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孝謙一面唸佛,一面還不忘尋歡作樂,很快她就找到了新的情人———和尚道鏡。764年,孝謙廢淳仁天皇,重新登基,改號稱德天皇。道鏡也跟着得勢,被封爲國師,權傾一時。

  在人們的印象中,日本一直是一個奉行着男尊女卑思想的國度。然而在日本由古至今持續了126代的天皇中,出現過10代女天皇。從公元592年到770年,在不到200年的時間裏,東瀛的國土上出現了8代6位女天皇,總計在位時間近90年,形成了日本歷史上特有的女帝時代。

  第一位女天皇嫁給了自己的哥哥

  推古天皇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天皇,她是日本第29代天皇欽明的公主。18歲時,美貌的推古被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敏達天皇納爲妃子,5年後成爲皇后。敏達天皇死後,推古一開始並沒有擠入皇室的統治核心,但是隨後發生的一件大事卻將她推上了天皇的寶座。公元592年,在位的崇峻天皇被權臣暗殺身亡。在平息叛亂之後,推古的兒子竹田皇子和侄子聖德太子爲爭皇位鬧得不可開交。由於兩派人馬實力相當,相持不下,最後只好達成妥協,兩人都不當天皇,共同擁立38歲的推古爲天皇。

  

  皇極天皇

  儘管身爲女性,但推古天皇極具政治頭腦,她沒有對曾與自己的兒子爭過皇位的聖德太子秋後算賬,反而將他立爲攝政王,輔佐自己執政。她通過自己的寬容,彌合了皇室內部的裂痕,在她執掌大權的36年中,皇室內部再未發生爭奪皇位的動亂,社會也因此而獲得了穩定。

  在聖德太子的輔佐下,推古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她大力加強皇權,限制大貴族勢力,不遺餘力地推廣佛教,推動日本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推古天皇還主動加強了與中國的聯繫,並試圖與中國平起平坐。607年,推古天皇派使團前往中國,她在國書中一改以往甘爲中國屬國的提法,要求與中國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雖然推古天皇不肯向中國稱臣,但她卻積極主張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推古天皇曾4次派使團訪隋,隨着大量漢文化的輸入,日本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文化繁榮時代———飛鳥時代。

  628年,74歲的推古天皇病逝,她是日本8位女天皇中政績最爲顯赫的,並且至今仍爲日本社會廣泛稱道。

  

  兩度登基的女天皇想親率大軍侵略朝鮮

  推古天皇死後僅過了14年,皇極天皇成爲了日本第二位女天皇。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一生中曾兩度登上帝位。

  皇極天皇原爲第34代天皇舒明的皇后。舒明天皇駕崩後,日本皇室又陷入長時間的爭位危機。公元642年,各方終於達成妥協,於是產生了一位過渡的女天皇———皇極天皇。

  皇極執政期間,最大的貢獻是從權傾朝野達百年之久的蘇我氏家族手中重新奪回權力。皇極登基後,大臣蘇我入鹿的權勢急劇擴張,他倒行逆施,濫殺無辜,甚至處死了一位皇子。在皇極的默許下,皇族成員與朝中不滿蘇我氏專權的大臣們聯合,準備借韓國使者進獻貢禮之機,誅殺蘇我入鹿。645年6月12日,毫無防備的蘇我入鹿被騙入皇宮,中大兄皇子(皇極的兒子)親率武士將其剁成肉泥,隨後發兵剿滅了蘇我氏家族。經歷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政治鬥爭後,身心疲憊的皇極主動宣佈退位,將皇位讓給了孝德天皇。

  654年,孝德天皇病死,61歲的皇極在危急之中再度出山,並於次年重新登基爲天皇,成爲第37代天皇———齊明天皇。已步入晚年的皇極在重新登基後,變得奢侈揮霍,她大規模地修建亭臺樓閣,大量徵用民工,加劇了社會矛盾。同時,皇極的野心大大膨脹,開始陰謀吞併朝鮮。661年,皇極親赴九州,欲統兵渡海西征朝鮮,但因旅途勞頓一病不起,並於當年7月死在了九州。兩年後,她的繼任者派兵大舉入侵朝鮮,結果在白村江戰役中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擊敗,皇極征服朝鮮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母女兩位天皇開創日本古代盛世

