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男女在戀愛中的表現,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通常是關於兩性如何如何不同的。然而看法歸看法,男女在戀愛關係中實際如何,科學研究怎麼說?

一提到男女戀愛那點事兒,人們總有說不盡的“經驗之談”。那些翻來覆去聽見的說法,有多少是靠譜的?圖片來源:Imagentle/shutterstock友情提供

其實,兩性比我們想象中更相似,許多經驗之談其實並沒有道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常見的六大誤區:

女人比男人更浪漫?

考慮到大部分言情小說和浪漫喜劇的受衆都是女性,這可能有點令人難以置信。但實際上,男性對愛情的浪漫情懷比女性更多。浪漫信念量表(Romantic Beliefs Scale)是一種常用的衡量浪漫主義的分析方法,人們需要對一系列說法的贊同程度進行打分,例如“我的真愛只有一個”和“如果我愛一個人,就能夠克服任何障礙和ta在一起”。而研究結果發現,男性打出的分數通常比女性更高[1]。另外,男性也會比女性更多地相信所謂的“一見鍾情”[2,3]。

“外貌協會”的都是男人?

這種說法倒算是有一定道理,因爲許多研究顯示,當人們被問及在擇偶會關注哪些方面時,男性對外表的看重程度會比女性更高[4]。不過進一步分析這些數據就會發現,其實男人女人都是“外貌協會”,只是男性對外表的關注比女性稍多一些。在一項影響深遠的研究中,男女受試者對潛在伴侶的一系列特徵進行排序,平均而言,男性認爲外表排第四位,而女性則把外表排在了第六位[5],因此兩性都挺注重伴侶外表,但它都不是最重要的。

然而,這些數據只體現出男性和女性聲稱自己在乎些什麼。實際上,他們會選擇與怎樣的男女約會呢?在一個經典的人際吸引實驗中,大學生被隨機配對進行約會,結果發現,不論男女,對方的外貌都是決定他們是否會與對方再次約會的主要因素[6]。

美色當前,男性女性其實都是“外貌協會”的成員。只是男性對外貌的重視程度比女性高那麼一點點。圖片來源:zimbio.com

在更近期的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探究了大學生在速配活動中的擇偶喜好。在參加活動之前,學生們評價了不同特徵對擇偶選擇的影響,結果呈現出了預料之中的性別差異——女性比男性更不看重外表。但是,當研究者們觀察他們在活動中真正選擇的對象時,兩性的這種差異卻消失了,不論男女都會選擇長得更好看的對象[7]。因此,男女都喜歡顏值高的,而男性對外貌的重視程度只比女性高一點點。針對對約會時選擇的研究說明,兩性都會迷戀長相。

女性對隨意性行爲沒有興趣?

許多早期的有關男女性伴侶的研究支持這種說法[8,9]。然而,雖然總體上來說男性比女性更喜歡也更容易接受隨意的性行爲,但女性對它的興趣被低估了。

原因有兩個。首先,女性承認喜歡隨意性行爲並不符合當前的社會道德標準,因此,在對人們進行性伴侶數量的問卷調查時,不少研究者都曾推測男性會誇大人數,而女性則會有所隱瞞,因此從表面看來男性似乎有更多性伴侶而實則不然[10]。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給參與者連接了假的測謊儀,並詢問了他們的性生活史[11]。沒有連接測謊儀的參與者給出了更符合社會預期的結果,也就是男性性伴侶比女性更多。然而對那些擔心撒謊會儀器被發現的人們來說,女性報告的性伴侶數量反而比男性稍多。

女性一定要在時機合適的情況下才會選擇發生隨意性行爲,並不是她們不感興趣,而是對性伴侶更加挑剔。泰瑞·康利(Terri Conley)研究了具體情境因素對女性參與隨意性行爲意願的影響[12]。她讓實驗對象想象一些虛構的情境,比如有名人或傳說牀上功夫一流的朋友希望和他/她發生性行爲,結果發現,女性接受邀請可能性和男性不相上下。

她還詢問了人們實際的隨意性行爲史,結果則和以往研究結果一致,女性拒絕的情況比男性更多。不過,女性是否會接受邀請主要取決於她們對男性性技巧的主觀認識。就像在假設情境中所表現的一樣,女性是願意與別人共度春宵的——只要那個人值得。

而宣稱女性對隨意性行爲不感興趣的那個最着名的實驗,設定的情景其實是女性被陌生人邀請發生一夜情。可是研究已經發現,一夜情實際上是最不常見的隨意性行爲,而更爲常見的隨意性行爲伴侶通常是非正式約會對象、朋友或前任[13,14]。

男女對戀愛的表現和態度有本質區別?

