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我國第二艘航母從大連造船廠碼頭啓航,赴相關海域執行海上試驗任務。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海軍將同時運作2個航母戰鬥羣。

  從上月的南海閱兵看,近幾年海軍的裝備發展成果進行了充分展示,與航母戰鬥羣息息相關潛艇、護衛艦、神盾艦,可以爲航母提供充裕的護衛兵力。從現有需求看,航母戰鬥羣的主戰平臺已經成熟,僅僅是特種機,即艦載預警機還存在短板。

  預警機是現代化作戰體系的重要一環,近幾年多型陸基大型預警機的服役,爲體系作戰提供了倍增器。但在艦載預警機的研發方面,還是光打雷不下雨,偶爾爆出的全尺寸模型多是無果而終。研製艦載固定翼預警機的主要困難,是載機的研製,需要在性能與尺寸之間找一個最大公約數,目前最成功的型號就是美國E-2C艦載預警機。

  之前,網絡多次爆出的全尺寸模型,與美製E-2C艦載預警機比較相似,這也符合“走美帝的路讓美帝無路可走”的套路。除了艦載固定翼路線,就是英國的預警直升機路,目前中國也是走的這個應急路線,也是符合解決有無的實用套路。

  在成功是慣例,不成功是例外的年代,有理由相信國產艦載固定翼預警機的上艦,肯定能與第三艘航母配套完成。但除此之外,難道就沒有新的思路?答案是肯定的,主要解決思路就是利用第四代戰機先進預警探測系統與低可探測性,同樣可以扮演預警機的角色。

  2016年,美國海軍曾進行了F-35與NIFC-CA“綜合防空系統”的首次協同實彈驗證。測試中,1架未經改裝的陸戰隊F-35B,作爲傳感器發現了超視距外的導彈威脅,然後通過MFADL數據鏈分享給地面站,轉發給地面模擬戰艦Desert Ship,後者用最新版本的“宙斯盾”基線9.C1系統和標準6導彈成功攔截了目標。

  NIFC-CA是“海軍綜合防空火控系統”的簡稱

  此次試驗,測試了上述裝備整合在一起的能力,這種能力在未來將擴展海軍的探測、分析和攔截目標的交戰範圍。F-35這個戰術平臺,將作爲一種區域傳感器,將極大增強“宙斯盾”系統的探測、跟蹤和交戰能力。同樣,這種能力對於艦載機隊伍同樣有重要意義,可以作爲艦載戰鬥機的眼睛,對其進行引導攻擊。

  預警機的核心是雷達,優勢是功率大、處理能力強、360度環視。而這些優勢,在第四代戰機上也能實現,尤其是低可探測度下的360度環視能力,完全能夠提供早期預警。還是以F-35爲例,擁有電磁/紅外雙重感知能力,除去APG-81的強大探測能力,還有EODAS(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提供幾十公里的360度全向探測預警。

  曾有媒體報道:2010年的測試中,F35上的EODAS系統成功地探測到了1300km以外發射的一枚二級火箭,並隨後對其進行了長達9分鐘的跟蹤,直至火箭發動機熄滅。在2011年的測試中,EODAS系統再次成功探測並跟蹤了一架90公里以外迎頭接近的F16戰鬥機。

  實戰中,EODAS可將目標方位數據上傳至中央計算器,引導APG-81雷達對目標進行視場2*2度的窄視場精確照射,然後發射中距空空彈進行攻擊。這種攻擊方式,APG-81不需要大範圍搜索,從而降低了被敵方防空雷達捕獲的可能性,實現了F35在攻擊過程中的低可探側性。

  F-35這麼厲害,我們也不用犯怵,因爲我們有更先進的殲-20,同樣有先進的EODAS系統。相對於F-35,殲-20尺寸更大,具備更大的多用途改進潛力。按照此種思路,可以將內部彈倉改爲燃料倉,必要時候可以加掛4個副油箱。同時,通過電子探測系統的完善,進一步提升感知能力。最後的實際效能,肯定是在預警直升機至上。

  而且,以絲帶機爲平臺的預警機型號,可以解決預警機誕生以來一直困擾的問題:RCS大,容易暴露的致命缺陷。這種缺陷,在四代機面前更爲放大。至於這種四代機改預警機的可行性,也僅僅是主觀設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同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