  686年,持統女皇成爲了日本第三位女天皇,不過在日本歷史上她作爲不大,也沒有留下過多記載。直到20多年後,元明和元正兩位女天皇的出現,又令世人眼睛一亮。

  元明、元正天皇是日本歷史上的第四和第五位女天皇。元明天皇於707年6月登基。極富政治魄力的元明採取了三項重要舉措:一是開始鑄造銀錢和銅錢流通;二是下詔興建平城京(奈良);三是任命能人作爲重臣。這些措施大大促進了當時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

  710年3月,元明天皇正式下詔把國都從飛鳥的藤原宮遷到平城京,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奈良時代”從此拉開了序幕。遷都奈良之後,元明繼續實行了很多穩定政治、發展經濟、繁榮文化的措施,而且成效顯著,盛世的前兆已經顯現。公元715年,元明天皇讓位給自己的女兒元正天皇。

  元明天皇是一位非常節儉的女性。721年,元明去世,她在遺詔中豁達地說,人都有一死,厚葬只能白白造成浪費,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她下令自己死後必須火葬,墳墓力求簡樸,不要奢侈,而且官員、百姓都要照常工作。作爲一千多年前的天皇,能有這樣的見解,不能不說她是很開明的。

  

  元明的女兒元正天皇是一個極有涵養又略顯保守的女性,她的一系列執政方略都是秉承其母元明天皇。在這兩位天皇執政期間,日本的政治趨於穩定,經濟迅猛發展。在她們的推動下,日本還加強了對中國文化的學習與吸收。整個奈良時代,日本與唐朝的交往極爲頻繁,多次派出遣唐使去中國學習,其中有一次派出的遣唐使竟有594人之多。那時,日本朝野以模仿唐朝的一切爲時尚,就連平城京也是模仿長安城的格局建設而成。

  724年,元正讓位給聖武天皇,結束了9年的天皇生涯。儘管在政治上非常成功,但元正的個人生活卻是一場悲劇。由於身爲天皇,她無法下嫁凡人,一生未婚,最終在孤獨中死去。

  風流女天皇愛上和尚

  公元749年登基的孝謙天皇是日本的第六位女天皇,也是8位女天皇中名聲最不好的。儘管身爲天皇,孝謙卻不甘心重蹈元正天皇孤老終生的覆轍。她與表兄藤原仲麻呂搞起了地下戀情,並藉口宮殿維修搬到了藤原家中,公開與其同居。754年,唐朝著名的鑑真和尚爲孝謙天皇授戒,她忽然又在青燈黃卷中找到了精神寄託,打發寂寞的時光。4年後,一心向佛的孝謙女皇讓位給淳仁天皇,自己做了太上皇,專心喫齋唸佛。然而孝謙一面唸佛,一面還不忘尋歡作樂,很快她就找到了新的情人———和尚道鏡。764年,孝謙廢淳仁天皇,重新登基,改號稱德天皇。道鏡也跟着得勢,被封爲國師,權傾一時。不過,道鏡得隴望蜀,他不再滿足於當天皇的情人,竟想篡奪皇位,結果陰謀敗露,最終被孝謙拋棄。770年,孝謙因患天花病死在宮中。

  除了上述提到的6位女天皇外,第七位女天皇明正天皇於公元1629年即位,在位14年;第八位女天皇是後櫻町天皇,1762年即位,在位8年;這兩人都無大的功績。後櫻町女天皇死後,日本的女天皇曆史畫上了句號。

  日本古代的天皇是掌握實權的,當皇權的交接出現危機時,爲了避免大規模流血,保證政權的和平交接,就先由皇后或皇太后等實權女性即位執政,等到皇太子長大成人,她們再退位,讓皇太子即位。因此這些女天皇又被稱作“過渡天皇”。她們也確實起到了緩和權力之爭、避免流血衝突、保證皇位和平交接的作用。憑藉自己的聰明才幹,她們在日本的歷史上書寫了重要的篇章,併成爲日本天皇家族中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

  

  難以置信:日本天皇爲何把女兒嫁給親弟弟?

