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孝谦一面念佛,一面还不忘寻欢作乐,很快她就找到了新的情人———和尚道镜。764年,孝谦废淳仁天皇,重新登基,改号称德天皇。道镜也跟着得势,被封为国师,权倾一时。

  在人们的印象中,日本一直是一个奉行着男尊女卑思想的国度。然而在日本由古至今持续了126代的天皇中,出现过10代女天皇。从公元592年到770年,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东瀛的国土上出现了8代6位女天皇,总计在位时间近90年,形成了日本历史上特有的女帝时代。

  第一位女天皇嫁给了自己的哥哥

  推古天皇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天皇,她是日本第29代天皇钦明的公主。18岁时,美貌的推古被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敏达天皇纳为妃子,5年后成为皇后。敏达天皇死后,推古一开始并没有挤入皇室的统治核心,但是随后发生的一件大事却将她推上了天皇的宝座。公元592年,在位的崇峻天皇被权臣暗杀身亡。在平息叛乱之后,推古的儿子竹田皇子和侄子圣德太子为争皇位闹得不可开交。由于两派人马实力相当,相持不下,最后只好达成妥协,两人都不当天皇,共同拥立38岁的推古为天皇。

  

  皇极天皇

  尽管身为女性,但推古天皇极具政治头脑,她没有对曾与自己的儿子争过皇位的圣德太子秋后算账,反而将他立为摄政王,辅佐自己执政。她通过自己的宽容,弥合了皇室内部的裂痕,在她执掌大权的36年中,皇室内部再未发生争夺皇位的动乱,社会也因此而获得了稳定。

  在圣德太子的辅佐下,推古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她大力加强皇权,限制大贵族势力,不遗余力地推广佛教,推动日本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推古天皇还主动加强了与中国的联系,并试图与中国平起平坐。607年,推古天皇派使团前往中国,她在国书中一改以往甘为中国属国的提法,要求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虽然推古天皇不肯向中国称臣,但她却积极主张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推古天皇曾4次派使团访隋,随着大量汉文化的输入,日本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时代———飞鸟时代。

  628年,74岁的推古天皇病逝,她是日本8位女天皇中政绩最为显赫的,并且至今仍为日本社会广泛称道。

  

  两度登基的女天皇想亲率大军侵略朝鲜

  推古天皇死后仅过了14年,皇极天皇成为了日本第二位女天皇。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一生中曾两度登上帝位。

  皇极天皇原为第34代天皇舒明的皇后。舒明天皇驾崩后,日本皇室又陷入长时间的争位危机。公元642年,各方终于达成妥协,于是产生了一位过渡的女天皇———皇极天皇。

  皇极执政期间,最大的贡献是从权倾朝野达百年之久的苏我氏家族手中重新夺回权力。皇极登基后,大臣苏我入鹿的权势急剧扩张,他倒行逆施,滥杀无辜,甚至处死了一位皇子。在皇极的默许下,皇族成员与朝中不满苏我氏专权的大臣们联合,准备借韩国使者进献贡礼之机,诛杀苏我入鹿。645年6月12日,毫无防备的苏我入鹿被骗入皇宫,中大兄皇子(皇极的儿子)亲率武士将其剁成肉泥,随后发兵剿灭了苏我氏家族。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后,身心疲惫的皇极主动宣布退位,将皇位让给了孝德天皇。

  654年,孝德天皇病死,61岁的皇极在危急之中再度出山,并于次年重新登基为天皇,成为第37代天皇———齐明天皇。已步入晚年的皇极在重新登基后,变得奢侈挥霍,她大规模地修建亭台楼阁,大量征用民工,加剧了社会矛盾。同时,皇极的野心大大膨胀,开始阴谋吞并朝鲜。661年,皇极亲赴九州,欲统兵渡海西征朝鲜,但因旅途劳顿一病不起,并于当年7月死在了九州。两年后,她的继任者派兵大举入侵朝鲜,结果在白村江战役中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击败,皇极征服朝鲜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母女两位天皇开创日本古代盛世

