而離開工學院。

1881年 蒙克考進了奧斯陸皇家藝術和設計學院,他的老師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爾頓(Julius Middelthun)和自然主義畫家克里斯蒂安·克羅格(Christian Krohg)。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1885年 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開始顯示出法國畫家的影響;一開始是印象派,接着是後期印象派,然後是新藝術造型。蒙克的繪畫儘管風格上是後期印象派的,但在主題上卻是象徵派的,蒙克的繪畫內容在於刻畫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現實。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1892年 蒙克應邀參加柏林藝術家聯盟在11月份舉行的畫展。蒙克的繪畫成了苦澀的爭論對象。畫展在一星期後結束。在柏林,蒙克成了一個國際圈子裏的一員,裏面有作家、藝術家和評論家,包括挪威劇作家亨利·易卜生(Henrik Ibsen),和瑞典戲劇家奧古斯特·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1892年 至1908年,蒙克的大部分時間在巴黎和柏林度過,他在銅版畫,石版畫和木版畫上出名了。在世紀之交期間的柏林,蒙克開始用新的素材(照相、石版印刷和木版畫)憑記憶來複制他過去的作品。1908年秋,他的焦慮變得深刻並在丹尼爾·賈可布遜博士的診所住院接受治療。醫院裏施行的休克療法改變了他的個性。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在1892年 至1908年間,蒙克的大部分時間在巴黎和柏林度過,他在銅版畫,石版畫和木版畫上出名了。在世紀之交期間的柏林,蒙克開始用新的素材(照相、石版印刷和木版畫)憑記憶來複制他過去的作品。1908年秋,他的焦慮變得深刻並在丹尼爾·賈可布遜博士的診所住院接受治療。醫院裏施行的休克療法改變了他的個性。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1909年蒙克回到挪威,更多地表現出對大自然的興趣,他的作品變得更富於色彩,減少了悲觀的成分。在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出生於挪威勒滕,1944年1月23日死於奧斯陸附近的艾可利(Ekely)。蒙克是挪威表現主義油畫家,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1940年4月9日,德國納粹軍隊侵攻挪威十四天後,畫家蒙克留下遺書:“這個房屋和全部作品,捐贈給奧斯陸市。”1963年奧斯陸市興建的蒙克美術館正式開放,館中收藏有蒙克的一千件以上作品、照片原稿和個人資料。這些豐富的藝術收藏,不但提供後來藝術學者作學術研究,也經常外借巡迴世界各大都市展覽。因此也促使蒙克的藝術在近年來受到極高的評價。本書除了介紹其藝術生涯和一生主要代表作之外,同時選譯一位德國學者史尼德研究蒙克的專著,以“病中的孩子”爲主題的蒙克藝術論著,提供讀者更深入瞭解蒙克的藝術。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愛德華·蒙克藝術歷程