  日皇室婚姻趣聞:天智天皇把女兒嫁給親弟弟爲妻!原有的舊氏族勢力雖然給天智天皇很大壓力,但卻還不是他最大的麻煩。天智天皇的噩夢來自於自己的親弟弟大海人皇子。

  大海人皇子工作能力很強,智商、情商都很高。兄弟倆原本感情非常好。大海人皇子一直以來都是作爲天智天皇的堅定支持者出現的。

  天智天皇很感激,投桃報李,確定大海人皇子爲自己的法定接班人,還把自己的四個女兒都嫁給了大海人皇子。

  哥哥外加老丈人,親得不能再親,關係不可謂不鐵。

  但是,好景不長。一個文學女青年的出現導致了雙方的關係出現了巨大的不可修復的裂痕。

  這個文學女青年就是額田姬。

  額田姬是個詩人,在日本著名的文學作品《萬葉集》中收錄了她的長歌三首、短歌十首,是個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美女作家。

  但搞文學創作只是她的業餘愛好,她的正式工作是巫女,即神道教的神職人員。業務專長是在天旱的時候通過禱告來人工降雨,或者是打仗的時候通過禱告讓敵人感冒拉稀打擺子。

  

  正因爲有這個業務專長,額田姬參加了中大兄皇子支援百濟的軍事行動。

  自然不是渡海去送死,因爲她是中大兄皇子的密友。額田姬留在海峽這邊北九州筑紫的戰時指揮部,誠心祈禱日本軍隊能夠勝利。額田姬因爲工作原因,經常在皇宮裏傳播神的光輝,一來二去,就跟中大兄皇子勾搭上了。因爲她是巫女,不能結婚,所以只能當地下情人。在參加軍事行動的時候,額田姬近距離接觸到了大海人皇子,熾熱的情感在兩人的胸中湧動,他們墜入了愛河。這是一段危險的三角戀,三角戀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要掩蓋這段三角戀。

  後來,中大兄皇子和大海人皇子都有所察覺。他們明白了,在他們本已錯綜複雜的關係之間又增加了一層新的關係,那就是情敵。但是,雙方都默契地沒有撕破臉皮。

  長期的積怨需要宣泄,最終來了一次總爆發。

  667年5月間的某一天,天智天皇率領一干人等到野外去打獵,大海人皇子和額田姬都在隨行之列。

  大海人皇子遠遠地看到額田姬,估計是沒見面的時間有些長,心情激動,衆目睽睽之下,連連揮動衣袖,招呼心上人。

  額田姬此時已經厭倦了這種三角戀的關係,想從一而終,她選中的是天智天皇,因此趕忙寫了一首詩,派人送給大海人皇子。

  

  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躍馬紫野

  馳騁標野

  耳目衆多兮

  君勿振袖

  不得不佩服文學女青年額田姬,分手信都寫得這麼富有文學氣息,這麼委婉含蓄。

  分手信再委婉,還是分手信,於是,大海人皇子失戀了。

  在稍後的慶祝晚宴上,大海人皇子借酒澆愁,喝了個大醉,藉着酒勁,撒開了酒瘋,奪過衛士手中的長槍,當着天智天皇的面玩標槍,把地板戳了一個窟窿,這是非常無禮的行爲。

  天智天皇氣得臉色發青,他多少有點明白大海人皇子撒酒瘋的原因,怒火上湧,就想下令把大海人皇子抓起來重處。

  幸虧中臣鐮足趕忙上前抹稀泥,好說歹說,天智天皇纔沒有追究大海人皇子的責任。

  事情雖然過去,兩人之間的矛盾卻已無法調和。

  天智十年,也即671年,天智天皇任命自己的兒子大友皇子爲太政大臣的舉動,更是讓他與大海人皇子勢同水火

  太政大臣在日本政府序列裏高於左右大臣。大海人皇子是法定的皇位第一順位繼承人,太政大臣,於情於理都該由大海人皇子來當。

  

  這傳遞了一個信息,天智天皇要過河拆橋,讓自己的兒子大友皇子來當天皇。

  應該說,當初確定大海人皇子爲法定繼承人的時候,天智天皇確實是真心實意的。兄弟同心,度過了重重危機,那個時候他們的戰鬥友誼非常深厚。

  但是,額田姬讓他們之間出現了深深的裂痕,加之大友皇子又深得天智天皇的喜愛。因此,在皇位繼承這個問題上,天智天皇感情的天平漸漸倒向了自己的兒子這邊。

  大友皇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字,帥。

  中國唐朝的使者劉德高到日本訪問,看到大友皇子,非常喫驚,說:“此子,風骨不似世間人,非其國所應有也。”這話的意思是大友皇子玉樹臨風,帥如天仙,日本人不應該這麼帥的。可惜生在帝王家,最終結局讓人嘆息。