  686年,持统女皇成为了日本第三位女天皇,不过在日本历史上她作为不大,也没有留下过多记载。直到20多年后,元明和元正两位女天皇的出现,又令世人眼睛一亮。

  元明、元正天皇是日本历史上的第四和第五位女天皇。元明天皇于707年6月登基。极富政治魄力的元明采取了三项重要举措:一是开始铸造银钱和铜钱流通;二是下诏兴建平城京(奈良);三是任命能人作为重臣。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当时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710年3月,元明天皇正式下诏把国都从飞鸟的藤原宫迁到平城京,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奈良时代”从此拉开了序幕。迁都奈良之后,元明继续实行了很多稳定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措施,而且成效显著,盛世的前兆已经显现。公元715年,元明天皇让位给自己的女儿元正天皇。

  元明天皇是一位非常节俭的女性。721年,元明去世,她在遗诏中豁达地说,人都有一死,厚葬只能白白造成浪费,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她下令自己死后必须火葬,坟墓力求简朴,不要奢侈,而且官员、百姓都要照常工作。作为一千多年前的天皇,能有这样的见解,不能不说她是很开明的。

  

  元明的女儿元正天皇是一个极有涵养又略显保守的女性,她的一系列执政方略都是秉承其母元明天皇。在这两位天皇执政期间,日本的政治趋于稳定,经济迅猛发展。在她们的推动下,日本还加强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与吸收。整个奈良时代,日本与唐朝的交往极为频繁,多次派出遣唐使去中国学习,其中有一次派出的遣唐使竟有594人之多。那时,日本朝野以模仿唐朝的一切为时尚,就连平城京也是模仿长安城的格局建设而成。

  724年,元正让位给圣武天皇,结束了9年的天皇生涯。尽管在政治上非常成功,但元正的个人生活却是一场悲剧。由于身为天皇,她无法下嫁凡人,一生未婚,最终在孤独中死去。

  风流女天皇爱上和尚

  公元749年登基的孝谦天皇是日本的第六位女天皇,也是8位女天皇中名声最不好的。尽管身为天皇,孝谦却不甘心重蹈元正天皇孤老终生的覆辙。她与表兄藤原仲麻吕搞起了地下恋情,并借口宫殿维修搬到了藤原家中,公开与其同居。754年,唐朝著名的鉴真和尚为孝谦天皇授戒,她忽然又在青灯黄卷中找到了精神寄托,打发寂寞的时光。4年后,一心向佛的孝谦女皇让位给淳仁天皇,自己做了太上皇,专心吃斋念佛。然而孝谦一面念佛,一面还不忘寻欢作乐,很快她就找到了新的情人———和尚道镜。764年,孝谦废淳仁天皇,重新登基,改号称德天皇。道镜也跟着得势,被封为国师,权倾一时。不过,道镜得陇望蜀,他不再满足于当天皇的情人,竟想篡夺皇位,结果阴谋败露,最终被孝谦抛弃。770年,孝谦因患天花病死在宫中。

  除了上述提到的6位女天皇外,第七位女天皇明正天皇于公元1629年即位,在位14年;第八位女天皇是后樱町天皇,1762年即位,在位8年;这两人都无大的功绩。后樱町女天皇死后,日本的女天皇历史画上了句号。

  日本古代的天皇是掌握实权的,当皇权的交接出现危机时,为了避免大规模流血,保证政权的和平交接,就先由皇后或皇太后等实权女性即位执政,等到皇太子长大成人,她们再退位,让皇太子即位。因此这些女天皇又被称作“过渡天皇”。她们也确实起到了缓和权力之争、避免流血冲突、保证皇位和平交接的作用。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干,她们在日本的历史上书写了重要的篇章,并成为日本天皇家族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难以置信:日本天皇为何把女儿嫁给亲弟弟?

