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滴滴順風車兇殺案新聞後,90後的張芊把自己的乘客端主頁的個人信息的年齡一欄改成70後,自拍頭像換成了父母輩最愛用的花卉照片。

5月6日,祥鵬航空一位21歲的空姐在鄭州機場附近通過滴滴順風車平臺叫了一輛車前往市區,不幸被司機殺害,目前兇手仍在逃,該案件引發了社會上的極大關注。滴滴宣佈,順風車業務將從5月12日起全國停業整改一週。

順風車和其他類型網約車有着不同的屬性。按交通部此前規定,順風車屬於“私人客車合乘”範疇,不屬於道路經營行爲,屬於非盈利性質,車主和車輛均不需要取得相關經營資格證書。

相較於即時運輸的網約車,順風車具有預約、價低和順路等特點,因此順風車也受到了平臺用戶的極大青睞。2018年春運期間,滴滴順風車累計運送3067萬人次搭乘跨城順風車回家和返程,相當於民航在春運40天運力的46.9%。

非盈利、順路搭乘,也賦予了順風車天然的社交屬性。滴滴順風車事業部總經理在產品上線之初時表示,順風車是C2C平臺,快車和專車都是B2C的平臺。順風車宣傳也在強調社交屬性,它的網頁宣傳語爲:“遇見美好,你我同行。”和“經濟出行,美好的故事天天發生。”

按照目前順風車的設計機制,在車主接單前,司乘雙方可以看到對方的年齡、職業、家鄉、個性簽名、愛好、信任值等。順風車車主和乘客可以在行程結束後互相“貼標籤”,撰寫評價。這些功能設置是基於順風車“互惠”的基因,初衷是通過乘客和司機的出行記錄和歷史評價累積信任值,爲下次車主和乘客選擇做參考。

<div class="img finish" id="pic_0" "=""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20px 0px; list-style: none; text-align: center; position: relative; overflow: hidden; z-index: 0; width: 720px;">

順風車怎麼發展成這樣

然而,空姐搭乘順風車遇害一事,將順風車安全問題再次推上了輿論漩渦。繼而有網友曬出了網上帖子順風車司機對於女乘客一些低俗的評論,車主在選擇接單前就能夠了解到乘客性別、甚至容貌特徵,存在潛在安全隱患。

是什麼讓原本美好的出行方式變了味?

搭個順風車、“car pool”這樣的做法,在國內外早已有之。這種富於人情味的事通常更容易發生着同事、朋友、熟人之間,具有天然的信任感,不存在金錢收益或者只是出於客氣給予少量感謝費。當順風車變成了網約車平臺上的一項業務,儘管仍然是基於“互惠”的原則,但上千萬次的“搭車”的雙方已經變成了完全的陌生人。

掙點油錢、開車有伴聊天不寂寞,成了拉順風車車主的主要目的。“接單主要考慮順路程度、然後評分優先,當然接到高顏值的美女更好。”一位80後的車主對界面新聞坦言。另一位90後的車主也揭示了順風車車主多爲男性的普遍心態:都愛拉小姑娘,車主出於對自身安全的考慮,也會希望最好乘客是女的。

儘管是有別於其他網約車的“非盈利”屬性,但拉陌生人搭順風車已經是以盈利爲目的,個人的內心想法無法揣度,就無法寄希望所有人僅憑自律去維繫順風車“予人方便”、“共享資源”的美好初衷;平臺也存在收取佣金環節,就要意識到不只是牽線搭橋提供信息做公益,而是需要建立健全監管制約制度、承擔起應有的平臺責任。

鼓勵倡導合乘、認可其對減緩交通擁堵的積極意義,並不等於靠人性的美好就能讓其正常有序的發展,目前宏觀上對於順風車規定不嚴,仍有政策監管空白。作爲平臺方,滴滴強化順風車美好出行正面效應的同時,並沒有徹底堵住潛在惡的風險。

在空姐遇害案中,平臺在司機審覈和風險控制上諸多漏洞。據滴滴自查結果,嫌疑人在案發前曾有一起言行騷擾投訴記錄,客服通話聯繫不上聯繫人,此後也沒有做妥善處理。同時,犯罪嫌疑人能夠順利違規使用其父順風車賬號接單,平臺也並未觸發人臉識別機制。滴滴沒有在用戶投訴前即時封禁違規賬號,也沒有識別出車主違規接單,兩層安全屏障同時打破,增加了危險行程發生的概率。

此外,滴滴順風車對於司乘雙方的評價亦沒有起到有效審覈作用。有網友曬出的順風車個人主頁,司機歷史評價一欄顯示出多條低俗露骨信息,而滴滴客服表示這些歷史評價無法自行刪除,而客服後臺也並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審覈管理。在這種情況下,順風車的社交屬性扮演了極爲負面的角色,給圖謀不軌的人造成了可乘之機。

順風車營造的社交氛圍,同樣也造成了乘客思想麻痹、安全意識不強。被害空姐李某在深夜選擇搭乘順風車而非其他車輛,也有可能高估了順風車安全性,甚至在案發前同事勸她快下車,並給她打電話,她還稱“沒事沒事”。

空姐乘坐順風車被害案,或許短時間內會挫傷順風車用戶使用意願。但並不能因此徹底否定順風車共享理念和用戶粘性。

順風車出行帶有陌生人社交屬性,不必諱莫如深。但其不同於在線社交,而是把陌生人置於了同一車內的真實空間,出行場景與社交場景有着本質區別,順風車產品也並非只是二者的簡單疊加。

在突出社交屬性的同時,滴滴更應強調“有限的出行社交”。爲用戶搭建社交場景的同時,應借鑑社交平臺相關的審覈制度,如儘快解決疏於評價審覈、乘客投訴處理不及時等問題,保障司乘雙方的基本權益。一件安全事故就足以丟掉幾年以來在用戶端積累起來的信任,共同美好出行的願望,需要滴滴切實完善安全保障措施來達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