  671年十月,天智天皇病入膏肓,自知不久於人世。但他死不下去,他還有心事未了。

  天智天皇派人把大海人皇子叫來,一臉誠懇地對大海人皇子說,兄弟啊,大哥我快不行了,我死後,革命工作就由你來牽頭了。革命尚未成功,大家仍需努力啊。

  按理說,大海人皇子應該高興纔對,天智天皇要移交權力了。

  大海人皇子沒有一絲喜悅,相反,他只感到背心一陣寒意,頭皮一陣發麻。透過自己兄長慈祥的面容,他分明看到一道寒光從天智天皇的眼中不經意地閃過。

  這是一個殺機四伏的圈套,這是要大海人皇子表明態度。

  

  如果大海人皇子答應繼任天皇之位的話,天智天皇下一步拿出的絕不會是代表皇權的三神器,而是寒光閃動的屠刀。

  前面說過,大海人皇子的情商很高。他立馬跪下哭訴道,大哥,你萬壽無疆,不會有事的。日本人民還需要你。即使萬一有事,你把天皇之位傳給皇后,讓大友賢侄當攝政,一定會建設好日本的。我打算出家爲僧,在青燈古佛前爲你的健康誦經,讓佛祖保佑你長命百歲。

  情商高的人就是不一樣,瞧這張嘴多會說。

  天智天皇很欣慰,大海人皇子的思想覺悟還是很高的。但他還不放心,又說,爲了提高效率,減少不必要的程序,你最好現在就剃度。

  大海人皇子不可能說不。

  於是,立馬就有人來把大海人皇子的頭剃成了禿頭。

  新出爐的光頭在皇宮內燈火的映照下,顯得熠熠生輝,大海人皇子急匆匆地走出了皇宮,背後一身冷汗。

  第二天一早,他連忙帶着少數隨從,跑到吉野山開始唸經去了。

  自認爲解決了大海人皇子的威脅,天智天皇開始做託孤的事了。

  

  古代日本男子髮型爲什麼那麼怪?日本男子髮型

  日本人原本和琉球、朝鮮一樣學習中國衣冠,在頭頂梳髮髻,但是到了元明時期,尤其是13世紀末元軍的兩次大規模入侵使日本的地方政權與鎌倉幕府之間的矛盾徹底激化、幕府對地方土豪的統治秩序崩壞、由此日本國內開始了連年的戰亂,武士們由於要不停的參與戰鬥、長時間戴着沉重的頭盔(日本武士的頭盔一直沿用唐朝的兜鍪),傳統的中式髮髻形狀往往被弄的一塌糊塗,同時也壓迫頭頂帶來痛苦。爲了減輕頭頂的疼痛,武士們將頭頂的頭髮剔除甚至拔去,平民百姓怕蝨子咬也學習武士的發形去掉頭頂頭髮。 最後這奇怪髮型就這樣在東瀛普及開來、無論大人和孩童無一例外的都是這種髮型。

  日本古代的男子髮型主要有:

  唐輪頭:

  唐輪是日本鎌倉、室町時期年輕的武士及幼兒梳的一種發行。從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曾在社會上大爲流行。唐輪也是年輕的歌舞伎表演者的髮型。由於這種髮型最初十分簡單、樸素。

  後來逐漸向複雜型發展,稱“兵髮髻”。這種髮型很不牢靠,容易散落。後來被月代頭代替。現在只有相撲運動員還留有類似的髮髻。

  中間坐者唐輪頭 後排站者月代頭

  

  月代頭:

  明治時期前,日本內部經常發生戰爭,雙方搏殺時,頭髮往往會因身體的劇烈晃動而散開,這時頭頂中前部的那些頭髮便會遮住臉面,擋住視線,影響戰鬥。

  於是便有武士將頭頂中前部的那些頭髮剃除,這樣即便頭髮在戰鬥中散落,也只是披散於頭部兩側和後背,不會影響視野。

  由於其效果明顯,武士便紛紛效仿,久而久之就成爲了不成文的傳統,不過這種剃髮也只限於武士階層。當然也有極少數不剃的武士和一些文人,以及並不要親臨戰陣的指揮人員。

  古代日本婦女髮型:

  日本奈良時期:正值中國唐朝,許多日本上層婦女仿唐流行結頂髻之風。雙頂髻、高頂髻:她們將長髮卷至頭頂。分捲成兩個髻的稱雙頂髻,捲成一個髻的稱高頂髻。

  而下等婦女們依然保留着普通的束髮,即將長長的頭髮從背部結起來,或者在後腦部分結紮起來。

  明治維新後(鹿鳴館時代 1871),太政官發佈剪髮令。日本男子不再結髮。只有日本女子仍保留着古時的髮式,髮型有島田型、銀杏返、割桃、丸髻等。其中的島田髮型是日本姑娘結婚時梳的髮型。

  

  另:和服後面的小枕頭是什麼?