  日皇室婚姻趣闻:天智天皇把女儿嫁给亲弟弟为妻!原有的旧氏族势力虽然给天智天皇很大压力,但却还不是他最大的麻烦。天智天皇的噩梦来自于自己的亲弟弟大海人皇子。

  大海人皇子工作能力很强,智商、情商都很高。兄弟俩原本感情非常好。大海人皇子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天智天皇的坚定支持者出现的。

  天智天皇很感激,投桃报李,确定大海人皇子为自己的法定接班人,还把自己的四个女儿都嫁给了大海人皇子。

  哥哥外加老丈人,亲得不能再亲,关系不可谓不铁。

  但是,好景不长。一个文学女青年的出现导致了双方的关系出现了巨大的不可修复的裂痕。

  这个文学女青年就是额田姬。

  额田姬是个诗人,在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万叶集》中收录了她的长歌三首、短歌十首,是个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美女作家。

  但搞文学创作只是她的业余爱好,她的正式工作是巫女,即神道教的神职人员。业务专长是在天旱的时候通过祷告来人工降雨,或者是打仗的时候通过祷告让敌人感冒拉稀打摆子。

  

  正因为有这个业务专长,额田姬参加了中大兄皇子支援百济的军事行动。

  自然不是渡海去送死,因为她是中大兄皇子的密友。额田姬留在海峡这边北九州筑紫的战时指挥部,诚心祈祷日本军队能够胜利。额田姬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在皇宫里传播神的光辉,一来二去,就跟中大兄皇子勾搭上了。因为她是巫女,不能结婚,所以只能当地下情人。在参加军事行动的时候,额田姬近距离接触到了大海人皇子,炽热的情感在两人的胸中涌动,他们坠入了爱河。这是一段危险的三角恋,三角恋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要掩盖这段三角恋。

  后来,中大兄皇子和大海人皇子都有所察觉。他们明白了,在他们本已错综复杂的关系之间又增加了一层新的关系,那就是情敌。但是,双方都默契地没有撕破脸皮。

  长期的积怨需要宣泄,最终来了一次总爆发。

  667年5月间的某一天,天智天皇率领一干人等到野外去打猎,大海人皇子和额田姬都在随行之列。

  大海人皇子远远地看到额田姬,估计是没见面的时间有些长,心情激动,众目睽睽之下,连连挥动衣袖,招呼心上人。

  额田姬此时已经厌倦了这种三角恋的关系,想从一而终,她选中的是天智天皇,因此赶忙写了一首诗,派人送给大海人皇子。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跃马紫野

  驰骋标野

  耳目众多兮

  君勿振袖

  不得不佩服文学女青年额田姬,分手信都写得这么富有文学气息,这么委婉含蓄。

  分手信再委婉,还是分手信,于是,大海人皇子失恋了。

  在稍后的庆祝晚宴上,大海人皇子借酒浇愁,喝了个大醉,借着酒劲,撒开了酒疯,夺过卫士手中的长枪,当着天智天皇的面玩标枪,把地板戳了一个窟窿,这是非常无礼的行为。

  天智天皇气得脸色发青,他多少有点明白大海人皇子撒酒疯的原因,怒火上涌,就想下令把大海人皇子抓起来重处。

  幸亏中臣镰足赶忙上前抹稀泥,好说歹说,天智天皇才没有追究大海人皇子的责任。

  事情虽然过去,两人之间的矛盾却已无法调和。

  天智十年,也即671年,天智天皇任命自己的儿子大友皇子为太政大臣的举动,更是让他与大海人皇子势同水火

  太政大臣在日本政府序列里高于左右大臣。大海人皇子是法定的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太政大臣,于情于理都该由大海人皇子来当。

  

  这传递了一个信息,天智天皇要过河拆桥,让自己的儿子大友皇子来当天皇。

  应该说,当初确定大海人皇子为法定继承人的时候,天智天皇确实是真心实意的。兄弟同心,度过了重重危机,那个时候他们的战斗友谊非常深厚。

  但是,额田姬让他们之间出现了深深的裂痕,加之大友皇子又深得天智天皇的喜爱。因此,在皇位继承这个问题上,天智天皇感情的天平渐渐倒向了自己的儿子这边。

  大友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帅。

  中国唐朝的使者刘德高到日本访问,看到大友皇子,非常吃惊,说:“此子,风骨不似世间人,非其国所应有也。”这话的意思是大友皇子玉树临风,帅如天仙,日本人不应该这么帅的。可惜生在帝王家,最终结局让人叹息。

