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妇,顾名思义,是指已经做了别人的妻子的人。在古代,尤其是皇家,他们最注重的就是身份地位,讲究婚配一定要门当户对,否则会被人嗤笑的。然而西汉景帝刘启却跳出了这个范畴,不爱听原配爱人妇,此人妇就是西汉槐里人王娡,同时她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从人妇成为国母的传奇皇后。

王娡,槐里人,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兴平人,母亲臧儿是西汉初期开国异性燕王臧荼的孙女。王娡为臧儿的长女,原为金王孙(汉武帝母亲王氏的前夫)的妻子,并生有一女金俗。后来被母亲逼迫离婚,将其送入宫中,最终成为汉景帝刘启的第二任皇后。

实际上,王娡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后,因为在她身上曾经经历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小插曲:

有一天,臧儿找人为女儿卜算,卜算的人告诉臧儿说:“你的两个女儿都是有福之人,将来必能大富大贵。”臧儿听后,喜不自禁。

听闻卜算师的话,臧儿就开始打起了小算盘,心想:“王娡的夫家金王孙只不过是一介平民,王娡跟着他也就是个操劳的命,哪里会有富贵之命,更别指望他金家发达。”因此,臧儿认为女儿王娡的富贵命还得靠其他人。

然后,王娡的母亲臧儿来到了金家,要求女儿王娡离开金家,王娡不从,其母硬是从金王孙家中把女儿强行接了回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母亲逼着女儿离婚。金王孙坚决不同意,而且异常愤怒,不肯和妻子王娡断绝关系。为了断绝与金家的纠缠,臧儿托人把女儿王娡送入了宫中。

王丽坤饰演的王娡形象

王娡被送入宫中之后,担当起了侍奉太子刘启的职责,这样一来,王娡就有了近距离接触到刘启的机会,久而久之,刘启对王娡产生了感情。当时的刘启,已经服从祖母薄太后的意思娶了表亲薄氏为妻,并册封为太子妃,所以王娡起初的封号只是个美人。但是在母凭子贵的封建社会,王娡却幸运地先后给刘启生了四个孩子,其中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武大帝刘彻)。刘启乐不可支。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臧儿长女嫁为金王孙妇,生一女矣,而臧儿卜筮之,曰两女皆当贵。因欲奇两女,乃夺金氏。金氏怒,不肯予决,乃内之太子宫。太子幸爱之,生三女一男。

公元前157年,刘启登基称帝,遂封王娡为王夫人。这时,臧儿又把王娡的妹妹王皃姁送入宫中。后来,两姐妹一个成为了妃子,一个成为了皇后。而这个成为皇后之人便是王娡。(刘启原本就不喜欢薄氏,祖母薄太后过世后不久,薄皇后就被废黜,继而册立王娡为皇后)。

正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王娡能够从一个贫民阶层的人妇成为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或许这就是她命中注定该有的富贵,同时她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从人妇成为国母的传奇皇后。

清宫秘闻:乾隆为何对其父宠妃情有独钟?

在古代历史上,雍正与乾隆虽然是品性和作风都截然不同的大清王朝的两代皇帝,但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父子二人却喜欢同一个女人。这位女人就是名震一时的扶远大将军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按说,雍正作为年贵妃的丈夫,喜欢自己的嫔妃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身为雍正之子的乾隆为何对其父的这位宠妃也十分喜欢?这件事情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呢?

年贵妃,汉军镶黄旗人,生于康熙三十四年,嫁给还是四阿哥的胤禛时只有14岁。年家远祖乃明朝辽东指挥使,后被努尔哈赤俘虏,成为包衣,编入镶白旗汉军,皇太极时年羹尧父亲年遐龄获准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后累迁至湖广巡抚。

年羹尧自己也走科甲之途,成为翰林学士,不到30岁便当上了四川提督,按照皇太极颁布的旨意,此时年家已脱离包衣下贱身份,成为汉军自由民。康熙四十八年,胤禛晋爵雍亲王,成为镶白旗旗主,年家理所当然是雍亲王的下属,此前胤禛的旗籍也是镶白旗,旗人对本旗的领主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年氏初入胤禛藩邸时只是一般侍妾的身份。后来,胤禛为拉拢年羹尧,奏请康熙封年氏为侧福晋。同年,其兄年羹尧外放四川巡抚。从康熙四十八年至雍正元年的12年间是胤禛与年氏婚姻的最甜蜜岁月,其间年氏频繁怀孕生子,但是孩子几乎都夭折了。雍正二年到三年,胤禛对年羹尧开始了无情的打击,这对身体虚弱的年氏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雍正三年十一月十五日胤禛预感到年氏病情不妙,便给礼部下诏:妃素病弱,三年以来,朕办理机务,宵旰不遑,未及留心商确诊治,凡方药之事,悉付医家,以致躭延日久。目今渐次沉重,朕心深为轸念。贵妃著封为皇贵妃。倘事出,一切礼仪俱照皇贵妃行。