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於挪威雷登,在克里斯蒂安尼亞(現在的奧斯陸)長大。是畫家雅各布·蒙克(Jacob Munch,1776-1839)和歷史學家彼得·安德烈·蒙克(Peter Andreas Munch,1810-1863)的親戚。蒙克的母親勞拉在1868年死於肺結核,母親死後小蒙克由父親克里斯蒂安·蒙克單獨撫養。蒙克的父親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們灌輸了對地獄的根深蒂固的恐懼,他一再告訴他們, 如果他們在任何情況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們就會註定被投入地獄,沒有任何寬恕的機會。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父親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外一個兄弟和蒙克最喜歡的姐姐蘇菲在1877年也死了。蒙克的一個妹妹在小時候就被診斷爲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體弱多病。蒙克的五個兄弟姐妹中只有安德烈結過婚,但在婚禮後不過數月也死了。眼看着身邊的雙親和骨肉兄弟接二連三地不斷死去,這對蒙克的精神打擊是很厲害的,一個悲痛尚未過去,另一個悲痛接踵而至。這已經超過了精神打擊,而是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死亡的殘酷烙印永遠地刻在了蒙克年輕而敏感的心靈深處,當年蒙克的心態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這大概就是爲什麼蒙克的作品壓抑又悲觀的原因了。蒙克後年說:“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並且他們伴隨我一生。”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1879年,蒙克爲成爲一名工程師而進工學院唸書。然而,頻繁的患病中斷了他的學業。1880年,蒙克爲了成爲一名畫家而離開工學院。1881年,蒙克考進了奧斯陸皇家藝術和設計學院,他的老師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爾頓(Julius Middelthun)和自然主義畫家克里斯蒂安·克羅格(Christian Krohg)。1885年,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開始顯示出法國畫家的影響;一開始是印象派,接着是後期印象派,然後是新藝術造型。蒙克的繪畫儘管風格上是後期印象派的,但在主題上卻是象徵派的,蒙克的繪畫內容在於刻畫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現實。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1892年,蒙克應邀參加柏林藝術家聯盟在11月份舉行的畫展。蒙克的繪畫成了苦澀的爭論對象。畫展在一星期後結束。在柏林,蒙克成了一個國際圈子裏的一員,裏面有作家、藝術家和評論家,包括挪威劇作家亨利·易卜生(Henrik Ibsen),(蒙克爲易卜生的幾個劇本設計了佈景)和瑞典戲劇家奧古斯特·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

在1892年至1908年間,蒙克的大部分時間在巴黎和柏林度過,他在銅版畫,石版畫和木版畫上出名了。在世紀之交期間的柏林,蒙克開始用新的素材(照相、石版印刷和木版畫)憑記憶來複制他過去的作品。1908年秋,他的焦慮變得深刻並在丹尼爾·賈可布遜博士的診所住院接受治療。醫院裏施行的休克療法改變了他的個性。1909年蒙克回到挪威,更多地表現出對大自然的興趣,他的作品變得更富於色彩,減少了悲觀的成分。在納粹統治期間,蒙克的作品被貼上了“頹廢藝術”的標籤,從德國的各個美術館撤了下來。這對(反納粹主義的)蒙克來說是很傷心的,因爲他把德國看作爲他的第二祖國。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在蒙克的畫家生涯中,他多次改變他的藝術風格。在1880年代,蒙克是自然派(比如《漢斯·耶格的肖像》)和半印象派(見《拉法耶特大街》)。 1892年,蒙克樹立了具有他自己特徵的綜合派原始畫風(比如《憂鬱》),在此色彩成爲一種象徵,一種具有承載功能的元素(比方說《吶喊》)。1890年代,蒙克傾向於選擇景深較淺的作畫空間,他經常把畫中的人物安置在前臺。蒙克一直想表現人物的內心和心理狀態,出現在他畫中的人物做出一種能最形象地表現這種狀態的姿勢(見《灰燼》),這種安排給蒙克的畫帶來一種好像人物、空氣、記憶、動作和時間在一霎那全被凝固了的感覺,那也許正是人物的內心活動達到頂峯的一瞬間。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蒙克所畫的人物猶如一出舞臺劇的各個角色(就像《病室裏的死亡》),很可能每一種特定的姿勢代表一種特定的情緒,類似於某種身體語言。由於蒙克所畫的人物都承擔着表現一種特定心理狀態的使命(以《吶喊》爲最有名),所以他創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現實的。蒙克堅稱,印象派並不適合於自己的藝術。蒙克對描寫現實的任意一個斷面不感興趣,他所要描寫的是那種充滿了情緒內涵的,具有巨大的傳神力的狀態。爲了達到這個目的,蒙克殫精竭慮地構思,他的作品創造了緊張的氣氛。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蒙克在他過80歲生日後一個月的1944年1月23日,於奧斯陸附近的艾可利(Ekely)與世長辭。他向奧斯陸捐贈了1000幅油畫,15400張版畫,4500件素描和水彩畫,還有6件雕刻作品。後來爲紀念蒙克,建造了蒙克美術館。蒙克美術館對蒙克作品的收藏量爲世界第一。位於奧斯陸的國立藝術畫廊收藏了蒙克的一些油畫作品。奧斯陸“大陸酒店”(Hotel Continental)裏的“Dagligstuen”酒吧藏有不少蒙克的版畫精品。