  671年十月,天智天皇病入膏肓,自知不久于人世。但他死不下去,他还有心事未了。

  天智天皇派人把大海人皇子叫来,一脸诚恳地对大海人皇子说,兄弟啊,大哥我快不行了,我死后,革命工作就由你来牵头了。革命尚未成功,大家仍需努力啊。

  按理说,大海人皇子应该高兴才对,天智天皇要移交权力了。

  大海人皇子没有一丝喜悦,相反,他只感到背心一阵寒意,头皮一阵发麻。透过自己兄长慈祥的面容,他分明看到一道寒光从天智天皇的眼中不经意地闪过。

  这是一个杀机四伏的圈套,这是要大海人皇子表明态度。

  

  如果大海人皇子答应继任天皇之位的话,天智天皇下一步拿出的绝不会是代表皇权的三神器,而是寒光闪动的屠刀。

  前面说过,大海人皇子的情商很高。他立马跪下哭诉道,大哥,你万寿无疆,不会有事的。日本人民还需要你。即使万一有事,你把天皇之位传给皇后,让大友贤侄当摄政,一定会建设好日本的。我打算出家为僧,在青灯古佛前为你的健康诵经,让佛祖保佑你长命百岁。

  情商高的人就是不一样,瞧这张嘴多会说。

  天智天皇很欣慰,大海人皇子的思想觉悟还是很高的。但他还不放心,又说,为了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程序,你最好现在就剃度。

  大海人皇子不可能说不。

  于是,立马就有人来把大海人皇子的头剃成了秃头。

  新出炉的光头在皇宫内灯火的映照下,显得熠熠生辉,大海人皇子急匆匆地走出了皇宫,背后一身冷汗。

  第二天一早,他连忙带着少数随从,跑到吉野山开始念经去了。

  自认为解决了大海人皇子的威胁,天智天皇开始做托孤的事了。

  

  古代日本男子发型为什么那么怪?日本男子发型

  日本人原本和琉球、朝鲜一样学习中国衣冠,在头顶梳发髻,但是到了元明时期,尤其是13世纪末元军的两次大规模入侵使日本的地方政权与镰仓幕府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幕府对地方土豪的统治秩序崩坏、由此日本国内开始了连年的战乱,武士们由于要不停的参与战斗、长时间戴着沉重的头盔(日本武士的头盔一直沿用唐朝的兜鍪),传统的中式发髻形状往往被弄的一塌糊涂,同时也压迫头顶带来痛苦。为了减轻头顶的疼痛,武士们将头顶的头发剔除甚至拔去,平民百姓怕虱子咬也学习武士的发形去掉头顶头发。 最后这奇怪发型就这样在东瀛普及开来、无论大人和孩童无一例外的都是这种发型。

  日本古代的男子发型主要有:

  唐轮头:

  唐轮是日本镰仓、室町时期年轻的武士及幼儿梳的一种发行。从桃山时代至江户时代曾在社会上大为流行。唐轮也是年轻的歌舞伎表演者的发型。由于这种发型最初十分简单、朴素。

  后来逐渐向复杂型发展,称“兵发髻”。这种发型很不牢靠,容易散落。后来被月代头代替。现在只有相扑运动员还留有类似的发髻。

  中间坐者唐轮头 后排站者月代头

  

  月代头:

  明治时期前,日本内部经常发生战争,双方搏杀时,头发往往会因身体的剧烈晃动而散开,这时头顶中前部的那些头发便会遮住脸面,挡住视线,影响战斗。

  于是便有武士将头顶中前部的那些头发剃除,这样即便头发在战斗中散落,也只是披散于头部两侧和后背,不会影响视野。

  由于其效果明显,武士便纷纷效仿,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不成文的传统,不过这种剃发也只限于武士阶层。当然也有极少数不剃的武士和一些文人,以及并不要亲临战阵的指挥人员。

  古代日本妇女发型:

  日本奈良时期:正值中国唐朝,许多日本上层妇女仿唐流行结顶髻之风。双顶髻、高顶髻:她们将长发卷至头顶。分卷成两个髻的称双顶髻,卷成一个髻的称高顶髻。

  而下等妇女们依然保留着普通的束发,即将长长的头发从背部结起来,或者在后脑部分结扎起来。

  明治维新后(鹿鸣馆时代 1871),太政官发布剪发令。日本男子不再结发。只有日本女子仍保留着古时的发式,发型有岛田型、银杏返、割桃、丸髻等。其中的岛田发型是日本姑娘结婚时梳的发型。

  

  另:和服后面的小枕头是什么?

