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紀念人民日報創刊70週年徵文·我與人民日報 | “教學之寶”報中尋

我不是黨員,也不是領導幹部,可我愛看《人民日報》,“報齡”大於教齡。我前十七八年是中學語文教師,後二十多年是語文教研員。在教研室工作期間,每年11月份,每個教師辦公室可以自己選擇訂閱一份報紙,我選的都是《人民日報》。開頭幾次,辦公室主任不無詫異地問:你怎麼訂這份報紙?在他看來——不,在不少人看來,這是中國第一大報,是領導看的,或者是黨員看的。我這個小教員也喜歡,有點反常。

我愛看《人民日報》,最大的理由,就是覺得權威性強,佳作迭出,值得信賴。許多文章思想深刻,觀點新穎,文采斐然,且洋溢着滿滿的正能量,不但適合語文教師自己學習,還可以推薦給中學生做課外閱讀,是非常重要的課外閱讀材料資源。

我愛讀的版面和欄目很多,特別喜歡的有:“今日談”,放在頭版,雖只短短百把個字,總是小小的一框,可視角獨特,發人深思。“人民論壇”,是我必看的欄目。它一般安排在四版的右上角。這裏的文章大多有史實有底蘊有文采,許多篇目我都推薦給了學生,比如《每一朵雪花都應愧對雪崩》,作者林璞,發表於2014年6月12日。開頭就讓人驚豔:“草原上,幾頭獅子在圍獵,羚羊羣驚惶逃散。獅子合力撲倒一隻,其餘的羚羊見狀不再奔突,而是在遠處一邊喫草,一邊看着獅子噬咬自己的同伴。”再看結尾:“‘全世界的黑暗,都擋不住一根蠟燭的光明’。‘光明前進一分,黑暗便後退一分’。是的,‘燭光’之微與‘雪花’之輕,因着各自所追求和承載的不同,最終帶給這個世界的,是溫暖光明和冰冷黑暗的雲壤之別。”你看,其內涵,其韻味,多豐沛!多傳神!還有《“蛙跳心理”與“冠軍智慧”》《做一朵抱守初心的雪蓮》等文章,我也推薦給同事和學生們。2016年9月13日,我自己撰寫的《常問自己“最缺什麼”》一文,居然也在這個欄目中刊發了,這讓我大大地激動了一陣,發到朋友圈後瞬間收穫了無數點贊,一些熱心微友還轉發了它。從那以後,我對“人民論壇”更是每文必讀。

在閱讀過程中,我發覺 “評論”專版也相當亮麗。此版大多安排在五版,文章以原創爲主,幾乎篇篇態度鮮明,擲地有聲;偶爾插幾篇轉載,讀後口留餘香。在深入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散編在其他版面中的評論或隨筆,也佳作紛呈。比如2016年3月13日刊發、作者爲李拯的《思想的尊嚴只屬於人類》一文,我就特別欣賞。其時,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程序“阿爾法圍棋”兩度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讓有些人不禁疑惑:人類會不會被智能機器人徹底擊垮?這篇評論非常及時地給予回答,文章既有新聞的時效性,又有思辨的邏輯性,也有語言的藝術性。既鞭辟入裏,又高屋建瓴。我閱讀後,當即作爲議論文的典範推薦給大家。

作爲重點必看的內容,還有最後一版的“副刊”。我是一個有四十多年“文齡”的老文青,在我看來,閱讀文學作品,幾乎可與衣食住行並列。十多年前,我就專門在電腦裏設置了一個文件夾,命名爲“時文”,裏面都是從“大地”副刊中下載的佳作,有五六千字的長文,比如報告文學《馴蟲記》,作者徐錦庚,寫李延榮養蟑螂的故事;又比如,《智慧之翼》(“逐夢”欄目),李青松寫無人機的。這些文章雖長,但妙趣橫生,讀後讓人大開眼界。也有千把字的短文,比如尚書華的《改衣》(“遇見”欄目),刊發於2017年8月28日。這篇文章以小見大,生動反映了社會變革。作爲教育工作者,“文教週刊”也是我必看的,如遇佳作,都在推薦之列。比如王慧敏的《想起那個叫霞的同學》,刊發於2016年7月14日。這篇文章,正像第一句所言:“一個轉筆刀,改變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極具震撼力。我把這些佳作設計了閱讀理解題,引入期末語文試卷中。

現在我已經退休,閱讀《人民日報》就成了我的精神早餐。每天晨練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網上閱讀這份一大早就上傳的大報。我印象中的《人民日報》,高端而不失親民,大氣而不無靈巧,穩重而不乏創意。這裏蘊藏着最優質而豐富的教學資源,真是琳琅滿目啊,值得好好利用。

(作者爲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教育局退休職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