風格特點

愛德華·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戀愛、恐怖和寂寞等爲題材,用對比強烈的線條、色塊、簡潔概括誇張的造型,抒發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他的畫風是德國和中歐的表現主義形成的前奏。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愛德華·蒙克的早期油畫《病孩》、《在靈牀旁》、《母親之死》,多是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的回憶。1890年的油畫《聖克盧之夜》和1892年的油畫《卡爾.約翰街的夜晚》標誌着他風格的轉折,顯示出他表現主義畫家的特質。9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春情》和《吶喊》,前者描繪人對幽閉的恐懼,後者刻畫人對孤獨與死亡的恐怖感。他於1894年開始從事版畫創作,在木刻、石版、銅版畫方面,都有獨特的創造。他的版畫題材多取自於油畫,其中以《生命》組畫最爲出色,被他自己稱爲生命、愛和死的詩歌。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在愛德華·蒙克的畫家生涯中,他多次曾改變藝術風格。在1880年代,愛德華·蒙克是自然派和半印象派。1892年,愛德華·蒙克樹立了具個人特色的綜合派原始畫風,在此色彩成爲一種象徵,亦是種具有承載功能的元素。1890年代,愛德華·蒙克傾向選擇景深較淺的作畫空間,他經常把畫中的人物安置在前臺。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愛德華·蒙克一直想表現人物的內心的心理狀態,出現在他畫中的人物呈現了最能表現這種狀態的姿勢,這種安排讓愛德華·蒙克的畫帶來一種好像人物、空氣、記憶、動作和時間在一霎剎那間凝固的感覺,那也許正是人物內心活動達到頂峯的一瞬間。

愛德華·蒙克所畫的人物,猶如舞臺劇的各個角色,很可能每種特定的姿勢就代表一種特定情緒,類似於某種身體語言。由於愛德華·蒙克所畫的人物都承擔着表現一種特定心理狀態的使命,所以他創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現實的。愛德華·蒙克堅稱,印象派並不適合於自己的藝術。他對描寫現實的任意一個斷面也不感興趣,他要描寫的是那種充滿了情緒內涵的,且具有巨大的傳神力的狀態。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愛德華·蒙克殫精竭慮地構思,他的作品創造了緊張氣氛。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吶喊》藝術分析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吶喊》是挪威印象派畫家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之一。畫面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表情,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有人認爲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這幅畫是表現主義繪畫著名的作品。

蒙克自己曾敘述了這幅畫的由來: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在我的下方是峽灣。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太陽正落山——雲被染得紅紅的,像血一樣。