  日本人把它叫做“帶”。起初裏面裝的是放針線與剪刀的,即可以做針線活,又可以防身。(據說古代日本的武士地位是最高的,排列在士農工商之上。武士經常爲所欲爲的搶奪婦女。)在豐臣秀吉統治的桃山時代,日本女性曾用細帶束腰,但因形象不美而未被推廣,後來發現寬帶束腰即可以讓和服平展而又顯美觀,隨流行起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小枕頭”是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有一個布料做的的芯子,然後再用三米長的漂亮布摺疊起來,起到美觀裝飾的作用。未婚女子一般只打個花節,已婚婦女纔會用這種小枕頭的“帶”來裝扮自己。

  日本浪人:織田信長時代後的幕府追蹤織田的手下將領明智光秀,一些武士從此失去門庭,成爲社會浪人。

  附: 中國清代髮式:滿族人爲適應馳騁山林的騎射活動的需要,前不留髮,可以避免騎馬射擊時額前頭髮甩動擋住視線,而顱後的頭髮則是在休憩時可以用來代替枕頭。這在某些方向到是與日本月代頭有相近的出處。這種髮式曾經統治了中國近三百年,順治皇帝曾用“削平四夷,定鼎中原”褒讚他們祖先的髮式。

  

  徐福遺蹤:歷史學家破解徐福東渡日本三大謎團

  導讀: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攜帶“五穀子種”,乘船泛海東渡尋找長生不老之藥。那麼,徐福東渡是否到了日本?有人認爲,徐福東渡確實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後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但是,也有很多學者對徐福東渡日本一說提出質疑。他們認爲,徐福的船隊無法戰勝海洋上的狂風惡浪。近來,隨着國內學者對當時造船技術和航線的不斷深入研究以及對徐福登陸地點的考證,一個個謎團相繼被揭開。

  謎團一:徐福東渡是否到達日本?

  徐福,也叫徐市,爲秦國時一方士,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往渤海三神山尋找長生不老藥,此後便無音信。徐福到底去了哪裏?

  關於徐福東渡的目的地問題,學術界大多數學者認爲徐福率領的船隊到了日本,但也有人以爲到了舟山島與臺灣,或很可能是朝鮮。

  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華祝認爲,徐福到了朝鮮之說,沒有信史爲根據,恐難以成立。

  徐福等人的初始目的是爲了尋覓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與山上求神仙與不死之藥,值得注意的是,古今渤海的海域概念是大爲不同的。古人所說的渤海就是我國東面的大海,它包括了今天的渤海、黃海,乃至東海。

  我國東面的大海中,有今臺灣島、菲律賓的呂宋島、日本羣島等,徐福究竟去的是哪個島,司馬遷也不清楚。

  現在,許多日本學者認爲,最早提出徐福到日本定居的,是五代後周的義楚和尚。

  

  劉華祝認爲,其實《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就有徐福去向的記載,文章說,230年,吳派大將衛溫和諸葛直去夷洲及亶洲。結果只到了夷洲(今臺灣),亶洲太遠,沒能到達。並且說亶洲在海中,傳言說徐福帶領的男女數千人入海到此洲不還。從陳壽的敘述可以斷定,亶洲不會是臺灣,因爲衛溫和諸葛直到了臺灣;也不會是呂宋島,因爲陳壽說亶洲有人口“數萬家”,而呂宋島至元世組時仍“民不及二百戶”;更不可能是舟山島,因爲舟山島離陸地較近,容易到達。那麼,這裏的亶洲到底是哪裏呢?法國人希格勒的着作《中國史乘中未詳諸國考證》中指出亶洲即是日本島。

  其實,在日本的史籍文獻中,關於徐福東渡日本的記載舉不勝舉。日本學者奧野利雄先生考證徐福東渡後主要活動地域在日本九州、熊野一帶。據《富士古文書》研究家鈴木貞一先生的研究看,徐福是70歲去世的。

  據臺灣學者彭雙松先生統計,日本各地與徐福姓名聯繫在一起的墓、祠、碑、宮、廟、神莊等遺址有50餘處,登陸點20餘處,傳說故事30餘個。這些遺蹟與傳說雖不全是真實的,但也與史實有所關聯。

  徐福率數千人到達日本,把中國先進的耕種方式、百工技術與習俗文化等帶到了那裏,使日本很快由新石器時代躍入銅鐵器時代,或曰由漁獵經濟的繩紋時代轉變爲農耕經濟的彌生時代,水稻、蠶桑、藥物等種植得到了推廣,促進了日本經濟文化的大發展。在日本民間,徐福被尊稱爲農神、蠶桑神、醫藥神便是明證。

  由以上論述可以斷定,徐福東渡確實到了日本列島。

  謎團二:徐福東渡起航港在何處?