  日本人把它叫做“带”。起初里面装的是放针线与剪刀的,即可以做针线活,又可以防身。(据说古代日本的武士地位是最高的,排列在士农工商之上。武士经常为所欲为的抢夺妇女。)在丰臣秀吉统治的桃山时代,日本女性曾用细带束腰,但因形象不美而未被推广,后来发现宽带束腰即可以让和服平展而又显美观,随流行起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小枕头”是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有一个布料做的的芯子,然后再用三米长的漂亮布折叠起来,起到美观装饰的作用。未婚女子一般只打个花节,已婚妇女才会用这种小枕头的“带”来装扮自己。

  日本浪人:织田信长时代后的幕府追踪织田的手下将领明智光秀,一些武士从此失去门庭,成为社会浪人。

  附: 中国清代发式:满族人为适应驰骋山林的骑射活动的需要,前不留发,可以避免骑马射击时额前头发甩动挡住视线,而颅后的头发则是在休憩时可以用来代替枕头。这在某些方向到是与日本月代头有相近的出处。这种发式曾经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顺治皇帝曾用“削平四夷,定鼎中原”褒赞他们祖先的发式。

  

  徐福遗踪:历史学家破解徐福东渡日本三大谜团

  导读: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寻找长生不老之药。那么,徐福东渡是否到了日本?有人认为,徐福东渡确实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后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对徐福东渡日本一说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徐福的船队无法战胜海洋上的狂风恶浪。近来,随着国内学者对当时造船技术和航线的不断深入研究以及对徐福登陆地点的考证,一个个谜团相继被揭开。

  谜团一:徐福东渡是否到达日本?

  徐福,也叫徐市,为秦国时一方士,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往渤海三神山寻找长生不老药,此后便无音信。徐福到底去了哪里?

  关于徐福东渡的目的地问题,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徐福率领的船队到了日本,但也有人以为到了舟山岛与台湾,或很可能是朝鲜。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华祝认为,徐福到了朝鲜之说,没有信史为根据,恐难以成立。

  徐福等人的初始目的是为了寻觅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与山上求神仙与不死之药,值得注意的是,古今渤海的海域概念是大为不同的。古人所说的渤海就是我国东面的大海,它包括了今天的渤海、黄海,乃至东海。

  我国东面的大海中,有今台湾岛、菲律宾的吕宋岛、日本群岛等,徐福究竟去的是哪个岛,司马迁也不清楚。

  现在,许多日本学者认为,最早提出徐福到日本定居的,是五代后周的义楚和尚。

  

  刘华祝认为,其实《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就有徐福去向的记载,文章说,230年,吴派大将卫温和诸葛直去夷洲及亶洲。结果只到了夷洲(今台湾),亶洲太远,没能到达。并且说亶洲在海中,传言说徐福带领的男女数千人入海到此洲不还。从陈寿的叙述可以断定,亶洲不会是台湾,因为卫温和诸葛直到了台湾;也不会是吕宋岛,因为陈寿说亶洲有人口“数万家”,而吕宋岛至元世组时仍“民不及二百户”;更不可能是舟山岛,因为舟山岛离陆地较近,容易到达。那么,这里的亶洲到底是哪里呢?法国人希格勒的着作《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中指出亶洲即是日本岛。

  其实,在日本的史籍文献中,关于徐福东渡日本的记载举不胜举。日本学者奥野利雄先生考证徐福东渡后主要活动地域在日本九州、熊野一带。据《富士古文书》研究家铃木贞一先生的研究看,徐福是70岁去世的。

  据台湾学者彭双松先生统计,日本各地与徐福姓名联系在一起的墓、祠、碑、宫、庙、神庄等遗址有50余处,登陆点20余处,传说故事30余个。这些遗迹与传说虽不全是真实的,但也与史实有所关联。

  徐福率数千人到达日本,把中国先进的耕种方式、百工技术与习俗文化等带到了那里,使日本很快由新石器时代跃入铜铁器时代,或曰由渔猎经济的绳纹时代转变为农耕经济的弥生时代,水稻、蚕桑、药物等种植得到了推广,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在日本民间,徐福被尊称为农神、蚕桑神、医药神便是明证。

  由以上论述可以断定,徐福东渡确实到了日本列岛。

  谜团二:徐福东渡起航港在何处?