“我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彷彿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我畫下了這幅畫——畫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樣的雲。——那些色彩在尖叫——這就是‘生命組畫’中的這幅《吶喊》。”(Thomas M.Messer著《愛德華·蒙克》,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頁。筆者譯。)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這套組畫題材範圍廣泛,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爲基本主題,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畫《吶喊》,是這套組畫中最爲強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這幅畫上,蒙克以極度誇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這幅畫上,沒有任何具體物象暗示出引發這一尖叫的恐怖。畫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從我們身邊走過,將要轉向那伸向遠處的欄杆。他捂着耳朵,幾乎聽不見那兩個遠去的行人的腳步聲,也看不見遠方的兩隻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則,那緊緊纏繞他的整個孤獨,或許能稍稍地得以削減。這一完全與現實隔離了的孤獨者,似已被他自己內心深處極度的恐懼徹底征服。這一形象被高度地誇張了,那變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畫式的。那圓睜的雙眼和凹陷的臉頰,使人想到了與死亡相聯繫的骷髏。這簡直就是一個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瘋子畫的”,蒙克在該畫的草圖上曾這樣寫道。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在這幅畫上,蒙克所用的色彩與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關聯。雖然藍色的水、棕色的地、綠色的樹以及紅色的天,都被誇張得富於表現性,但並沒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實性。全畫的色彩是鬱悶的:濃重的血紅色懸浮在地平線上方,給人以不祥的預感。它與海面陰暗處的紫色相沖突;這一紫色因伸向遠處而愈益顯得陰沉。同樣的紫色,重複出現在孤獨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頭部,則留在了蒼白、慘淡的棕灰色中。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畫中沒有一處不充滿動盪感。天空與水流的扭動曲線,與橋的粗壯挺直的斜線形式鮮明對比。整個構圖在旋轉的動感中,充滿粗獷、強烈的節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傳達着那一聲刺耳尖叫的聲音。畫家在這裏可以說是以視覺的符號來傳達聽覺的感受,把悽慘的尖叫變成了可見的振動。這種將聲波圖像化的表現手法,或許可以與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與能量的圖像化表現相聯繫。蒙克在這裏,將那由尖叫所產生的極度的內在焦慮,轉化爲一種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將其畫面上的情感表現幾乎推向了極致。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人物影響

歷史發展

在當時哲學和美學思潮影響下,他努力發掘人類心靈中的各種狀況,表現疾病、死亡、絕望、情愛等主題。因此,他的創作有“心靈的現實主義”的稱號。由於受到保守勢力的攻擊,很快被封閉,但對德國青年畫家以很大的刺激,推動了表現主義運動的產生。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思想傳播

愛德華·蒙克通過主題來表現他切身經歷的對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每一幅畫都無與倫比地強烈地傳達着畫家的感覺和情緒,被描繪的具體對象的細節被簡化,而情緒則被誇張,對象本身成爲一種所要表現的情緒的載體,雖然它們依然還是具象的。這些畫具有永恆的震懾心靈的力量。在這一切的背後,我們還可以看見那個“世紀末”的景象,那種迷途的慾望深淵和無法逃脫的死亡陰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無奈交織在一起。愛德華·蒙克作品的驚人表現力量來自於對藝術家內心世界的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愛德華·蒙克的畫是用整個心靈來創作的。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人物評價

愛德華·蒙克的作品筆觸大膽奔放、色彩豔麗豐富,但卻給人強烈的刺激感,充滿着緊張不安、壓鬱悲傷的情緒。愛德華·蒙克所描繪的世界是人類複雜的精神世界,他刻意表現死亡、憂鬱和孤獨,描寫上世紀末的藝術家在充滿矛盾與痛苦的現實中,其孤獨的心靈對人生產生的懷疑和焦慮。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藝術史家稱愛德華·蒙克爲“世紀末”的藝術家,因爲他的作品反映了歐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在愛德華·蒙克生活的時代,再沒有別的藝術能夠像他那樣深入到人的靈魂之中,把那心靈的美與醜一併展現給世人。也沒有人敢於他那樣赤裸裸地描寫人類本能的醜惡,使善良與罪惡並存,讓美麗與醜陋共生。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生平:1863年12月12日生於挪威洛騰埃達斯布魯克;1944年1月23日卒於奧斯陸斯科延艾克利

藝術特色:畫家與版畫家;對心理與情緒主題的強烈表達;德國表現主義的先驅,影響巨大

代表作:《尖叫(吶喊)》1893(藏於挪威奧斯陸國立美術館);

《愛與痛(吸血鬼)》1893—1894(藏於挪威奧斯陸蒙克博物館);

《灰燼》1894(藏於挪威奧斯陸國立美術館);

《聖母瑪利亞》1895—1902(藏於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生命之舞》1899—1900(藏於挪威奧斯陸國立美術館);

《病孩》1907(藏於英國倫敦泰特藝術收藏館)

那色彩彷彿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

投稿、合作、建議 請私信!歡迎提供優質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