  關於徐福東渡的起航港,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爭論的熱點,除了日本學者主張的“廣東沿海說”與我國臺灣有的學者主張的“浙江沿海說”之外,還有大陸學者主張的“江蘇沿海說”與“山東沿海說”。

  劉華祝認爲,徐福東渡起航點的確定,起決定作用的是當地的物質條件,一是經濟的發達,二是港口的自然狀況。否則,聚集大批的人員,徵調大量的物資,建造很多的船隻等大規模的準備工作就無法進行。還有港灣也應寬廣,並與腹地有便利的交通。

  

  比較而言,具備上述優越條件的,據史書所記,只有當時的琅邪。戰國時,楚國滅掉越國之前,越國在琅邪建都已經有一百餘年。琅邪曾是一度強大的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戰國中期歸屬齊國後,它也是齊國都城臨淄之外的又一重要的經濟文化區域。秦統一後,琅邪作爲琅邪郡的治所,其重要地位更加提升了。

  琅邪不僅經濟條件優越,而且也是戰國及後來的秦國着名的海港之一。位於琅琊臺下石河入海河段,附近屬花崗岩侵蝕性海岸地貌,水深港闊,起航條件好。另外,徐山附近還有大小珠山,琅琊山等,山上有大量的優質木材,具備打造樓船的充足資源。

  而且,《史記·秦始皇本紀》明確記載,徐福第一次在琅邪上書後即被就地派遣出海求仙,第二次更是由秦始皇親自從琅邪送出海的。

  謎團三:徐福東渡航線是哪一條?

  徐福船隊從琅邪航抵日本,經過的航線是哪一條呢?目前學界的“北行航線說”與“南行航線說”最具代表性,“北行航線說”認爲,徐率船隊從琅邪出發後,沿遼東半島南、朝鮮半島西的海岸線,穿過對馬海峽,到達日本北九州和歌山等地。“南行航線說”有兩種意見:一是從山東半島的青島或成山頭或之罘橫渡大海,經朝鮮半島南部到達日本九州等地;二是從蘇北沿海諸港口(因出發港意見不一)橫渡黃海,或至朝鮮半島穿過濟州海峽抵達日本九州,或直達日本。

  劉華祝認爲,史記對徐福東渡的航線沒有具體的提示,我們只能依據當時的造船技術、航海知識、海洋條件,其前後航線的蛛絲馬跡,以及考古成果等做出較爲合理的論證。

  

  越國曆來就具造船與航海傳統,自會稽遷都琅邪後,吸收了吳國的造船工藝與航海知識,更進一步促進了琅邪地區造船與航運業的發展。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融合了越、吳、齊三個所謂海上強國的造船、航海諸技術,使秦代的造船業與航海業獲得很大的發展。秦國在攻打匈奴時,即從沿海的琅邪等地徵調糧食經渤海船運入黃海,以應黃河以北前線之急需。這證明秦代的造船與航海技術具備了一定的遠航能力。

  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即開通了一條經朝鮮半島到達日本的航海線。齊威王、宣王和燕昭王時,就有不少齊燕方士入海尋三神山,去求仙人與長生不死藥,方士的入海地多在碣石或山東半島,入海後可能有至朝鮮半島南部或倭人居住地的。漢武帝時,曾發生從山東半島發樓船擊匈奴事,其所經之地就是前述北行航線到朝鮮島西岸之一段。距此事之前110年的徐福東渡,最大可能也是走這一航線。

  劉華祝說,北行航線上海島相望,航船可隨時就近避風浪,補充淡水、食物等,安全係數大。而南行航線由於當時還沒有羅盤,遠海航行的導航只能靠日月星辰或目視,船的動力也只有靠海風吹送或人搖櫓,橫穿黃海的危險性大,成功率低。而且,這一航線的開通只是南朝以後的事。

  日本人宮泰彥了也曾指出:“日本海有一種左旋之迴流,利用此種迴流,可以由朝鮮南部古辰韓地方到達日本山陰。中、朝、日的古代使者曾在這條航線上往來了近千年。北行航線沿岸不斷出土有戰國時燕齊的刀幣,還有青銅劍、青銅戈、銅鐸等,說明戰國時已開通此航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