胳膊上的這個穴位,能通經散瘀止痛,治肘臂疼痛攣急

圖解手五里穴位的位置

【手五里穴的位置】位於人體的臂外側,當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曲池穴上3寸處。 另說“在肘上二寸”(《十四經發揮》);“在肘髎斜上二寸五分”(《循經考穴編》)。

【取穴方法】抬臂屈肘,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向上量4橫指(即3寸),所及肱骨橈側的凹陷處即是“手五里穴”。

【穴位解剖】穴下爲皮膚、皮上組織、肱肌。皮膚由臂外側皮神經分佈。皮下組織較疏鬆,有少量脂肪。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到達肱肌,該肌由臂叢的肌皮神經支配。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範圖】

穴名解說

【手五里穴】Shǒuwǔlǐ,經穴名。《靈樞。本輸》原名五里。《聖濟總錄》名臂五里,《鍼灸資生經》作手五里。屬手陽明大腸經。別名:五里穴,尺之五間穴,尺之五里穴,大禁穴,手之五里穴。

(1)“手五里穴”。“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爲手部。“五里”,穴內氣血物質所覆蓋的範圍。手五里名意指穴內物質覆蓋的較大範圍場,且比手三里穴覆蓋的範圍要大。本穴物質由下廉穴傳來,下廉穴是水溼雲氣開始下降的過程,手五里穴則是水溼雲氣降地之所,下廉穴所處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濁亦比手三里穴所覆蓋的範圍要大,故而本穴名爲“手五里穴”。餘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與手五里同。

胳膊上的這個穴位,能通經散瘀止痛,治肘臂疼痛攣急

(2)“尺之五間”、“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間”,穴內物質所處的範圍也。其名之意與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於強調穴內雨降強度較手三里穴爲小也,故名。

(3)“大禁”。“大”,指穴內物質覆蓋的範圍場大也。“禁”,禁火熱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熱灸之。本穴位處西方之地,地性乾燥,而穴內物質爲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溼雲氣,其覆蓋的範圍也大,雨降的強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陰不足,忌火熱灸之,故名“大禁”。

【穴位含義】大腸經濁氣降地之後覆蓋的較大範圍。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爲地部的水溼,量極少。

【運行規律】地部經水由地之表部滲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爲脾土提供水溼,消除脾土之燥。

按摩手五里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作用功效】手五里穴,理氣散結,通經活絡。.

【主治病症】肘臂疼痛、攣急、上肢不遂、瘰癧等。

(1)呼吸系統疾病:咯血,肺炎,扁桃體炎,胸膜炎。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恐怖症,嗜睡,肋間神經痛。

(3)運動系統疾病:偏癱,上肢疼痛。

(4)其它:腹膜炎,頸淋巴結核。

【臨牀應用】電針手五里穴、曲池穴等,對刺激牙髓、內臟大神經等引起大腦皮層體感區或聯合區的誘發電位,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穴位配伍】手五里穴配曲池穴治肘臂攣痛。

【配伍應用】

(1)手臂紅腫疼痛:手五里、曲池、通裏、中渚、合谷、尺澤(《鍼灸大成》)。

(2)瘰癧:五里、大迎、臂臑(《鍼灸甲乙經》)。

(3)嗜臥,四肢不欲動搖:五里、三陽絡、三間、厲兌、天井(《鍼灸甲乙經》)。

(4)癧瘡:手五里,臂臑。

【文獻摘要】《鍼灸甲乙經》:痎瘧,心下脹滿痛,上氣;目䀮䀮,少氣;嗜臥,四肢不欲動搖,身體黃;《外臺祕要》:風勞驚恐,久吐血,肘不欲舉,風癇;《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肘臂痛;瘰癧;《鍼灸大成》:風勞驚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心下脹滿,上氣,身黃,時有微熱,瘰癧,目視䀮䀮,痎瘧;《普濟方》:雀目;《循經考穴編》:一切風溼腫滯,臂搏疼痛不舉;《百症賦》:五里、臂臑、生癧瘡而能治。

胳膊上的這個穴位,能通經散瘀止痛,治肘臂疼痛攣急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補針多留,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無灸。

【鍼灸療法】手五里穴,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傳至肩部、肘部。

【艾灸療法】手五里穴,艾條灸5-20分鐘,手五里穴,艾炷灸3-5壯。

【日常保健】手五里位於骨頭上,通經活絡的效果非常強,尤其能治肩膀上的疾病,如肩膀沉重、肩周炎。按摩時可用圓珠筆端或食指按壓,每次3~5分鐘。經常用拇指指腹按揉手五里,每次1~3分鐘,能改善頸、肩、手臂的血液循環,對上肢有很好的保養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