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汶川地震10年。

很羡慕当年有机会去现场工作的同事们。

还好,有建川博物馆的地震馆,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存留着那份惨痛记忆,带你回到10年前的这一天。

512 一个月就进了博物馆

512 一个月就进了博物馆

警钟长鸣。

去了两次。

参观一个纪念灾难的博物馆,一方面要祭奠历史,悼念遇难者,另一方面又不忍心揭开这块伤疤。

鲜活的生命变成纪念品,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情。

512 一个月就进了博物馆

512 一个月就进了博物馆

第一个进入震区的大型挖掘机,陈光标撤离的时候,樊建川把他给拦住了,说,给我一点。陈光标就给了。挖机是好的,完全可以用的。

地震馆里场景用的钢筋混泥土块都是当时从现场拉回来的。

512 一个月就进了博物馆

这个地震馆,在全世界创造了一个纪录。从地震发生到开馆,包括决策、收文物、做展陈,就只用了一个月。

地震馆内容已“地震日记”的形式展示。

樊建川说,你不可能知道5月12日要地震,去准备一个馆在那儿,所以就用了红色年代镜鉴馆的一些“残余”的面积。

从地震发生开始,他们每天把食品和水送进震区,再把认为是文物的东西拉回来。5月13日就开始做12日内容的陈列,14日做13日的,直到6月12日开馆,这是一个世界纪录。

512 一个月就进了博物馆

除了开馆最快这个记录,地震馆还有一个特殊之处,收藏了一件活物——猪坚强。

猪坚强被活埋36天,依旧生还。如今它继续舒服地生活在博物馆里。不过已经快不行了。

走进狭窄幽长的门厅,当年的照片和地震残骸很有代入感。窗口的栅栏和墙上的地形图都是用废墟中的钢筋制作。

512 一个月就进了博物馆

虽然是利用“边角余料”打造的博物馆,其实是一个无比抓人内心的设计。低矮的房梁,透明的地板,毛糙的墙面,周围全都是当年地震现场的实物,再加上不规整的空间结构。走进这里,仿佛真的置身地震废墟,穿梭其中,你永远不知道转角之后扑面而来的是什么样震撼的故事。

总理的喊话器,遇难学生的校牌,运送尸体的裹尸袋,废墟中的年画,拍婚纱照遇难的新娘的鞋子……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着关于死难者的具体而细微的故事。

空15军的降落伞也在,很牛。

第一次到映秀的冲锋舟,国家一级文物。

直升机长邱光华的飞行日记,国家一级文物。虽然被飞机失事的大火烧掉了边沿,打开以后有邱光华飞汶川、飞北川、飞青川的惊心动魄的记录。

墙上挂满的书包,还沾着废墟中的灰尘,让人不忍直视。

…………

10年了,现在看来,地震馆的设计理念和陈列水平一点都不过时。

依惯例,那里今天应该会有纪念活动。

祭奠。纪念。

512 一个月就进了博物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