然而,仅仅过了7天,这位皇贵妃未行册封礼就病死在了圆明园。不久,其兄年羹尧被逮捕回京受审,后赐令自尽。对年氏的死亡雍正自感有一定责任,于是,年氏死后哀荣是空前绝后的。胤禛为年氏治丧的金帛牛羊靡费之巨令人乍舌,仅金银锭一项,五日内就用了九万七千五百个。因为没有先例可循,礼部大小官员手忙脚乱地一番辛苦劳碌之后,雍正仍然大为不满,指责丧事“仪仗草率”,礼部从尚书到侍郎四人“俱降二级”。

年贵妃病世后,不久,雍正突发“睹物思人”之念,便下旨命画工照着年氏生前的画像作“十二美人图”。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雍正在位期间,身边的女人之中地位最重要的一共有4人:皇后乌喇那拉氏、贵妃年氏、熹妃钮钴禄氏,即乾隆皇帝弘历生母、裕妃耿佳氏。而雍正只为年贵妃生前的画像,雍正对年贵妃的喜欢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年贵妃出身于汉女,能得到清朝皇帝雍正的百般宠幸,可以想见,她应该是德容俱佳的女子。雍正曾在册书中充分肯定了她的品性。称赞她说:“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朕在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尽礼,实能赞儴内政。”雍正在回忆当年奏请康熙封年氏为侧福晋时说:“皇考嘉其端庄贵重,封为亲王侧妃。”当时,年氏是雍正年纪最小的侧福晋。后来,雍正当上皇帝,立即册封年氏为年贵妃,其名号仅次于皇后乌拉那拉氏。

按说,年氏是雍正的贵妃,也就是乾隆的庶母,那么,乾隆为什么也喜欢年贵妃呢?究其原因,除了是为这位庶母“秉性柔嘉,持躬淑慎”的品性所倾倒之外,最主要的还应该因为年贵妃是当时后宫中唯一汉女出身的嫔妃。据说,乾隆还是和硕宝亲王的时候,就十分喜欢父亲的这位贵妃。

传说,乾隆有一次见到年贵妃,就从后面用手蒙住年贵妃的眼睛。年贵妃急忙用右臂往后一挥,乾隆急忙抓住年贵妃的右臂,年贵妃回头一看,见是和硕宝亲王弘历,就顺势倒在了弘历的怀中。没想到,这一情景正好被弘历的母亲熹妃和随行的宫女们看见。此时,皇后乌喇那拉氏已驾崩,熹妃已掌管六宫。她看见这一情景,不禁想到,这个事情要是传出去,可能会引起雍正的震怒,这就势必直接影响儿子弘历继承皇位。熹妃为了“杀一儆百,以绝后患”,就背着雍正,赐年贵妃三尺白绫令其自尽。

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弘历即位,是为乾隆皇帝。当乾隆第一次见到和珅的时候,发现和珅长得酷似当年死去的年贵妃,就随口问起和珅的年纪,和珅的回答更让乾隆大吃一惊,原来,和珅出生的那一年,正巧是年贵妃死去的那一年。而更巧的是,和珅额头上也有一处和年贵妃额头上的位置、大小、颜色都一模一样的朱砂记。

于是乾隆认定和珅就是年贵妃转世,就把和珅留在了身边,以朝夕相伴,解除思念年贵妃之苦,同时把应给予年贵妃的恩宠加倍地给予了和珅。和珅虽不明此意,但他善于曲意迎奉,讨好皇上,官也就越当越大。乾隆驾崩后,其十五子颙琰即位,是为嘉庆皇帝。嘉庆并没有像父亲乾隆一样,对和珅恩宠有加,而是将他打入天牢,并赐白绫一条,令其自尽。和珅看到白绫后,不禁感叹万千,便提笔写下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前梦幻真,今朝撒手撇红尘。他时唯口安澜日,记取香魂是后身。”赋诗完毕,和珅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终年50岁。