這種說法在流行文化中源遠流長。在《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一書中,約翰·格雷(John Gray)主張男女有着天壤之別,猶如來自不同星球。而實際上,兩性差異在多數方面都很小,而個體間的差別要比男女之間的差別更多樣[15]。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這句話可謂影響深遠,然而男人和女人歸根到底都是地球人,兩性之間的差異在大多數方面都不突出,而且還沒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多樣。圖片來源:blogspot.com

兩性差異“在統計學上是顯着的”,並不意味着差異很大,而僅僅說明平均而言,這些差異的存在是可靠的。比如,平均來說,男性比女性高,但身高一樣的男女也有很多,甚至有許多女性比男性要高。男女的大部分性格差異,跟兩性的身高差異比起來都要小得多。事實上,兩性在戀愛關係中的需求非常相似,比如,二者都認爲友善、個性風趣和聰慧是三個最重要的擇偶因素[5]。

在處理與伴侶之間的關係時,只關注性別間差異通常會讓事情過度簡化並誇大事實,這隻會使伴侶之間的理解有減無增[16]。

男性和女性解決衝突的方式截然不同?

大多數研究提示男女解決戀愛矛盾的方式並無明顯差異[17]。不過,這種說法也算有一些道理,因爲有些情侶在解決問題時會陷入所謂“你說我躲”的惡性循環模式,也就是一方會提出問題並堅持要求理論,而另一方則會選擇逃避爭論。要求的一方越是緊緊相逼,另一方就躲避得越厲害,使得前者更加下定決心要說清楚,最終導致雙方都不好受[18]——在這種情況下,提出要求的一方通常是女性[19]。

然而,即使是這樣的特例,也更多的是因爲雙方權力關係而非兩性差異導致的。在一些研究中,情侶被要求討論他們關係中的一個問題,有時是女方希望改變的問題,有時則相反。研究者發現,要求或退縮的角色不取決於性別,而是取決於哪一方希望改變。當討論的話題是女方希望改變的事,那麼她就更有可能稱爲要求的一方,而如果問題是男方希望改變的事,那麼角色就會互換[20]。

那麼,以往的研究中爲什麼會出現如此一致的性別差異呢?這是由於在一段關係中,希望改變的一方通常都是弱勢的一方,而另一方則更傾向於維持現狀。對於我們的社會來說,男性在傳統意義上比女性更強勢,因此女性在戀愛中通常是要求改變的一方。當然,這種動態正在發生變化。但即便是在權力不均衡的情況下,女性也是因爲想改變纔要求討論,而非因爲她們解決矛盾的方式和男性不同。

家暴的施暴者總是男性?

一提到家暴受害者,人們通常第一反應都聯想到女性。確實,女性家暴受害者所受到的傷害通常比男性更嚴重,男性實施的家暴也的確更頻繁和嚴重[22,23,24]。然而,男性也經常會成爲家暴的受害者。近期,對英國成年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40%的家暴受害者是男性[25]。

美國一項全國調查則發現,12.1%的女性和11.3%的男性自訴在過去一年中對伴侶實施過家暴[26]。其它研究也表明,女性使用暴力的幾率與男性很接近[27]。由於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男性不可能是家暴受害者,而男性又擔心坦誠會蒙羞,許多男性會選擇隱瞞不報或不尋求幫助[28]。然而,即使男性傷害程度沒那麼大,但男性也很容易遭到身體虐待。

“家庭暴力傷害的是每一個人”。和女性一樣,男性也會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圖片來源:wordpress.com

根據性別刻板印象來處理戀愛關係的做法,是有害無益,這些說法有些徹底錯誤,即使有點道理,也過分誇大了事實。與我們談戀愛的都是獨一無二的人,在解決戀愛中的具體問題時,這些迷思並沒有建設性的意義。

相關文章