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秦漢長城和明長城爲保護重點

新華社北京1月24日電(記者王鵬、翟翔)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24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說,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日前聯合印發了《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明確了長城保護的重點是秦漢長城和明長城。

《長城保護總體規劃》介紹,秦漢長城工藝以土牆、石牆爲主,甘肅西部等地以蘆葦、紅柳、梭梭木加沙構築方式較常見,烽火臺除黃土夯築外,還有土坯或土塊壘砌做法。明長城在工程技術、整體規模等方面較之以前各歷史時期有了顯著提升,展現了我國古代在軍事防禦體系建設方面的最高成就。其中,部分明長城作爲“長城抗戰”物質見證,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據瞭解,秦漢長城現存牆壕遺存2100餘段,單體建築遺存近2600座,關、堡遺存近300座,相關設施遺存約10處,另有成體系的漢代烽火臺遺存。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現存牆壕遺址總長8800餘千米。

此外,《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提出原址保護、原狀保護的總體策略。對於絕大多數長城點段,重點做好日常養護、局部搶險和標識說明。對於價值突出的點段,在開展考古研究的基礎上,按照最低程度干預和真實性原則,實施局部修繕加固,設置展示服務設施,展示長城文化景觀。

針對近年來出現的長城過度修復問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介紹,《長城保護總體規劃》也提出了長城保護維修的相關要求。“主要突出三點:一是堅持價值優先,既有長城的總體價值概念,也有每一段、每一個點的具體價值。二是堅持預防爲主,減少干預,儘可能按原狀保護。三是堅持因地制宜。”

按照《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在落實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完善社會力量參與相關政策和措施,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各地也將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宣傳長城文化、長城精神,使長城成爲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