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長江行】重慶長壽湖的“前世今生”:從黑水湖到4A級風景區

中新網重慶5月14日電 (記者 馬佳欣 於曉)“上世紀末,部分養殖業主片面追求利益,在重慶長壽湖進行投肥養殖和過度捕撈,造成了生態系統急劇惡化,湖水常年都是黑色的。”重慶長壽生態旅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俊偉稱,通過取消湖面網箱養殖、開展湖面清漂工作、鋪設鹽湖截污幹管等系列措施,長壽湖生態系統加速修復,已成爲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

13日,“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網絡主題活動重慶站採訪團,來到位於重慶市長壽區國家4A級景區長壽湖,感受長壽湖生態新變化。

長壽湖是我國“一五”期間蘇聯援助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獅子灘水電站攔河大壩建成後形成的人工淡水湖,水域面積65.5平方公里(約10萬畝),庫容10億立方米,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湖區203個形態各異的島嶼星羅棋佈,流域涉及長壽、墊江、梁平三個區縣。

“1991年以前,長壽湖水環境都比較好,1992年爲開發長壽湖漁業資源,逐步在湖區推行了網箱網欄養殖。“楊俊偉稱,由於部分養殖業主片面追求利益進行投肥養殖和過度捕撈,造成湖水急劇惡化,長壽湖變成了“黑水湖”,幾公里外都能聞着惡臭味,給居民生活帶來了困擾。

據介紹,爲扭轉長壽湖發展不利局面,重慶市委、市政府先後出臺多項措施整治湖區生態環境。2005年徹底取締了網箱網欄養殖;2010年制定了“結構調整優化、工程措施治污、監管機制創新”的新方案;加強工業污染防治,2009年以來,先後關閉4家重污染企業;加強生活污染治理,完成流域內長壽湖鎮、鄰封鎮、石堰鎮、雲臺鎮等9個場鎮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建成全區城鎮環衛一體化垃圾收運系統;建立流域清漂長效機制;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完成長壽湖、雲集、鄰封等鎮72個行政村的村莊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嚴格畜禽養殖區劃管理。

近十幾年來,通過長壽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持續開展,長壽湖區域新增湖濱、河濱緩衝帶面積4331.67畝,恢復溼地面積1219.73畝,增加生態涵養林面積2541.1畝,生態修復面積、森林覆蓋率得到了鞏固和提高,湖區及其周邊生態系統逐步得到修復。

“2012年12月,長壽區長壽湖風景區正式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爲國家AAAA(4A)級風景名勝區。通過旅遊休閒業、鄉村旅遊、綠色農業等的快速發展,長壽湖周邊的各個街鎮經濟發展以及居民生活質量得到了較大提高。”楊俊偉介紹,2012-2017年,長壽湖景區共接待遊客116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7.9億元,通過旅遊休閒業、鄉村旅遊、綠色農業等的快速發展,長壽湖周邊街鎮農民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好,農民純收入水平由2102年的人均純收入8000元左右,提高到現在的13000元左右,真正實現了由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

下一步,長壽區將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爲理念,充分注重水資源開發的方式,採用集約化方式,促進水資源開發的有序和有度性,同時加強區縣間聯動,建立完善流域水污染共治聯防聯控和協調推進工作機制,打破行政區界限,形成治水合力,確保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