和珅虽然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是,他留下的这首绝命诗,却耗尽了无数人的心血。人们把此诗集中在和珅的前生上,说和珅的前生就是乾隆曾十分喜欢的庶母年贵妃。虽然,乾隆调戏年贵妃、以致他的母亲熹妃赐死年贵妃的事情虽然只是民间传说,但是,乾隆喜欢年贵妃,而且和珅长得酷似年贵妃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据说,在京城和珅的府邸,即恭亲王府里有一幅当年和珅和年贵妃的画像,画像里年贵妃与和珅确有几分相似。这也就说明了,乾隆喜欢汉女出身的年贵妃并不是空穴来风!

http://www.ttufo.com

贪官和珅的死亡真相:并非因贪而亡?

影视剧里频频出现的和珅,让人们记住了乾隆眼前的这位红人,清朝的军机大臣,同时也是史上第一大贪官。那么,和珅的死真的是因贪而亡的吗?

和珅的贪,不是朝夕之间,更不是不可告人,而是长此以往且甚为猖狂的。以乾隆皇帝治世之英明,不可能觉察不到。然而乾隆对和珅的倚重有增无减,便可知乾隆皇帝治世之英明,不可能觉察不到。

然而乾隆对和珅的倚重有增无减,便可知和珅虽贪,却也的确对皇帝尽忠、为国家出力,其才智不在与其同朝且多为后人称颂的纪晓岚之下。

和珅仗着乾隆的倚重,难掩飞扬跋扈之势。虽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然排除异己亦不遗余力。在位高权重的和珅眼中,除了高高在上的乾隆皇帝,其他人根本不足为俱,甚至连已位入储君之列的十五皇子颙琰,也备受他的压制。

乾隆五十九年,为了不超过祖辈康熙执政六十一年,乾隆决定立太子。和珅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为免自己的权势受到打压,极力恭维乾隆定能“万万岁”,不必急于立储让位。

和珅一席劝,一下就把乾隆那二十几个盼着皇位望眼欲穿的皇子们都得罪了,尤其是不久之后被乾隆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的十五皇子颙琰。

1796年,既是嘉庆元年,又是乾隆六十一年。两个年号的并存,反映了嘉庆皇帝上位却有名无权的事实。此时已是太上皇的乾隆,虽说从龙椅上走了下来,但他对帝国权力的控制却从未放松,而帮他实施这一控制的,便是他的得力宠臣和珅。

就在这种嘉庆有名无权而乾隆有权却不便出面的情况下,和绅的权势更甚从前。嘉庆在位的前三年,处处受到和绅的掣肘,有志难舒,自然对和绅恨之入骨,不除不快。

一向机敏的和绅,被权势蒙蔽了双眼,忘记了他即使地位再显赫,也不过是皇室的奴才。也许和绅已想到,迟早有一天乾隆会离他而去,迟早有一天嘉庆会大权在握,但那一天的到来,比他想象的要快得多。而他,还未想好应对之策,就从权势的巅峰跌下了黄泉。

1799年的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驾崩。嘉庆对和绅的反击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进行。两天后下旨逮捕,三天后抄家,十天后送去三尺白绫。乾隆驾崩不过短短十五天,和绅便随之而去了。

有人考证嘉庆帝对外公布的和绅的罪状,虽多达二十多项,然最致命的并不是贪污受贿,而是对乾隆的大不敬之罪。以和绅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他的贪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只要不谋反作乱,根本不致以死罪论处。嘉庆势要和绅彻底垮台,既然和绅没有谋反作乱之实,就定他大不敬之罪,毕竟和珅仗着乾隆的倚重,的确做过不守君臣之礼的事。

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年代,对皇帝稍有不敬都可能掉脑袋,更何况大不敬!嘉庆终于成功地发泄了抑郁在心中长达三年的怨气。

和绅死前曾赋诗一首:“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看来他和嘉靖的恩怨,至死未休。

众所周知,和珅是以贪而闻名于世,然而三尺白绫夺其性命,却不是因为和珅贪尽天下之财,而是他在权力转移的过程中顾此失彼,最终导致大半生的功名利禄,随着乾隆大帝的驾崩也随之烟消云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