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董事長楊子善夫婦雙雙失聯,南風股份(300004,SZ)引來各方關注。

南風股份3D打印故事講了6年無收入 創始人夫婦失聯

記者注意到,作爲一家傳統做核電廠通風設備、特種材料及能源工程管件裝備的公司,南風股份還有一個更引人注目的“3D打印”標籤。2012年8月,南風股份宣佈擬投資1.68億元建設“重型金屬構件電熔精密成型(3D打印)技術產業化項目”。南風股份設立控股子公司南方增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方增材)承建該項目。

記者統計發現,2014、2015年,“3D打印”概念站上風口之時,南風股份不斷接待各地的機構投資者。與此同時,公司股價也在2015年“一飛沖天”。2015年6月3日,上市公司股價達到107.98元/股(不復權)的歷史高點。另一邊,2015年3月、5月,楊子善與時任公司董事、高管楊子江(楊子善之弟)先後在高價位減持公司股票。楊子江累計減持套現3.57億元,楊子善累計減持套現1.66億元。

南風股份的“3D打印”故事

2012年,南風股份披露,公司決定做“重型金屬構件電熔精密成型技術產業化項目”的原因是看好這項技術的應用前景。

由此,做核電廠通風設備的南風股份開始了一次外延性發展嘗試。當時公司在披露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曾預計,上述項目的建設期爲2年,回報週期爲6.06年(稅後),項目達產後年利潤爲1.23億元,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重型金屬構件電熔精密成型技術產業化項目”起初並不叫“3D打印項目”。在這個項目啓動後,2012年9月、2013年3月、10月的機構投資者調研活動中,公司管理層還堅決將“重型金屬構件電熔精密成型技術”與3D技術進行區分,稱兩者有差異。但2013年下半年開始,“3D打印”逐漸成爲資本市場追逐的熱點,一大批“3D打印”概念股湧現。逐漸地,南風股份也開始將“重型金屬構件電熔精密成型技術產業化項目”等同爲“重型金屬3D打印項目”,對外進行宣傳。

公司在“3D打印”項目上也有一定進展。2014年公司的電熔精密成型成套工程專用設備聲稱已經成爲當時全球最大型電熔精密成型(重型金屬“3D打印”)成套工程專用設備,具備生產最大直徑爲6米,重量達300噸的重型金屬構件的能力。2015、2016年,南方增材主要的“工作”則是先後與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多方展開技術合作。

根據去年12月份南風股份披露的最新進展,南方增材已經與中廣核核電運營有限公司簽訂《中廣核運營核電站增材製造技術及產品聯合研發合作協議》,推動重型金屬3D打印技術在覈電領域的產業化運用步伐。截至目前,南方增材已完成核電站SAP製冷機熱交換端蓋備件增材製造的研發、生產,並已交付中廣核運營公司,但未產生收入。

此外,南方增材還與北京廣廈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金額11萬元的民用壓力容器實驗工裝合同,該合同顯示已交付。但奇怪的是,2017年南方增材的營收仍顯示爲0元。南風股份在年報中也表示,南方增材的重型金屬“3D打印”工作正在推進中,尚未形成收入。

對於公司的“3D打印”技術,南風股份坦言:“目前,重型金屬3D打印技術尚無大額訂單,該技術的大規模產業化應用及市場開拓仍存在不確定性。”

5月10日,記者就南風股份在重型金屬“3D打印”上的投入以及何時盈利等問題前往公司總部採訪,但被婉拒。隨後記者以郵件方式發去採訪函,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覆。

楊子善兄弟高位減持套現

回顧2014年、2015年,應該是南風股份最爲風光的年份。資本市場“牛市”的行情,加上“3D打印”的風口,南風股份“飛”了起來。

記者統計發現,2014年南風股份累計發佈了20份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2015年累計發佈26份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2015年一整年,南風股份對外接受機構投資者調研29次,接待調研投資者130餘人次,26份記錄表中25份均主要探討公司的3D打印業務。

與此同時,南風股份股價也開始一路上漲。2015年6月3日,南風股份當日股價達到了107.98元/股(不復權)的最高點。

記者還發現,2015年上半年,南風股份出現了高管密集減持。2015年3月、5月,時任公司董事楊子江、董事長楊子善相繼減持所持的公司股票。其中楊子江減持800萬股,累計套現3.57億元;楊子善以83.5元/股、81.39元/股的價格分兩次累計減持200萬股,累計套現1.66億元。

換句話說,在2015年上半年,公司股價上漲之時,楊子善及楊子江兩兄弟累計減持套現了5.23億元。

楊子善、楊子江及楊澤文(楊氏兄弟之父)減持套現的行爲主要集中在2014、2015這兩年。2014年公司實控人之一楊澤文密集減持公司股票。2015年7月,楊子江還因在此前賣出公司股票達到5%時,未按照相關規定及時停止買賣並履行權益變動的披露義務而遭到中國證監會的立案調查。

實際上,記者瞭解到,在覈電領域,雖然重金屬“3D打印”技術被公認爲理論上能解決很多行業痛點,可以大大降低設備生產成本,具備市場前景。但是要實現真正的工程化設計和應用,其實仍然有一段路要走。

“核電站很多零部件供應之類的審覈本身就非常嚴苛,再加上建一個核電站5到6年的時間,做核電3D打印零部件肯定要有很長的路走。”一位業內人士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