  关于徐福东渡的起航港,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热点,除了日本学者主张的“广东沿海说”与我国台湾有的学者主张的“浙江沿海说”之外,还有大陆学者主张的“江苏沿海说”与“山东沿海说”。

  刘华祝认为,徐福东渡起航点的确定,起决定作用的是当地的物质条件,一是经济的发达,二是港口的自然状况。否则,聚集大批的人员,征调大量的物资,建造很多的船只等大规模的准备工作就无法进行。还有港湾也应宽广,并与腹地有便利的交通。

  

  比较而言,具备上述优越条件的,据史书所记,只有当时的琅邪。战国时,楚国灭掉越国之前,越国在琅邪建都已经有一百余年。琅邪曾是一度强大的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国中期归属齐国后,它也是齐国都城临淄之外的又一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域。秦统一后,琅邪作为琅邪郡的治所,其重要地位更加提升了。

  琅邪不仅经济条件优越,而且也是战国及后来的秦国着名的海港之一。位于琅琊台下石河入海河段,附近属花岗岩侵蚀性海岸地貌,水深港阔,起航条件好。另外,徐山附近还有大小珠山,琅琊山等,山上有大量的优质木材,具备打造楼船的充足资源。

  而且,《史记·秦始皇本纪》明确记载,徐福第一次在琅邪上书后即被就地派遣出海求仙,第二次更是由秦始皇亲自从琅邪送出海的。

  谜团三:徐福东渡航线是哪一条?

  徐福船队从琅邪航抵日本,经过的航线是哪一条呢?目前学界的“北行航线说”与“南行航线说”最具代表性,“北行航线说”认为,徐率船队从琅邪出发后,沿辽东半岛南、朝鲜半岛西的海岸线,穿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北九州和歌山等地。“南行航线说”有两种意见:一是从山东半岛的青岛或成山头或之罘横渡大海,经朝鲜半岛南部到达日本九州等地;二是从苏北沿海诸港口(因出发港意见不一)横渡黄海,或至朝鲜半岛穿过济州海峡抵达日本九州,或直达日本。

  刘华祝认为,史记对徐福东渡的航线没有具体的提示,我们只能依据当时的造船技术、航海知识、海洋条件,其前后航线的蛛丝马迹,以及考古成果等做出较为合理的论证。

  

  越国历来就具造船与航海传统,自会稽迁都琅邪后,吸收了吴国的造船工艺与航海知识,更进一步促进了琅邪地区造船与航运业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融合了越、吴、齐三个所谓海上强国的造船、航海诸技术,使秦代的造船业与航海业获得很大的发展。秦国在攻打匈奴时,即从沿海的琅邪等地征调粮食经渤海船运入黄海,以应黄河以北前线之急需。这证明秦代的造船与航海技术具备了一定的远航能力。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即开通了一条经朝鲜半岛到达日本的航海线。齐威王、宣王和燕昭王时,就有不少齐燕方士入海寻三神山,去求仙人与长生不死药,方士的入海地多在碣石或山东半岛,入海后可能有至朝鲜半岛南部或倭人居住地的。汉武帝时,曾发生从山东半岛发楼船击匈奴事,其所经之地就是前述北行航线到朝鲜岛西岸之一段。距此事之前110年的徐福东渡,最大可能也是走这一航线。

  刘华祝说,北行航线上海岛相望,航船可随时就近避风浪,补充淡水、食物等,安全系数大。而南行航线由于当时还没有罗盘,远海航行的导航只能靠日月星辰或目视,船的动力也只有靠海风吹送或人摇橹,横穿黄海的危险性大,成功率低。而且,这一航线的开通只是南朝以后的事。

  日本人宫泰彦了也曾指出:“日本海有一种左旋之回流,利用此种回流,可以由朝鲜南部古辰韩地方到达日本山阴。中、朝、日的古代使者曾在这条航线上往来了近千年。北行航线沿岸不断出土有战国时燕齐的刀币,还有青铜剑、青铜戈、铜铎等,说明战国时已开通此航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